论数学的相似性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739(电话支持时间:9:00-19:00)。

论数学的相似性教学 摘要 相似的内容,我们集中在一起统一教学方式,分析共同点和差异点,不再是两个或几个单一独立的教学内容,我们称之为相似性的教学活动,通常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相似性 相似性教学 共同点 差异点 数学的相似性,表现在数学的各个分支,如:,方程与不等式的相似,分数与分式的相似,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相似等等.把这些相似的内容,我们集中在一起统一教学方式,分析共同点和差异点,不再是两个或几个单一独立的教学内容,我们称之为相似性的教学活动,通常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果。 怎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相似性教学活动,我觉得主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分析。 一、相似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分内容的先后顺序,由简单到复杂。 张光鉴在他的《教育科学与相似论》中提出,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人们在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的。例:我们去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时候,就会想到其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相似点,从而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解的角度来看,方程的解是单一的,x=a的形式,而不等式呢,则是一个解集x<a(x>a)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两个内容的时候,首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再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子就符合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毕竟由点到点的集合的学习,循环渐进。 由于相似性具有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正在学习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广泛的中介作用,因此在知识层次方面的关系,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必须对简单的掌握了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从而激活、迁移大脑中已有的相似块与新的、具有大量相似性学习内容(经选择、重组后的教学内容)进行相似激活、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对自己参与学习的方法、效果、过程进行相似反馈、相似调节、相似评价。 二、相似性的教学内容,强化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 解一元一次方程 QUOTE 解:去分母:3(x-2)=2(7-x) 去括号:3x-6=14-2x 移项合并:5x=20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QUOTE 解:去分母:3(x-2)>2(7-x) 去括号:3x-6>14-2x 移项合并:5x>20 大家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点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这三个步骤是一样的,一定要强化这三个步骤,认识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共同点。 相同点,并不属于学习上的迁移,具体来说是知识学习的重复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把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步骤学好了,当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时候,也运用自如了。 相似内容的相似知识点,可以运用一样的理念去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也突出了相似的概念。其知识结构,实质上就是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相似块。所以,在教学中不断认识、迁移、组合、更新和丰富学生大脑中赖以思维的相似块,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认清事物的本质,即在其大脑内部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两者之间的共同知识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相似性的教学内容,差异点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差异点,就是指相似性内容的不同之处的知识结构。当我们解决了共同点之外,差异点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最后一步为例, 解一元一次方程 QUOTE 解: 系数化为1: x=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QUOTE 解: 系数化为1: x>4 这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差异点,其核心知识识区别为:方程--(方程的两边乘以或除以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不等式--(不等式的两边乘以不为0的正数,不等式的符号方向不改变,不等式的两边乘以不为0的负数,不等式的符号方向改变) 差异点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所表达的就是新的知识点,是相似性内容之外的东西,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以对比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体现出相似性的内容的相似性,不相似性内容之间的联系、区别。正是差异点的存在,和共同点组成了新的知识,共同点有点复习旧知识的味道,而能否掌握差异点的核心知识,是新知识能否掌握的关键。 相似块的教学策略实质,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以知识和技能为中介,不断培养学生应用相似原理,掌握识别、发现、利用事物间在形式、过程、结果、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的方法与策略,也就是使学生个体在遇到学习、生活问题时,能够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到原先储存着的一种相似快(长时记忆即旧知识),准确地识别新旧知识间在本质上存在着的相似性。 四、案例分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