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赚了五十万,为啥还是不开心

老A昨天在朋友圈发了个特矫情也特恶心人的事儿。

他说当天搞定一个大单,赚了五十多万。晚上去吃了顿大餐,喝了顿大酒,顺便去万象城买了块让自己痒痒了半年多的手表。可还是没觉得有多开心。

陈述完事实后,他来了句总结:成年人开心的成本越来越高。

不出所料,下面留言是一长串的“滚蛋”和“滚蛋+”。

我在后面的“滚蛋”大家庭里贡献完我的一份力量后,转头就认真想了想关于成年人开心成本的事情。人呐,就怕认真,你如果把一件事情当成玩笑,那它就是个玩笑;但你如果觉得它事关重大,也许能带来点什么改变,那它就一定能改变一点你的轨迹。

关于成年人开心的成本为什么越来越高的问题,有人总结一切的根源是钱的原因。在他们看来,所有时下流行的中年危机,感情危机,阶级危机,亲子危机,婚姻危机,本质上都是钱的危机。他们的推理逻辑是这样的:有钱了你就有时间,有时间又有钱就能去做任何想做的事,能够随心所欲的时候就不存在任何危机,就也就容易开心起来。

最开始我由衷发出了一句赞叹式的卧槽。这么浅显的真相自己咋就没发现。但是在经历过以下事情后,我对这个真相产生了怀疑。

小明一号喜欢游山玩水,人们说游山玩水能赚钱吗?于是他就不再去游山玩水。

小明二号喜欢买书读书,人们说买书读书能赚钱吗?于是他就不再买书读书。

小红一号喜欢喝茶发呆,人们说喝茶发呆能赚钱吗?于是她就不再喝茶发呆。

小红二号喜欢游泳跳舞,人们说游泳跳舞能赚钱吗?于是她就不再游泳个跳舞。

现在的小明一号和小明二号,小红一号和小红二号,经常在朋友圈发类似于老A一天赚了五十多万,为啥还是不怎么开心的言论。

于是,在我由衷地对那个“一切都是钱的危机”的观点发出赞叹式卧槽一段时间后,我又由衷的发出了一句滚蛋。赚钱是个结果,但不是目的。你做一件事情有可能产生无数个结果,赚钱是其中的一个。但如果以赚钱为目的,很难快乐起来。

哥们老K现在每次喝大了就叨叨,为啥以前口袋银行所有的存款加起来也就几千块的时候,照样天天开心的像皇帝老儿。现在存款怎么着也有小一百万了,可却天天心焦心烦,打不起精神,做什么也都不带劲儿,活得像夹着尾巴的孙子。

所以,你还觉得一切是钱的因素吗?(为毛这个时候,跳出来的画面是:更坚定的一群人在更大声的说着:是!)

基于这个画面的原因,再来一组反问句:

你小时候盼望暑假的那种高兴劲是因为有很多钱?

你少年时候为了打游戏为了见隔壁班的姑娘翻墙翘课是因为有很多钱?

你第一次牵到喜欢的姑娘的手,皮肤颤栗到要裂开是因为有很多钱?

你一做盼望已久的事儿就兴奋到膀胱膨胀就尿急是因为有很多钱?

如果你还回答是,那就太冤枉“钱”了。钱一直是个好东西,从古至今都是。但它总是担罪名,人们一旦懒于思考了,懒于为问题找到真实答案了,就会拿“钱”来抵罪。

最根本原因是现代人情感感知能力的萎缩。

不用看老A和老K,也不用管小明一二和小红一二,单单把自己的生活捋一捋,你就会发现岂止是开心的成本高,痛苦的成本也很高。那种高兴到骨髓、痛苦至心扉的情感体验几乎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了。现在最便宜,最容易得手的是焦虑。全社会都在贩卖的焦虑。人手十份都有余。

没有新媒体之前,处在这个群体当中的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患有这个疾病,也不知道自己原来活得这么艰难。不过既然大家都在这样说,也就把这个症状往自己身上套,一套之后发现,完全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同时,套完之后内心还生出一种悲壮,这种悲壮会催生自我虚荣和自我意淫的心理活动,觉得自己是担了重担的悲剧式的英雄。

现在说自己很焦虑是一种高级时尚的社交手段。

高兴与痛苦是情感因素,焦虑是对比权衡思考后的理性结果。在情感与理性谁贵一些的问题上,因为情感更靠近自然反应,所以似乎永远贵了那么一丢丢。

但感知情感是一种能力,现在人们对情感的感知力萎缩的要命,靠钱或者伟哥都拯救不回来。金钱与伟哥只能维持阶段性勃起,救不了本质上的凋落。

所以老A说自己一天赚了五十多万,为毛还是不怎么开心。

因为这就不是钱的事儿。

九爷:出过海,定居过西藏,当过码头工人,做过报社记者。现为九匠水果小老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