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二)
『写在前面的话』
“苹果总会落在离树不远的地方。”
每到秋天,我都带着棉棉去附近的公园里捡桃树林里掉落的桃核。树底下的桃核密密匝匝,我们便只拣那些外形比较圆,颜色又比较一致的桃核。然后,我们揣回来,洗干净,晾晒后,给爷爷穿手串用。
树底下最多了,都得百里挑一;再远些的地方,就形单只影,更难发现好的了。
『正文』
行为只传递了信息。情绪对我们一生都意义非凡。面对错误,裂痕也带来了修复的机会;足够好并不意味着要完美。
续上篇,这一篇继续谈几个关键的概念。
一、孩子与我们
我饿了,我渴了,我累了,我困了,我憋不住了,我想玩一会儿,我想看会IPAD,我想你了。。。
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他们的需求。
这需求大多来源于生理,没有我们的介入,他们便无法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对安全的需求,有对关系的需求,甚至有对肯定和尊重的需求,有对创造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旦都出现后,便混绕在一起,有时不分先后。也许现在有某个需求,下一个时刻就变成另外一个需求;也许满足一个需求后,便会紧跟着另外一个需求。
如果某个需求在某个时刻未被满足,那么他们可能会呈现出某种情绪;但并不是每种需求都只有一种情绪与之相关。也有时,我们只看到一种情绪,却没有发现情绪背后的情绪,更不要说情绪背后的情绪的需求了。
孩子需要我们抱一抱,可能是出于孤单,我们没有回应,他们便会失落;可能受到惊吓,我们却笑他们胆小,恐惧却一点也没少;可能累了困了,我们还怨都他们多大了,他们也只好疲惫地跟在我们身后;可能分享白天收到的小小奖励,我们却告诉他们不要骄傲,他们顿时泄气。
也许孩子会赌气地跑开,但是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信念:也许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并不想抱一抱我,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自己还是好自为之的好一些,当然我也不能表现地太决绝,让父母担心。
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浅浅地一笑,还以为是没有什么;却不知,孩子因此而建立了防御措施,而他们与我们之间形成了受限型安全感圆环。
没有谁能时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但试着解读并且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十分重要。
孩子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需要辨识孩子的真正需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就是想求关注,而事实上,他们是想和我们建立联接;也有时候,我们误把我们的需求当成了孩子的需求。
孩子能感知此刻,这一切,关于父母的回应。这很像头马里的moment of truth。
而对于父母,观察到表象之下,有时很难。
我们要经常性地自我觉察。我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当下的感觉是什么,这比具体的选择更重要。抽身出来发现区别,对思维进行思考,这也是元认知的一部分。
反思可以影响人际关系。父母在育儿的同时,需要不断地自我觉察,发现自己的需求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爱自己才能给到爱。
二、陪伴与安全性依恋
陪伴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心理状态。
陪伴是长期累计的,但不一定是大量时间堆积的;陪伴可以参与互动,也可以默默在左右,甚至是远远地注视。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细线,把我们和孩子联接在一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这根细线传递到孩子那里。
陪伴包括五个元素:协调一致、共鸣、接受、抱持和对需求的恰当回应。共鸣是感觉到他人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协调一致和共鸣的产物是接受;接受的结果是抱持。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有些人很容易建立人际关系,有些人在人际中仍能秉持本色,有些人常被支配和控制,有些人却感到被孤立,有些人与人相处融洽,有些人却时刻怀疑和自我怀疑。。。
这是早期不同的依恋关系的延续。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核心是孩子有情感需求,我们能够在情绪层面陪伴。进一步讲,孩子可以直接表述自己,向父母直接明确自己的需求。
而上述提及的受限型安全感圆环中的孩子,过早地学会隐藏感觉,更不要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棉棉在小班有一段时间,每天我来接她,她都会在我身上哭一会儿。当时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在幼儿园好好的,一看到我就崩溃了呢?后来我知道,她在幼儿园这样的环境中,努力和其他小朋友保持一致,用尽了她的气力;在她看到我后,终于可以安心地释放她的压力,而不是通过隐藏试图证明我很好。
独自一人不感到孤单,与人亲近无压迫感,这是成年人的一种自立的表现。而儿时的安全感帮助我们建立自信,自信让我们自立。
三、鲨鱼音乐与代际循环
程序性记忆是我们过往的一本书,而鲨鱼音乐是我们情绪化的表现。
小时候,大院的公司录像在每周三晚上都会播放电影,我们在家就可以通过电视观看。那时候,放出来的片子非常多,一滴血、终结者、非常多的美国西部片都是在我小学看的。貌似大人并不回避我们一起看。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白鲨。我至今记得几个船员在船舱里比较鲨鱼留下伤疤的场景。那一晚,我也在蚊帐里一夜未眠,惊得一身冷汗,不得不把爸爸叫过来陪睡。从此,漆黑的海底和凶残的大白鲨便一直成为我心头上的阴影。
其实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从来、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大白鲨。
鲨鱼音乐就是我们在回避孩子的需求,而引发的本能反应;而这类似的反应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过去,并形成程序性记忆;当我们的亲子互动中出现类似的场景时,鲨鱼音乐就拉响了警报;我们随之本能反应,而孩子随我们反应;孩子的反应记录在他们的程序性记忆里,并在若干年后,等待唤醒。。。
孩子建立起和我们一样的防御措施,像是拿着同样的剧本,演着同样的戏份。我们以为孩子像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遗传了我们的基因。
真的无解吗?
事情发生了,我们可以反思。通过回想和辨识,看到我们为了孩子的需求做了什么,没做什么。防御措施也便不那么坚不可摧。
因为,也有很多苹果滚落到了离树很远很远的地方。。。
待续。。。
『写在后面的话』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信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性格,改变我们的命运。
建立安全感圆环,永远都不晚。
你准备好了吗?
『题外话』
时而,会在不经意间讨论死亡。
“小偷死后会被死神带走吗?死去的人自己有印象吗?”
“爸爸,你死掉是蓝色的。”
—END —
*** 第一百九十二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