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术后复发,一文拯救你!

有一种肿瘤,早期可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临床常表现为胸部钝痛、气短及咳嗽等症状,它就是胸腺瘤。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腺的上皮细胞,占纵隔肿瘤的20%~50%。它好发于50~60岁成年人,儿童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按WHO 分类,胸腺瘤分为四型:A 型、AB 型、B 型和 C 型。

  • A型:肿瘤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

  • AB型:同时具有 A 型和 B 型特征;

  • B型:肿瘤上皮细胞呈上皮样或树突样,根据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和肿瘤细胞异型性将 B 型又分为 B1、B2、B3;

  • C型:即胸腺癌,细胞异型性明显,丧失胸腺的特殊结构,与其他器官的癌相似。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分期是 Masaoka 病理分期:

  • I 期——肉眼下包膜完整,显微镜下包膜无侵犯;

  • II 期——肉眼下肿瘤侵犯周围脂肪或纵膈胸膜,或镜下包膜受侵犯;

  • III 期——肉眼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 IV 期——胸膜心包播散,淋巴或远处转移(a 肿瘤胸腔内种植转移;b 肿瘤淋巴或血源远处转移)。

胸腺瘤可以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完全切除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术后综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参加此次多学科会诊的钱先生,2020年9月体检时发现前纵隔占位,无其他不适症状。到医院做CT检查,发现一枚7.2*5.1cm肿瘤,遂于11月做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报告:(纵膈)胸腺瘤,B2型,(不规则灰褐色组织一堆9*5*5cm,剖面灰白,质中,见有包膜,外裹有脂肪)另送3组淋巴结阴性;IHC:TDT部分+,CD5-,CD20少+,Ki67 60%+,CD3部分+,CK+,CD15-,CD30-,CD117-,SY-,CD38部分+,CK19+,CK19-。

术前CT图:胸腺瘤,7.2*5.1cm

按照诊疗规范,要求行术后进一步诊疗,于是寻求多学科会诊专家团的帮助。

且看美中嘉和国际多学科会诊专家团将为其制定哪种治疗方案。

会诊纪实

国际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其合理化和个性化的诊疗能提升患者生存率,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同时避免多处问诊、重复检查带来的费用和负担。

会诊开始,与会专家全面、完整地了解了患者的病历、影像等资料,仔细倾听了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及诉求,随后,针对患者病情及诉求,来自中、外的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物理师、技师、护理人员等几十人的医疗队伍,开启了此次的多学科会诊。

患者病历

上下滑动框内文字,了解患者详细病情▼

初步诊断

胸腺瘤术后;按分期标准:pT1aN0M0,I期。

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46岁

患者2020年9月体检发现前纵膈占位,无特殊不适主诉。遂就诊,2020.10.29胸部CT:右纵膈软组织占位,7.2*5.1cm。

2020.11.02行纵膈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纵膈)胸腺瘤,B2型,(不规则灰褐色组织一堆9*5*5cm,剖面灰白,质中,见有包膜,外裹有脂肪)另送3组淋巴结阴性;IHC:TDT部分+,CD5-,CD20少+,Ki67 60%+,CD3部分+,CK+,CD15-,CD30-,CD117-,SY-,CD38部分+,CK19+,CK19-。2020.11.04胸部CT:前上纵膈占位术后改变;双侧胸腔积液伴双下肺膨隆不全。

影像会诊:结合患者2020-10-30胸部CT,肿瘤大小7.2*5.1cm,符合胸腺瘤压迫上腔静脉及主动脉表现,无明显肺内侵犯及转移。

2020.12.24 HCG <1.2, NSE 15.52ng/ml, AFP 4.68ng/ml, CEA 2.99 ng/ml。

现患者一般情况可,剧烈活动后出现胸闷不适,无咳嗽咳痰,无肌无力,大小便正常,体重稳定。

查体: ECOG 0,双肺呼吸音清,胸前正中可见长约2cm手术疤痕。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其他手术病史,否认结核、肝炎等感染病史。

讨论时刻

胸腺瘤术后如何治疗?

根据NCCN胸腺瘤和胸腺癌指南2021.1版:

因胸腺瘤压迫上腔静脉及主动脉,靠血管近,只能进行R1切除(镜下见肿瘤残留),切缘较近,需要进行术后放疗,降低术后复发率。

胸腺瘤的细胞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因而放射治疗在胸腺瘤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术后放疗剂量为50Gy/25次。

会诊结论

经过详细讨论,会诊专家给出如下意见:

术后辅助放疗(50Gy/25次)

胸腺瘤可以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易复发。但胸腺瘤作为一种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如果进行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