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离不开技术、互联网和资本
导语:在2020年12月5-6日第九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MBA培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受邀发表了演讲。
宋志平会长结合过去丰富的企业实践和敏锐的时代观察,对时下最热门的技术、互联网和资本话题,给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本文根据宋志平会长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发布,有所删减。以下为正文:
我是三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因此与各大商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今天到这里跟大家交流的主题,不是起初邀我分享的企业家精神,而是技术、互联网和资本,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三维空间。
我今年1月份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了《企业迷思》一书,这是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15~2017年上课的内容,当时的课程名称叫“穿越迷思做企业”,主要是我这些年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顿和思考。
点击查看详情
最近,华章又准备出版我的另一本书——《经营制胜》,主要讲从管理到经营,其实,这是我在清华上课的内容。随着矛盾的转化、管理的下移,企业的主要领导人让下属去做管理,而自己主要是面对经营的不确定性而做出选择。我相信,这本书对做企业的人来说会很有意义。
我今年64岁了,做了40年的企业,其中做了两家央企,把中国建材的收入从20亿元做到了2019年年底退休时的4000亿元,把国药的收入从360亿元做到了2014年离开时的2500亿元,2019年它的收入增加到了4900亿元。我做企业的方法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我像当老师那样进行布道式的管理。
给大家循循善诱地去讲问题,听清楚了就好好做,不愿意听的就不好好做,反正我也没什么其他办法。但是,结果还不错,把这两家企业都做成了世界500强。所以我认为,管理也是教育。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经常想的三个问题,就是技术、互联网和资本。今天要做创新创业,也是回避不了这三个问题。
技术:企业不是兴趣小组,能赚钱的才是好技术
大家可能都觉得技术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了。我们老讲科技,其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我们在企业里主要用的是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应用。技术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让企业能赚钱才行。
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再好的技术也得赚钱,不赚钱的技术不是好技术。
以前,摩托罗拉做的铱星电话,真的是挺好的一个技术,通过66颗卫星,直接解决当时基站覆盖技术难题,让人类通信进入卫星时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能看到天空的角落”都能进行无线通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没法和蜂窝电话竞争,穿透力太大,成本也高。摩托罗拉在铱星电话技术上投资了27亿美元,最后把它给拖垮了。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一个技术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盈利的。
我以前在北新建材做石膏板。当时领导到我们工厂去参观,他说今天在你们这儿没看到什么技术啊。我跟领导说,能赚钱的就是好技术。大家可能觉得比较俗,但是不赚钱企业就活不下去,也谈不到对技术的支持。企业不是一个兴趣小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家知道,风险投资公司对有三分成功、七分风险的项目都敢投,但做企业毕竟不是做风险投资,我们必须有七分的成功、三分的风险才敢投。企业投资是必须认真评估风险的。
第二个观点是,技术不仅仅是高科技,还有中科技、低科技(甚至是零科技)。今天到处都在讲高科技,如生物制药、大数据、新能源等。对这些东西我也感兴趣,我也觉得如果不研究颠覆性的技术就会被颠覆。但是有的技术很实际,也能让企业多赚很多钱。
比如有一种发泡剂,发的泡非常致密,又小又多,在石膏里面发了大量的泡,就会变得很轻。一般的石膏板可能每平米10公斤,这种发泡石膏板可能每平米6公斤,节约了大量的石膏。这个技术就是我们企业里几个普通员工发明的,可能不算高科技,但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的效益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的一个企业叫中国巨石,在成本竞争上遇到了很大压力。这个企业是做玻璃纤维的,要用一种叫叶蜡石的矿石,但是这种矿石又少又贵。后来,企业使用高岭土和其他材料合成了相同的成分,一吨就降低了600元的成本,而且质量是一样的。这可能不是高科技,算是中科技,但是它让企业一下子赢得了竞争,渡过了难关,到现在仍然运转良好。
所以,我们在讲技术的时候,不能一股脑地通通跑到云计算里去。不见得人人都会云计算,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做实体的制造业,中科技和低科技也很重要。
第三个观点是,我倡导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但更倡导集成创新。创新主要是三种:模仿式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像日本早先的创新模式,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的创新模式基本上都是模仿式创新。我们过去老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实就属于大的模仿式创新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模仿式创新现在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加强了自主创新。我们确实要自主自立,不然会被别人卡脖子。但是坦率来讲,自主创新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我们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因为自主创新从0到1,需要很大的投入,不是一般企业能负担得起的。例如,华为一年投入1300亿元做研发;比亚迪其实只有1500亿元的年收入,但是一年研发投入有200亿元。很多企业投入不了那么大的资金。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创新方式可能还是集成创新,有借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创新,把二者结合起来。我在中国建材这么多年也开发了不少新产品。比如,碳纤维也算高科技,其实就是一个集成创新的产品。碳纤维是外国人发明的,做得最好的是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中国这些年把它做了起来,肯定不是完全模仿。但是,你说是从0到1吗?好像也不是,而是用集成的方法来做创新。
不是关上门完全凭空去想象,而是互相借鉴。互相借鉴并不丢人。
中国建材还做了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手机上的玻璃。我们之前一直做不了,都是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做。但是,中国建材的手机玻璃这些年做得越来越好了。比如最新的折叠玻璃,不仅在厚度上又薄了一个数量级,而且能折叠20万次。做这些东西,也用的都是集成创新的方法。
最近,大家都在做电动车,其实,电动车的原理都一样,主要是“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所以,做电动车比做汽油车简单。但是,电动车主要考验的是设计和功能,从这个原理来看并不复杂。在设计和功能上,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功能,非常重要。所以,现在蔚来、小鹏、理想都沿着这条路做了起来。电动车的兴起,它们所用的技术都是集成创新,没有一个是单独弄出来的。
我很赞成自主创新,但是对单个企业来讲,需要量力而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式。现在,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讲,除了像华为等企业做自主创新外,其他都还是从模仿式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
互联网:拥抱智能化,“+”概念加出了无限可能
现在,互联网很热,不仅讲互联网,也讲大数据、智能化。但是,我觉得对企业来讲,互联网还是在解决我们企业的市场问题。
今天,我们消费互联网在全球是第一,但是消费互联网或互联网消费,是不是已经到头了?我觉得没有,这才刚刚开始。很多工业品,尤其在B2B的领域里,互联网才刚刚大行其道。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有一个核心就是所谓的智能化。所以,如果我们广义地去谈互联网,一方面要解决企业市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智能化问题,解决企业的效率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年产200万吨的水泥厂需要12000人,20年前需要2000人。现在需要多少?需要200人,而最新的智能化工厂只需要50人。所以我说,智能化让管理变得简单了。
过去要管一个12000人的企业,管人非常重要,所以管理的核心就是组织。我以前在工厂当过处长,很多科室、处室,层级很多。原因是什么?人多。人多管理的工作就多,要出效率,组织的任务就大。现在人少了,也减少了管理的工作量。所以,智能化真是个好东西。
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大家都知道富士康是一家人员密集型的企业,一个工人挨着一个工人地加工东西。过去一个车间需要380多个人,现在成了无人工厂,叫“熄灯工厂”,只需要30个人。这30个人拿着手电在里面巡视巡视就行了,所有生产过程都是机器人自动组装,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血汗工厂”。
现在,云南白药的牙膏生产也都智能化了,都是机器人干活,每个机器人都有一个代号。当时,他们请我去讲课,有位干部站起来提问说,智能化的确很好,但将来工人去干什么?这该怎么办?其实,他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5年前去欧洲参访一些自动化、智能化的企业,也问过欧洲人这个问题。我今天从社会分工层面暂时没法回答你,但在哲学上可以回答你。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始终就是一次一次地围绕提高效率、减少人的直接劳动这个方向,不断地在用机器代替人。每一次变革的时候都会出现过刚才你说的那种忧虑。但是,这么多年过来了,每次革命都带来新的繁荣。所以,你真的不用担心。
从哲学上,这个问题是说得通的。人过去按劳分配,那是没办法,只能用劳动创造产品,如果现在机器人帮我们去创造了,那我们就按需分配了嘛。人干吗一定要去装牙膏呢?装牙膏肯定不是人的兴趣所在。到时候,我们不用劳动就可以分到钱。所以我认为,智能化也会改变我们的分配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互联网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提示,就是“+”的概念。这个概念挺重要的,我想起当年的诺基亚,认为手机有接听的功能就可以,但苹果是从做电脑过来的,就想把电脑放在手机上。这个想法就造成了诺基亚手机的覆灭和苹果手机的崛起。诺基亚的总裁说,我们其实什么也没做错,但是我们倒闭了。应该说,他在管理上没有做错,正确地做了事情;但是,他在经营上做错了,没做正确的事。
老福特最大的发明,不是发明福特汽车,而是他认为,人人都要有辆汽车。现在,电动汽车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汽车里弯曲的屏幕、语音识别系统等都在飞速发展。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的概念,这非常重要。
我过去在国药做过健康产业,在河南新乡做了一家医院,拥有5000张病床,是河南最大的医院。过去医院靠什么呢?主要靠药,最近药品降价,比如大家知道的心脏支架价格下降了90%。我比较担心,他们赚不赚钱。结果他们说,我们5000张病床都有陪床,这是一大特色。那么多人住在医院里,这一天光卖卫生纸就能卖不少啊。所以,这就叫“医院+”。
所以,做企业真的是挺好玩的,可以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资本:钱要变成资本撬动创新创业
我是做上市公司的,现在一天到晚研究资本。如果缺少资本,什么创新创业都做不起来。这不是我的说法,大家可以去看熊彼特1912年写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他认为资本就是企业家勇于创新的杠杆。其实,资本根本的用途是什么?就是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银行给了企业家,干什么去了呢?创新创业去了。创新创业赚了钱再回到银行,银行再给我们。转了一遭,钱变成了资本来撬动创新创业。
在《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上,共586个独角兽,其中美国有233个,中国有227个,仅差6个。两个国家的独角兽数占了全球独角兽总数的80%,中国的独角兽分布在哪儿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些地方的独角兽数占了中国独角兽总数的82%。
为什么独角兽都在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是创新和资本的结合地。创新也密集、资本也密集,它们之间又能很好地结合,才产生了独角兽。所以,资本至关重要。
我到一些省份去,他们跟我说,现在最缺的就是钱。我纠正了一下,你缺的是资本,不要老讲钱。钱有资金,也有资本。但是,用资金的代价很大,如果完全靠贷款,完全是靠间接融资,你的成本就很高,而且还有刚兑的问题。想到明天要还,你拿到钱也没法高兴。资本虽然也有成本,那就是你要给人家回报,但它没有上面那种成本和风险。
现在,我们在做资本市场,去年推出了科创板,今年创业板、注册制落地。资本市场每改革前进一步,我们的企业创新就迈进一大步。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资本市场的意见,首先就是要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增强市场的包容性。我们讲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讲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市场有买有卖就可以了,但是把制度建好,对犯规要零容忍,所以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上市公司怎么治理,也很重要,关键是要注意两点:第一,大股东尊重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不得侵害上市公司的利益,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第二,信息的真实性,不得做假账。把这两个红线中的红线盯住,我觉得不会出大问题。市场化需要好东西,大家都希望实行注册制,都希望上市。但是,法治化必须要同时跟上。如果市场化和法制化分开,那会一塌糊涂。
最后,我统计了一下千亿市值的公司,我们国家A股公司做到1000亿市值的有124家,如果加上港股,以及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一共205家。2018年的时候只有60家,这两年我们的千亿级市值公司翻了一番还多。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在资本上创造了不少高市值的公司。从这些高市值公司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些基本的共同点:
第一,它们一般都是在所谓的大市场空间或高成长的行业里。
第二,它们往往是行业里的头部企业。
第三,它们往往有特殊的技术和专长,或者特殊的品牌。
第四,长期以来规范的治理。高市值的公司在股本结构和控制人上都比较稳定,一般也不会触犯法律法规,比较稳定地走了过来。
所以我就在想,我们做资本市场的时候,一是要打开门请大家进来;二是现有的低市值公司,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也得把市值做起来;三是还得打开门,干吗呢?退市常态化,不行就退。上市公司这一群体是优等生,你学习不行了,得退级。有升级,有退级,好好学,学好了再回来。我国香港地区很多公司上市、退市、再上市,不罚钱,退市也不丢人。不适应这个市场的就退出,违法违规的是少数。
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是10.5年,也就是每十年半的时间,现行的上市公司有一半就没有了,或被重组掉了。所以,美国现在有51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但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陆续退掉了1万多家上市公司,也就是上得快,退得也快。所以,要用市场化、法制化的眼光去看我们的上市公司。
我的看法是,“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稳定健康的新发展期,资本市场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底气和力量所在。资本市场对我们的创新创业,乃至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来源:华章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