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斌:大三线,我的青春足迹(一)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大三线,似乎是被历史遗忘的一段时事。椐我所知,在文艺领域尚未见有文字作品描述大三线,也未见有影视作品展现大三线。因此我想就我的亲历、就我的思绪、就我这点微薄的文化水平,串一些文字,来试着填写这段历史的空间,引领你看看我所亲历的有关那场大三线建设中的有关花絮。

“大三线”这个字眼,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是相当陌生的。如果你理解为当今流行的对全国各大中城市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三线,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我所说的“大三线”是在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具体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处于国防前沿和沿海沿边地区向内陆,特别是大西南地区,所划分的三道线,俗称大三线。于是划为三线的中部和西南地区十三个省区,便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的大高潮。

当时建设襄渝铁路就属于大三线建设中的一项大工程。襄,即当时的襄樊市(今称襄阳市),渝,即重庆市。襄渝铁路全长830公里,于一九七0年动工,由解放军铁道兵、铁道部工程局承建,沿线的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参建。我省从一九七0年起,每年都安排精干民工上襄渝铁路参与施工建设,每年轮换一次。记得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

一九七三年,二十刚出点头的我,正属青春好年华。那年我背井离乡,参加了襄渝铁路为期一年的建设。虽然巳时过四十余年,其中许多事想起来仍那么新鲜,那么令人回味。

当时,襄渝铁路巳是我们民工参建的第四个年头了。黄梅全县农村的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小组)都分配有劳力上铁路工地的任务,每年轮换一次。一般生产队二人,小一点的生产队一人。这在年初必须落实到人头,过元宵节后即出征上阵。当时对上三线工作各级组织都非常重视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对每名上三线者生产队照记全日出勤工分,另每月还补助家庭两担柴火(柴火在当时很重要)。当然这柴火都是就地取柴,例如棉花杆和稻草之类。另外:在三线伙食免费,每月国家还发5元补贴费。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政策是让人心动。对于当时在生产队务农的我也动心了。加之还从未出远门的我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并很快得到组织批准,就这样我光荣的跻身于三线建设者行列。

我们出征前各级都做了许多周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落实领导班子。黄梅县叫黄梅民兵团,一九七三年是时任县农办主任张耀波同志任团长,并由县委决定成立民兵团临时党委及其党委成员。我们那时属城关区,叫城关民兵营,由区行政干部吴应琼同志任民兵营长,王恩青任教导员。区下面的行政组织叫人民公社,每个公社上三线的组织名称是某某民兵连,例如我们余塘人民公社就叫余塘民兵连。我们公社特派一名党员国家干部余晓先任连长,时任中心大队的大队长冯松记任指导员,并安了排连部其他副职干部。公社下面叫生产大队,各大部队派一名至少当过生产队长的党员任民兵排长。同时还安排了司务长,炊事员和仓库管理员,我有幸被安排为连部宣传员。各级民兵组织都成立了临时党组织。我们连在临行前还购买了几头不一样大的中小牲猪拿到工地圈养,准备养大改善伙食。总之,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出行前建制就很明确,从出发时起,都是以民兵连为单位实行管理的。

正式出发的头一天下午,为了便于管理,公社规定我们统一到公社大礼堂住宿待命。我们离公社都基本只有二三里路,那时我们去三线的全连百余号人也都乖乖领命在公社礼堂打地铺相住一晚。第二天,我们大早挑着各自的行李向公路上出发,当步行七、八里至公路边,等到车子到来时,才发觉开来的都是敞斗货车。尽管如此,对于大多都是头一次坐汽车的我们来说,丝毫没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迅速爬上车箱,待各自找好一席之地,将自己的被包放下当座椅之后,仍是一脸的兴奋。(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梅建斌,原名:梅健兵,曾用名梅健斌。原黄梅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总商会)原常委。文学爱好者,曾有拙文发于省市、国家级报刊、湖北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及现代有关网络平台等。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

  • ​王喜良——千里秦巴贯长虹 ——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

    千里秦巴贯长虹 --纪念征战襄渝50周年 作者:铁13师62团王喜良 20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面临现实威胁.党中央毛主席以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为导向,从备战的需要出发,发出了建设大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红色记忆

    请点击蓝色字体  * 关注<金陵文学家>难忘征程--在"三线学兵连"的日子里作者:高宗魁 [图片]星转斗移,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近五十年过去了.然而,每当我看到那本由 ...

  • 汪晓洋│“三线”走笔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九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 之吭哧瘪肚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陈敏(铁道兵朋友)——李春芝:一颗石头的守望与飞翔

    秦巴山绵延千年万年,大汉江满目锦秀激扬3000里,无数的山峦起伏.波涛如怒,那穿云破雾襄渝线,一如秦岭巴山的骨骼精神,总在时光荏苒中猎猎作响.掷地有声-- 宛如远古时代先民们刀耕火种一般,铁道兵.学兵 ...

  • 是谁害死了民兵排长?1983年成都簇桥公社2.13机井浮尸案侦破始末

    参考资料:群众出版社,公安部五局编<刑事侦察案例选编5>P8~P13页 老照片,大年初一在走亲戚路上的村民 1983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一,新年的年味正浓,成都市簇桥公社的社员们都忙着走 ...

  • 那年当民兵排长,实弹射击,5发4中,我得到提拔(散文)

    1973年1月,刚满17岁的我高中毕业,那时候大学招生实行的是推荐上学,没有高考一说,我出身于农村,只能回到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由于我们生产队自1964年3位高中生全部考上大学后,再也没有初中以上学历 ...

  • 铁道兵朋友 陈敏刚——难忘的襄渝铁路建设之情结

    英雄的铁道兵 难忘的襄渝铁路建设之情结 铁道兵朋友 陈敏刚 四月中旬,分别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高中同学曹昕丽携其丈夫田先生一同来安康与老同学会面,在安康.西安.紫阳的老同学们闻讯后都兴奋不已,从各处赶来安 ...

  • 铁二团 姚尚明——战斗过的地方最难忘(下)

    永远的铁道兵 罗向岩隧道出口.谭祖保摄. 四.刻骨铭心的是罗向岩 <中原筑路>首发式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散记之四 告别红号村,开始回程.不一会,到达罗向岩隧道出口和磨子沟隧道进口.大巴车在这 ...

  • 刘振岐——三线建设重回首(外王子俭诗三首)

    八一建军节 三线建设重回首: 原铁八师刘振歧. 古远一九六四年, 美苏为奸豺狼脸. 妄图合伙犯中华, 迫不及待挑战乱. 中央主席发号令, 备战备荒建三线. 建设祖国大后防, 成昆襄渝是重点. 军民响应 ...

  • 知青---抹不去的岁月风霜

           图中前排右一是我们大队的民兵连连长杨兴年,前二排右二是本人.这是79年9月我们大队为参加公社基干武装民兵集训演练完成后拍的.同年10月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丈亭区开展武装民兵射击操练比赛, ...

  • 【小说月报】梁炜:张婶(中篇小说·上)

    张婶 文/梁炜 1 一大早,张婶就匆匆忙忙地走出了小区大门,向右边刚刚建起的西街公园而去.时序才走进了八月,清晨有了微凉之意.太阳还没有露脸,晨风轻轻地吹着.奔走中的张婶那稀疏而细软的时髦短发虽然用两 ...

  • 姚尚明——老兵新书介绍暨征订启示

    永远的铁道兵 老兵新书介绍暨征订启示 姚尚明 姚尚明是铁道兵二团一名老兵,今年71岁.最近,他的一本新书<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又出版啦!这是他继出版<西线烽火-- ...

  • 襄渝往事

    襄渝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