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状元桥”

一座城市不论大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都会建有或大或小的桥梁,有的是人行天桥,有的是木桥,还有的是石桥。而在我们梅城历史上一直有座“状元桥”。

丁酉年岁末,当我和好友风草堂先生走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南街处,看到那护城河畔、化南门前的“状元桥”正静静地在城市一角默守流年。两人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到状元桥上去,去听听这座城市的故事!”

站在“状元桥”上,我仿佛看到清朝一代廉臣、探花帅承瀛正在附近的“探花府”里思考书写《浙江水利备考》。“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在道光元年之前的一千多年里,浙江海塘“土石大坝”,经常会被海浪冲刷而夷为平地。“日费斗金,不过东风一浪。”时任浙江巡抚的帅承瀛为了总结抗台风治海水的历史经验,不仅饬所属各州、县地方官吏,绘图立说,详细叙述建筑海塘历史和现状,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不顾年迈眼疾,亲赴各地巡视和考察,历经数年,终于编著《浙江水利备考》 。浙江人能安居乐业,莫不感恩帅公。在西子湖边修建“帅公祠”。

站在“状元桥”上,似乎可听见“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正孤寂地感叹“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在雷池畔,鲍照写出了《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夸张的语言,描写他登大雷岸远眺四方时所见的景物,高山大川,风云鱼鸟,都被他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成为一幅风格雄伟奇崛,而又秀美幽洁的图画。同时作者也写了自己离家远客的旅思和路上劳顿的情形,感情与景物交融,使文章充满了抒情气息。岁月易逝,鲍参军终长眠于“状元桥”附近。那雷池岸上的芦苇还在,芦苇里的鸟声还在,鸟声传达的澹泊与清脆还在。鲍参军的思想和灵魂已经和黄梅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融为了一体,要不,千年古县黄梅怎么会成为全国首家“诗词之乡”呢?

站在“状元桥”上,小南街一隅, 青砖瓦房、石板小路、木门堂屋,车来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油佬、秤佬、弹花匠,九佬十八匠在此竞相登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青衫红颜,契阔千年,演绎着百味人生。几口古井还在焕发勃勃生机,许多邻里街坊们在洗衣洗菜,只见那清清一桶水,涤去尘埃若千,还万物一清二白。 这里有明进士石溥在大旱之年,捐地凿建的义井。有著名文学家废名曾用过的古井。在那清贫的日子里,废名先生边读书边用他瘦弱的肩膀在街上挑水而过,那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就像先生最喜欢哼唱的黄梅小调。

站在“状元桥”上,只见滨河岸,“武穆遗枫”枝桠苍劲有力,树叶茂密浓郁,树高高挺拔,像一巨人矗立,在这一带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这株久经风霜雨雪的树,上拥蓝天,下俯热土,日复一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这株600多年的古树,高大伟岸奇特形象成为了正在建设中的滨河新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观光的一处好去处......

作者:曹锦军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