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创作方法与格律要求

楹联创作方法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单组,四字结构)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梅花蝶梦寒。(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楹联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0)

相关推荐

  • 对联讲座:楹联的平仄

    楹联的基本术语 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在系统讲述楹联作法以前,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必须先来介绍一下楹联的基本术语. 1 ...

  • 交流园地 | 楹联基础知识及和律诗联的区别II

    联语 珠玑      联风诗雨承八面 博古通今揽九州 兰葆   三.结构相应.就是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以此类推. 但是这里又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就是当一侧句内能自对时,则 ...

  • 格律诗基础知识(六)绝句的布局创作方法及渔阳绝句十二法

    绝句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 ...

  • 【诗歌创作方法连载21】四川成都|贺南京:诗歌创作灵性说

      诗歌创作灵性说  贺 南 京 人先天秉赋各有差异,后天修养自有不同.身处南北,感受自然殊别.皆受地理影响,创作诗歌时尽显其特性.所以诗歌创作风格不同,势不必同,灵性造化之故.诗歌是文字留墨成迹,心 ...

  • 王继荣‖楹联创作与“意象”

    楹联创作与"意象" 楹联创作与"意象" 王继荣 意象即表意之象,是文字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一般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标志.巜文心雕 ...

  • 楹联创作与“意象”

    王继荣 意象即表意之象,是文字创作中的最小单位.意象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一般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标志.巜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室,融理以富术,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辞: ...

  • 真正实用的创作方法笔下的角色赋予力量

    FORCE Drawing 是一种创作方法,通过力量分析,改变线条和空间等,在绘画中带动思考和联想激发创造力. 不论是皮克斯.迪士尼还是EA,以及很多名校,都在使用这套方法论进行创作. 同时,作为一名 ...

  •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李士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已有2500多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楹联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古诗词曲联许多物象都有了特定的内容,成为特定的意象. 从语言的角 ...

  • 李士权‖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李士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已有2500多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楹联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古诗词曲联许多物象都有了 ...

  • 小楷的创作方法

    要写好小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欧阳修<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其实,小楷之难,并不在于字小和用笔的精细,也不在于法度和至到的功力, ...

  • 方放自述:兰亭奖入展的创作方法

    此次兰亭奖征稿要求投稿者创作3件书法作品,全面考查作者的整体书法水平.投稿的3件作品,我用行书.楷书.草书各写了1件,从创作风格.形式上力求朴素简约. 创作内容均选自<好云楼笔记>中的自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