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在重庆山区分布较广,由于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属于珍稀物种受到保护。石蛙四肢粗短肥壮,个体较大,成蛙体重250~400克,最大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 目前重庆市场价格为320~400元/公斤。石蛙养殖具有特定的高端市场需求,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但对水质、气候、地理环境和技术要求严格,发展潜力巨大,是山地特色高效渔业养殖的好项目。

石蛙的特征特性

01

体态特征

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全身呈披灰黑色,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胸部无刺,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12厘米,成年体重可达250~750克/只,雌蛙6~10厘米,性成熟体重150~300克/只。

02

生活习性

石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石穴中。石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蛙场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驯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养殖场址的选择在水质优、水源充足、不旱不涝、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水温相对稳定、地势开阔、植被良好、交通便捷、管理方便、能防逃防害、有山泉水、矿泉水、溶洞水来源的地方建设蛙池最好。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在架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的地方也可在空置的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可作为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满足有水、陆、石穴和提供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01

亲蛙池的建造

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米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和栖息。

02

产卵池的建造

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03

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

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也可使用专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平方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筏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04

蝌蚪池的建造

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0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伤病,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繁殖亲本。一般二冬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多,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虽然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也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0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米,面积4~10平方米。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厘米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0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0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厘米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养殖技术要点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厘米,尾长1厘米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01

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 8或低于 6 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厘米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厘米。

02

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0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04

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厘米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05

蝌蚪应分级饲养

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或者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06

投饲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投喂方法: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最好配上振动棒诱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病的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07

渔药的使用

棘胸蛙的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慎重用药。严格进行蛙池和蛙种消毒,每10~15天进行药物常规消毒;死亡的个体随时捞除,患蛙病防治所需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参照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

08

敌害防治

蛙池上口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鼠、鸟、蛇等敌害生物危害,在进、出水口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

09

越冬管理

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注意事项

石蛙养殖从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长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关键的是水质和周边环境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措施。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下,石蛙养殖一定要遵循绿色、健康、生态原则,决不能牺牲、污染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石蛙的野生资源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石蛙人工养殖的成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饱了人们的口福,又探索出了山区精准扶贫道路之一。

作者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蒋明健
重庆日兴虎纹蛙养殖场  李建明
(0)

相关推荐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效“早蛙”模式(下篇)——黑斑蛙孵化后期的主要养殖管理工作

    上篇推文我们主要提到了关于黑斑蛙 "早蛙"模式中黑斑蛙苗种孵化前后的具体工作,而本篇主要讲解孵化后期的主要养殖管理工作,其中包含蝌蚪期.幼蛙期.成蛙期. 黑斑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

  • 浅谈黄河鲤鱼人工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_陈和平 黄河鲤鱼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鲌鱼.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中原和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黄河鲤鱼体色鲜艳.金鳞赤尾.口端 ...

  • 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及应用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新型生态投饵网箱,实现网箱箱体结构系统的创新,组装了鱼粪收集系统.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单口 ...

  • 中华蜜蜂高效养殖技术,值得养蜂人学习的技巧

    养蜂技术是一门值得不断学习的技艺,每天一起无保留的学养蜂,交流养蜂!未关注的蜂友请先点击上方蓝字"追花精灵"再点关注,以免走失找不到 追花精灵 传递国内外蜂业前沿资讯.经验交流.法 ...

  • 黑斑蛙生态健康养殖(一)

    作者:刘章运 张海滨 李靖 黑斑蛙健康养殖是指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建设,秉承生态高效禁抗的养殖理念,并辅以科学的水质调控.定期的内服保健以提高黑斑蛙抗病力和免疫力,最终增加养殖效益的一种创新型养殖模式. ...

  • 成蛙的高效养殖的5个关键点

    随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的通知,青蛙正式被列入水生养殖动物管理,青蛙的养殖问题解决后开始引起养殖户更多的注意.那么如何高效养殖青蛙,健康养殖青蛙成为了很多养殖户关心的问题. 要想高效养殖达成 ...

  • 养殖田螺的日常管理经验及高效养殖技术

    田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15.9%,并富含钙,既是人们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鱼类喜食的动物性饲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过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的年轻人 ...

  • 曾是古代山珍的“石蛙”,如今养殖仍卖高价,为何农民不敢养?

    曾是古代山珍的"石蛙",如今养殖仍卖高价,为何农民不敢养? 在农村中,下雨之后,经常会听到田边传来阵阵的蛙声,通常一叫还不止一只,而是整片地方都一直在叫,有时候也是惹人们心烦,但也 ...

  • 浅谈光倒刺鲃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赣市财教字[2017]8号"刺鲃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_方园 光倒刺鲃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病害少等特点,近年来由于江河环境污染.大规模采沙以及酷渔滥捕等经济活动,严 ...

  • 农业养殖:优质土鸡生态养殖技术,老养殖户高效养殖秘密

    土鸡生态养殖是通过选择优良的土鸡或仿土鸡地方品种,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养鸡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无污染的自然资源放养土鸡,让其在野外自由采食,适时补充喂料的养殖方法.这种饲养法投资少.效益高,肉蛋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