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历史拉锯战中,为何前者很少统一后者?
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域与东北地区经常发动统一战争,但唯独很少主动吞并北方的游牧民族。我认为这主要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属性冲突所致,其主要从地理环境、统治模式、文化传承三个层面进行影响。
地理环境
相对于中原的地理环境,北方的草原可以说是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以蒙古高原为中心,这一带的陆地是典型的内陆气候,有时降水不是十分稳定,所以游牧民族往往需要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住所。
一到秋冬季节气候就会变得十分寒冷,冻死牲畜或者没有足够草料过冬的情形时常发生,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很多时候他们会迫于无奈,只能越过阴山南下掠夺中原汉人的粮食与财物。由于他们的战马数量较多,品质优良,且他们从小熟悉骑射,所以他们的骑兵优势非常大,汉人往往拿他们没办法。这样一来,渐渐地游牧民族便养成了侵略成性的特点,令中原王朝十分头疼。
大家都知道,中原王朝较大的郡县人口往往是他们人口总和,即便如此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无法彻底消灭他们,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中原缺乏优良战马。要知道在明以前的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的克星,故而中原王朝主动出击的时候往往是败多胜少,导致统一草原的难度非常大。
在广阔的草原上,地广人稀,中原王朝的军队要找到这些游牧民族的主力十分困难。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十三次北伐,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大部分都是无功而返;而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将也是多次没找到匈奴主力,很多时候还得靠运气。
北方的游牧民族流动性太大了,打不过中原王朝的远征军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往北逃到漠北躲起来。而长距离远征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粮草后勤补给又成大问题了,根本无法长期持续作战。
统治模式
纵使像军事强悍的汉朝那样将匈奴打得四分五裂,仍然不能消灭他们,还是得持续用兵,更无法统一草原。而较为像样地统治过北方草原的唐朝,也是在不断灭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薛延陀等国的过程中,短暂地将其纳入疆域,但之后又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国力衰弱而很快失去草原的统治权。
这些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实在太大了,灭完一个就接着出现另外一个统一草原各部,如雨后春笋一般,极大地损耗着中原王朝的国力,实在得不偿失,所以中原王朝的实际统治往往也是止步于阴山脚下。
中原王朝是农耕文明为主,比较擅长且适应的是郡县制的统治模式。一方面人口流动不至于太大可以很好地管理与进行中央集权,减少地方叛乱的可能;另外一方面郡县制能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支撑起庞大的国家机构。
唐朝的时候其实突破性地在蒙古高原一带建过城市,比如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但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荒废了。主要原因便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会随时带着家人、族人、牛羊财物迁徙,真不习惯住城市里,郡县制根本不适合他们。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文明不兼容性,导致其统治模式差异巨大,中原王朝打到草原,最多的是设置藩属国或者羁縻州,实际统治力度非常有限,国力一旦衰弱很容易就反叛出去了。
当然了,反过来游牧民族统一中原,也无法使用他们游牧文明的一套,也只能乖乖地被汉化融入华夏文明中。
文化传承
中原王朝其实相对于北方草原要稳定许多,这是农耕文明的特殊属性决定的。也正因为稳定,我们的文化也较为容易传承下来,经久不衰。
相比之下,游牧文明的文化传承就难多了,甚至他们连自己的民族起源都搞不清楚,还得借助我们中原王朝的文献去定义。比如匈奴人自认为是夏朝后裔的说法,还是司马迁首先提出来的,然后被他们一直采纳。
文化无法稳定传承,定义权始终在中原王朝手里,很容易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身份认同就出现问题。比如鲜卑人是不是匈奴人后裔,突厥人是不是起源于鲜卑人或者匈奴人,蒙古人是从哪个民族发源的,这一类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文化断代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历史断代,中原王朝给他们改一个名字,就是新的民族了。一旦他们发生改朝换代,原先的统治民族极有可能随之消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这些曾经十分强大的民族都是这种情况。
没有稳定的文化传承,北方游牧民族就不可能像中原王朝那样较为稳定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都是随时随地的事情,甚至随便一个天灾就四分五裂了。中原王朝没有好的统一模式,是很难长期稳定地统一他们的。
所以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根本属性冲突,决定了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历史拉锯战中,前者很少统一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