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一动,玩转三角形全等新高度

知识预备点1(静态条件下):如图1,是4×4的正方形网络,方格纸中△ABC的3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这样的三角形叫格点三角形,如果以点D为另一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格点△ABD,使所作的格点三角形与△ABC全等(不含△ABC),那么,这样的格点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3个.

分析 这种三角形全等构造属于“三定(点A、点B、点C)一动(点D)”.由于△ABC融于网格之中,直观、一目了然,所以易画出满足题意的三角形.笔者把图2称之为“镜面对称全等”型,图3称之为“角平分线全等”型,图4称之为“中心对称全等”型.

1

2

3

图4

知识预备点2(动态条件下):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若点C(4.8,0),在△ABC的边AB上取两点P、Q,使得△OQP与△OCP全等,且这两个三角形在OP的异侧.

图5

图6

分析 这种三角形全等构造属于“两定(点O、点C)两动(点P、点Q)”,显然难度比前者增大.由题意知,因为点C(4.8,0),即OC是定长,所以△OQP中的点Q或点P必在以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的圆上.这样要使以O、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CP全等,且这两个三角形在OP的异侧,则只存在两种情况:即OC=OQ或OC=PQ,但后者不满足题意,然后再作∠COQ的角平分线确定P点(如图6所示).

显然这种作图的思路是:先定圆,再定点,再作角平分线定另一个点,故把此方法称之为“3定全等” 型.这其实就是把图3的作图方式放在坐标系的背景下而已,而这种构图方式恰恰是解决一些坐标系下全等型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积累、体会,逐渐成为自己的解题利器.

典题举隅

例1 (2018年嵊州市中考适应卷)定义: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则称这个四边形为等角四边形,并且称这条对角线为这个四边形的等分线.显然矩形是等角四边形,两条对角线都是它的等分线.

(1)如图网格中存在一个△ABC,请在图7,图8中分别找一个点D,并连结AD、BD,使得四边形ADBC是以AB为等分线的等角四边形.

7

8

图9

(2)已知,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与x轴相交于点A(8,0),与y轴相交于点B.

①求m的值.

②若点C的坐标为(5,0),点P、点Q是△OAB边上的两个动点.当四边形OCPQ是以OP为等分线的等角四边形时,求BQ的长.

解析 (1)此问其实属于“三定一动”型的全等构造,可参见图3、图4,图略.

(2)①把A(8,0)代入

可得m=6.

②此问属于“两定两动”型的全等构造,我们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图10

当点Q在OB上时,有两种情形:若OQ=5,由“3定全等”型的作图方法,如图10的四边形OCPQ显然满足题意,此时BQ=OB-OQ=6-5=1;若四边形OCPQ是矩形时,由“中心对称全等”型的作图方法构图,显然如图11也满足题意.由△APC∽△ABO,易求

进而可得

所以

图11

图12

图13

当点P、Q两点都在AB上,有两种情形:由“3定全等”型的作图方法,画出如图12、图13的情形,显然四边形OCPQ都满足题意,此时过O作AB的高OH,则易求OH=4.8, BH=3.6,进而求得QH=1.4,所以在图12中的BQ=BH-QH=3.6-1.4=2.2,如图13中的BQ=BH+QH=3.6+1.4=5.

综上所知,满足题意的BQ长有BQ=1或BQ=3.75或BQ=2.2或BQ=5.

评注 第(2)小题的第②问,关于“等角四边形”问题,根据约定,其实质是构造“三角形全等”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领悟题意,再分层(点Q在OB上或点P、Q两点都在AB上)分类(再对每种情形尝试构图),多面讨论,最终确定满足题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借“图形”关联,明思维之道,用“模型”引路,逐步引导学生“由此向,及远方”.一旦悟透并掌握,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真所谓“脑中有模型,心中有全等”,解法自然来.

图14(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