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哗众」也能「取宠」!这家地球仪工作室,用全手工与客制化让16 万IG 粉丝惊艳
当有了Google Map后,还有人想买地球仪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要换个方式卖。英国有个年轻人,无意间把送给父亲当生日礼物的地球仪,变成人人争相订制的「纯手工定制艺术品」,工作室不仅成为人人一睹为快的潮店,还成为电影的拍摄场景。
创新点:用手工定制地球仪,打造Google Map无法提供的美感与独特回忆。
本文三大重点:1. 找不到心仪的礼物吗?恭喜你发现隐藏的庞大商机。2. 让潜在顾客参观工作室,把地球仪转变成个人化艺术品。3. O2O 行销多管道,小巧工作室发挥独特魅力。
1. 找不到心仪的礼物吗?恭喜你发现隐藏的庞大商机
来自英国的彼得(Peter Bellerby)拥有一家名为Bloomsbury Bowling Lanes 的保龄球馆,每个礼拜能为他赚进10万英镑(约80万人民币) 。有一天,他站在地球仪专卖店前紧皱眉头,他想替即将迎接80 大寿的父亲准备生日礼物,但却遇上了大麻烦── 找不到符合心中标准的地球仪!
走过无数家店后,他发现现代地球仪颜色过于鲜艳;精致的古董地球仪,则是脆弱又昂贵。既然找不着足以代表自己心意的地球仪,彼得决定亲手做出脑中理想的生日礼物。
下定决心后,彼得给了自己几千英镑的预算和3、4 个月的工时,但在实际动手后,他才发现制作一颗手工地球仪比想像中艰难的多。刚开始时,他几乎每天做一颗地球仪,做了、丢掉、再做、再丢,最终花了18 个月、扔了150 颗实验品,才产出现今他工作室贩售的手工地球仪粗版模型。而高达15 万英镑(约120万人民币)的制作费用让彼得不得不卖车、卖房,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图片来源:wikimedia)
为了让这些钱能花的洽得其所,他在2008 年创立了Bellerby & Co Globemakers,开始打造「最美、最原始、最精准的地球仪」。因为没有人教导他任何有关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彼得几乎全部靠自学。
从修正世界地图上的错误开始,他花一年半的时间,确认全球各地地名与位置配置无误。再来是面对棘手的球体构造,他试过无数种球体但几乎每颗都具有些微误差,非完美的球体使得地图在贴上后偏离了原本的位置,看起来既不美观也不准确。最后他透过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加工厂制作模型,才做出符合完美圆周率的树脂模具球体。
做好一切事先准备,终于能开始着手制作地球仪了!首先需透过电脑制图将地图印出,再裁剪成纺锤形状以利拼贴。拼贴前先由上色师为海洋着色,拥有初步大海色泽的地图再交到工匠手中,由他们细心的巧手一一贴上球体;有了基本地球仪雏形后,上色师再继续为地图各处上色,如果不小心失手,就须整颗重新做过。
为了让每颗地球仪都是独特的,因此,在上色过程中也绝不模仿先前已绘制过的产品。所以,他们每次都在手绘完毕后,会让颜料自行风干,就是为了要让每颗地球仪拥有各自的特色。
彼得笑着表示:「我并没有告诉大多数的朋友我要开始贩售手工地球仪,除了这项事业听起来很怪,也因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让它成功运作。」
(图片来源:Instagram)
2. 让潜在顾客参观工作室,把地球仪转变成个人化艺术品
彼得的地球仪事业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目前贩售6 款不同形式的地球仪。而光是底座的设计,彼得就已推翻过数百种才找出合宜的样貌。
大部分的底座就像市售常见的地球仪,有一根主轴贯穿球体,让地球仪绕着中心旋转;另一款名为Albion 的地球仪则是彼德团队研发出的崭新底座设计,透过底座上的三颗滚珠,让地球仪能在座上「任意滚动」。
除了底座,彼得也为地球仪上面的图片做了很多不一样的设计。例如,其中一款叫Gagarin 的命名发想来自一位前苏联太空员,此款地球仪让顾客能够从太空人的角度,观赏从宇宙空间站俯视地球的样貌。
由于彼得希望顾客能够在他们工作室内找到完全合意的商品,因此,每颗地球仪都是由每位顾客和工作室员工经过多次讨论后才定稿的。
顾客可以选择在大海里加入海怪、在地球仪上画上家族照片,也能将座右铭写在地球仪上或刻在底座,完全解决了彼得最初找不着理想中地球仪的痛点。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透过一对一服务,让每位顾客都能购得心中最理想的高品质地球仪。
(图片来源:Instagram)
为了做出最精美的地球仪,它们每颗都需经多道不同工序及风干过程。最小的地球仪需至少六星期的制作工时;大一点的地球仪则需花费8到10个月。由于制作难度很高,工作室内每位新手都需至少经过6 个月的训练,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地球仪。
彼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商品,而且约莫半数的顾客喜欢亲自拜访工作室,面对面和地球仪师傅讨论自己想做出的地球仪样貌。如果将这个工作室的规模变大,那他们将无法继续持续用这些方放和顾客建立深度的关系。因此,彼得选择保有目前的美好,而不是将生意做得更大。
尽管因全手工制造拉长每颗地球仪的制作时间,让产量无法像由机械化自做的地球仪一样多。但这也是彼得所希望的,他不想让顾客买到不尽理想的地球仪,就像10 年前他无法将就着买一颗不喜欢的地球仪送给父亲一样。
量少但高品质的地球仪对彼得来说是「艺术品」,但可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那些历经200 多年只能欣赏无法触摸的「展示艺术品」,而是人人都能随时触碰、旋转,且具有拥有人个人特色的「纪念艺术品」。
(图片来源:Instagram)
3. O2O 行销多管道,小巧工作室发挥独特魅力
10 年过去了,这间位于伦敦的工作室透过15 名年轻职人之手,制作着每一颗皆是独一无二的「纪念艺术品」。
2011 年的电影《雨果》(Hugo) 也看上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的手艺,在电影里选用了由工作室制作的精美地球仪担任道具。但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闻名的不只有手工地球仪,工作室本身也是一大卖点。
国家地理杂志的《摩根费里曼之人类的故事: 为和平而战》(The Story of Us with Morgan Freeman: Ep.1: The Fight for Peace) 其中一集便让摩根来到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工作室,和当地专家透过工作室的地球仪讨论核武与国家问题,并在其中插入年轻职人制作地球仪的过程。民众和媒体也因此对独特匠风的工作室为之倾心而想要到实地参观。
(图片来源:Youtube)
也因太多人询问是否能参观工作室,原本只开放给顾客前来讨论的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决定为此筹画参访计画,让一般民众也能进入工作室近距离感受职人手作的感动。此举也能让原本还在观望的潜在顾客,因亲自体会到工作是对待每颗地球仪的用心,现场掏腰包成为死忠顾客。
彼得的手工地球仪不只在英国当地有名,透过世界各地媒体报导加持,以及工作室官方Instagram 的图文力量,让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闻名全球。
目前他们的官方Instagram 已累积16 万8 千名追踪者,图文内容多为地球仪的制造过程、近拍地球仪上某个国家,在搭配一段该国小故事等。由于Instagram 使用族群较为年轻,这让光顾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的顾客群从原本的以成年人为主,扩展到连还在求学的学生也想要购买他们的地球仪。
(图片来源:Instagram)
线上透过Instagram 行销种下深刻印象,线下透过工作室增强品牌形象。这家只有15 位员工的小型工作室利用O2O (Online to Offline )将顾客从线上吸引到线下,也因工作室的独特氛围让线下据点成为具有观光潜能的另一财源。
不似一般观光工厂只能提供了解产品制作的机械化过程,最后领取纪念品或进到商店购买商品走人。参观Bellerby & Co Globemakers 工作室虽然不能得到免费产品,带走的「无形体验」反而更能让参观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感动,真正建立起顾客与品牌间的情感连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