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寂寞?因为我们都在玩网络“饥饿游戏”

为何在社群网络如此普及的现在,活跃于社群的年轻人于却越来越寂寞?

寂寞不是病,但突然来袭时足以要人命。因应这种「文明病」,诸多服务因应而起。例如:一波接一波的交友软件窜出,租借男女朋友的服务。

但人们还是寂寞。这篇文章谈「是什么让我们更寂寞?」,以及解决寂寞的新兴作法。

创新点:把社群媒体当「零食」,把「社团公寓」当「主食」。

本文有3大重点:1.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寂寞?2.零食吃多让人胖,社群上瘾令人沮丧3. 结合「社团」与「住宿」的宿舍式公寓,让你不再寂寞?

1.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寂寞?

网络看似把每个人都连结在一起,但并没有消除寂寞。

美国知名保险公司Cigna(信诺集团)在2018年调查超过2万名18岁以上的美国人,发现有46%的受访者有时或总是感到孤单,27%的受访者说很少或什至完全感受不到有人了解他们。「高达半数的美国人感到寂寞,这令我非常意外。」推出这份调查的Cigna CEO David Cordani接受NPR采访时说。

更令人意外的,Cigna 的调查同时指出:年轻人比其他年龄层,更容易感到寂寞。

(photo credit: Flickr )

Z世代(出生于1990年至2000年初的世代),寂寞指数比年长的千禧世代、婴儿潮世代都还高,这也造成他们在健康上的风险。Cigna在报告中指出,心理、生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是连动(这大概也是为何Cigna这个提供健康保险的公司要做这个调查的原因)。

跟人们一般「老年寂寞」的刻板印象不同—青春正好、尚无家庭负担的年轻人,一样感到寂寞,甚至更多。一些研究指出,这可能跟年轻人怎么使用社群媒体有关。2017年,圣地牙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Jean Twenge研究指出,过度沉浸在社群媒体与电脑萤幕中,可能会让美国青少年忧郁和自杀的机会增加。减少看萤幕的时间,多些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可有效地减少这个可能性。

另外,怎么使用社群媒体也影响了使用者的寂寞程度。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Julianne Holt-Lunstad研究发现,当人们是被动地使用社群媒体时,负面影响较高。这也不难理解:单纯看看别人最新动态,可能容易对朋友们发布出的光鲜亮丽的动态产生「比较心」,进而羡慕或自卑。但当人们把社群媒体当成主动与别人建立关系、甚至建立实体互动时,社群媒体带来的正面影响就会多一些。

年轻族群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让他们容易寂寞的主因。如今的年轻世代是逐工作而居的「迁徙世代」。每次迁徙,都需要从头建立耗费数年建立的人脉关系网。越来越晚婚、晚生,甚至不婚的年轻世代,延后建立家庭支援网络,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往往生活圈只剩下公司、家里两点一线。

2. 「把社群媒体当零嘴」,零食吃多让人胖

寂寞要如何克服?为何在社群软件里兜兜转转,依然没办法解决心底的空虚?。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医生Jeremy Nobel专攻「寂寞」与「孤独感」,他提出「把社群媒体当零嘴」的概念,认为就像日常饮食一样:零食拿来当调剂的娱乐很好,把他当正餐吃反而会营养不良。同样的,社群媒体若是「适度摄取」很好,但过度摄取,则有害健康。

社群「零食」摄取量一天多少才算理想?答案是30 分钟。常春藤名校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8年针对143名大学部学生研究,发现学生将一天上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的时间限缩在30分钟,维持3个礼拜,就能够有效的降低孤独感与忧郁的程度。虽然社群媒体成立的初衷是让人们更有效的连结彼此,但看来减少社群媒体的使用,才能减少人们的寂寞与孤独。

30分钟?你可能觉得太短了(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就像戒糖一样,这是审视自己不由自主「吃甜食」、「玩社群」内在原因的契机。

首先,Jeremy Nobel医生建议,要认真、诚实的问自己:「为什么我一直玩社群网络停不下来?」社群是不是被用来取代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可以做的事,如拜访朋友、读一本书、在大自然里散步,或参与摄影、写作、烹饪等课程?仔细审视让你停不下来刷社群媒体的真正原因。

第二,审慎挑选可以帮助你建立真实人际关系、进入适合社群的社群媒体。各家社群媒体的特色大不相同。Jeremy Nobel认为,Facebook的贴文往往带有一点「炫耀」成分,容易让人们落入「跟他人比较」的情绪,而Instagram比较多的是创意表达与影像的展现。Twitter更对话式,但当被恶意留言群起围攻的时候,就会带来梦魇。约会App可以是通往爱情的捷径,但也可能让我们面对太多拒绝而辗转难眠。社群媒体,有时是一种「饥饿游戏」。

注意到社群用户间「比较」带来的副作用,Instagram 2019年起推出测试版的App,打算移除照片上的按赞数,以及影片的浏览数。这个新的App已经在澳洲、巴西、加拿大、爱尔兰、义大利以及纽西兰等地进行测试。

「我们想测试这个新功能,是因为我们希望追踪者能专注于创作者分享的照片与影片,而不是他们得到多少赞。我们不希望Instagram变成一种竞赛。我们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帮助人们专注投入说一个好故事,而不是按赞的数目字。」Instagram的发言人Devi Narasimhan接受Crunchbase采访时这么说。

3. 结合「社团」与「住宿」的宿舍式公寓,让你不再寂寞?

减少社群成瘾,只是让人们多出时间可以开发实体世界中的关系。但当生活变成家里、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状态时,去哪里开发实体世界的关系?许多实体社团因应而起,如创新拿铁之前写过,以职业女性为主的实体社团The Wing(同场加映:你对「按赞」没有感觉了吗?美国最夯的女性社群,重新找回实体社团的魅力)。

此外,结合「社团」与「住宿」的新生意也因此诞生,正是近年窜起的「Co-Living」(共同住宿)风潮。Tribe是一间从纽约布鲁克林起家的新创公司,主打的是「让你认识新朋友」的宿舍式公寓。Tribe在布鲁克林多个地点提供住户单人房或多人房的床位选择,价格从750美元到1700美元不等(小编注释:如今的纽约,即便在布鲁克林或皇后区,一个人租金也很少少于1000美元)。但厨房、卫浴都是共用的。

这跟大学宿舍,或年轻人刚出社会时租住的雅房(不含卫浴)有何不同?差别就在「社团」属性。要进住,还得填写申请表,回答「你认为自己的哪些特质适合成为Tribe的一份子?」,就像工作面试。

递出申请表后,Tribe会审视申请者的兴趣、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现有这间公寓的文化,申请者还需要通过视讯面试、信用纪录审核才可入住。也因进驻之前审查过住户的兴趣与个人特质,这些住户更有潜在机会成为朋友,建立深刻关系,而不仅仅是打个照面的室友。Tribe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瑜珈课、写程式workshop还有BBQ来让住户交流。Tribe的CEO Ben Smith在Vox的采访中说,「真正的产品,其实是住在里面的人。」

这样的服务,在纽约、旧金山这种涌入大批年轻外地人的城市受到欢迎。纽约虽然是不夜城,但对于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而言,很容易陷入公司、住所两点一线的狭隘生活中。许多选择Tribe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因为房租,也因为可以有个归属感。

在中国台湾,类似的概念早在2015年就在台北诞生。玖楼共生公寓就是其中代表。由一群租住在台北的年轻人创立,透过改造台北的旧公寓,提供年轻世代一个有温度、在都市丛林中有人与人连结的生活方式。

但这不代表共同住宿适合每个人。Tribe也发现,能够顺利融入这个共宿式社团的人,除了要有主观意愿(自己愿意加入团体)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交能力—例如:走出自己的房间。虽然Tribe的前期审核做的严格,但还是难保证每个通过的人都能顺利融入。要打破寂寞,终究还是自己要愿意踏出第一步,主动去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寂寞,这个现代人的「文明病」,是日新月异新科技带来的附加产品。虽然市面上因应的解方层出不穷,但最终解方还是回到自身:为什么感觉到寂寞?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打破这种寂寞?看透按赞数背后的虚无,重新体会实体的温度,或许寂寞感都是一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契机,调整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快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