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实践
陈静静: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年度风采
一位80后女博士,就像一团火,给课堂改革者以温暖,给教育迷茫者以光亮。过去10年,她以志愿者的精神,以公益的方式,创造了具有现象级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本土化实践,成为改变课堂样态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
2018年,陈静静的“学习共同体”本土化田野研究走过了10年。2018年12月8日,在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上,陈静静的团队发布了学习共同体10年研究成果。
过去10年,陈静静始终以志愿者的精神,以公益的方式,创造了具有现象级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本土化实践,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自发参与到实践中来,不少高校教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内的专家学者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
这一切都源于11年前的一次日本访学之旅。走进东京大学的陈静静,真正感受到佐藤学教授的“学校教育高度化专业”具有强烈的临床实践研究的特点。当时佐藤学教授的课主要是采用“课例研究”与“现场研究”的方式,这给了她很大触动,“原来使用‘蚂蚁之眼’做教学研究可以如此落地”。
2009年7月,陈静静进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工作,她先后到华师大二附中附属张江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等学校进行田野研究。在持续做了7年课例研究后,从2016年开始,陈静静开始以暑期研究坊的方式进行学习共同体本土化实践推广。如今,工作坊成员从第一届的100人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人,从仅限于上海当地教师参与,到吸引全国各地的教师参与,工作坊以大量的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为基础,进入课堂研究的核心领域。“我们的研究不是从经验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做微观的实证研究,用事实说话,拿证据证明。”陈静静说。
在陈静静的推动下,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教师报再度携手,开展“学习共同体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课改中国行的脚步延伸到祖国最南端的海南、西部的宁夏、北方的内蒙古、西南部的云南、中部的山西……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建设关注安静安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相互倾听的互学关系的建立,关注高品质学习的设计,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要真正完成面向深度学习、真实学习发生的课堂转型,教师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儿童学习的深入理解、倾听方法的锤炼以及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陈静静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这条路上有许多志同道合者,彼此尊重、彼此信赖、互相关怀、共同学习,超越已知,走向新的探索和发现。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9版 版名:年度致敬·课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