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变革
这是“慕蓉”公众号第268篇原创文章
专栏 | 数字化商业
方法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人在企业行为中扮演统筹规划,落地执行,监督管理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每位员工都影响着企业的成功与否。
不同时代中企业的定位不同,人的追求不同,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在持续发展,应运而生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保证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实现。
阶段一,人事管理阶段——MBO
人事管理阶段处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由此发展而来。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使劳动分工更为明确,劳动力容易获取,企业的重心放在提高企业效益上,企业员工的管理较为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继续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MBO因此应运而生。
MBO是Management by Objective的缩写,一般翻译为“目标管理”。由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德鲁克的观点是,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员工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上层管理者必须通过目标来实现对下级的管理,并应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为各部门、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通过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并给予评价和奖惩。
阶段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阶段——BARS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企业从以效益为发展中心的人事管理,开始逐渐重视员工的利益,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美国在1644年颁布的《民权法》,开始对企业的用工方式进行干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20世纪60年代,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简称BARS)由美国学者史密斯(P.C.Smith)和德尔(L.Kendall)首次提出,也称行为定位法。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通过该等级评价表,可以将员工优良或特别劣等的绩效的叙述加以等级性量化,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记分的考评。
阶段三,人力资源管理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KPI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也从初级向高级发展:注重员工能力的开发,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人力资源从业者也不仅仅只从事简单的人事事务工作,开始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和更快的速度。所以企业必须从工业化时代的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让企业获取相应的领先优势。因此便产生了相应的管理工具——KPI 。
KPI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一般翻译为“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理论基础是二八原理,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经济学原理,即一个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抓住20%的关键,就抓住了主体。
借助KPI管理工具,企业得以实现流程改进,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诞生了沃尔玛,西南航空等以品质著称的企业。
阶段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OKR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事事务工作大量下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度急剧攀升,发生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大规模实践,因而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缩写,一般翻译为“目标与关键成果”。OKR从KPI演化而来,又解决了KPI的种种缺陷。OKR强调最终的关键结果必须服从目标,没必要像KPI那样一早制订好然后强制执行。OKR可以在过程中随意更改关键结果,只要它们还是服务于原本的目标就可以。
所以OKR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员工保持专注,从而完成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于企业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从最基本的人事管理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从简单的员工管理,转变成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而进行人才的流动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也在随之进行迭代。
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对于人和组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更应该审时度势,根据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变化,尝试使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推动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