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和《华山图册》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活动于元末明初,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医学家和诗人。
王履在游览华山之后,潜心构思了半年多时间画成了《华山图册》,这也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全册各页意境或险峻,或幽深,或苍茫,或清旷,将华山万秀千奇的佳景胜迹表现得淋漓尽致。《华山图册》一共有四十幅华山图,其中二十九幅在故宫博物院,十一幅在上海博物馆。
在《华山图册》中有一篇序文,被称为《华山图序》,这篇序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论点明确,逻辑严谨,充分表达了王履的美学思想。今天就结合华山图和《华山图序》介绍一下他的美学思想。
华山图册(其一)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
【解析】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形”(情感)和“意”(形象)的矛盾,也就是宋元画家谈得最多的“情”和“景”的矛盾,两宋画家追求客观描绘自然景物,是“景”大于“情”,元代画家(如倪瓒)是“情”大于“景”,王履在这里主张“情”与“景”要和谐统一。
华山图册(其三)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四)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五)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讹。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
【解析】画家在学习绘画时,前人的经验固然要学习,不能泥古不化,学画者还要走进自然,对所画山水要进行直观的审美感受,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
华山图册(其六)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七)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八)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遂麾旧而重图之。
【解析】学画者有了对真山真水的审美体验,还要把审美体验与客观景物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只是这个过程是需要经过几番艰难的求索才能达到。
华山图册(其九)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一)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斯时也,但知法在华山,意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夫家数因人而立名,即因于人,吾独非人乎?夫宪章乎既往之迹者谓之宗,宗也者从也,其一于从而止乎?可从,从,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违果为从乎?时当违,理可违,吾斯从矣。吾虽违,理其违哉!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从其在我乎?亦理是从而已焉耳。谓吾有宗欤?不拘拘于专门之固守;谓吾无宗欤?又不远于前人之轨辙。然则余也,其盖处夫宗与不宗之间乎?
【解析】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学画者在“师古人”时,不能拘泥于一家一派的技法,要根据审美客体选择符合客观景物的前人之法进行创作,所谓“法在华山”是也。
华山图册(其十二)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三)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四)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且夫山之为山也,不一其状:大而高焉嵩,小而高焉岑,狭而高焉峦,卑而大焉扈,锐而高焉峤,小而从焉岿,形如堂焉密,两向焉嵚,陬隅高焉岊,上大下小焉,边焉崖,崖之高焉不岩,上秀焉峰,此皆常之常焉者也。不纯乎嵩,不纯乎岑,不纯乎峦,不纯乎嵚,不纯乎岊,不纯乎,不纯乎崖,不纯乎岩,不纯乎峰,此皆常之变焉者也。至于非嵩、非岑、非峦、非扈、非峤、非岿、非密、非嵚、非岊……非崖、非岩、非峰,一不可以名命,此岂非变之变焉者乎?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云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虽然,是亦不过得其仿佛耳,若夫神秀之极,固非文房之具所能致也。然自是而后,步趋奔逸,渐觉已制,不屑屑瞠若乎后尘。每虚堂神定,默以对之,意之来也,自不可以言喻。余也安敢故背前人,然不能不立于前人之外。俗情喜同不喜异,藏诸家,或偶见焉,以为乖于诸体也,怪问何师?
【解析】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客观景物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学画者在“师造化”时要和“师古人”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华山图册(其十五)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六)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七)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序原文】余应之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解析】这是这篇序文的主图所在,是对“师古人”还是“师造化”的总结。
华山图册(其十八)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十九)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一)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二)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三)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四)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五)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六)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七)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八)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其二十九) 明代 王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