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理想是抢劫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所有被人们崇拜的人中,有两类人比较特殊,活着的商人和死了的艺术家。一个商人不管多么有钱,一旦死掉,历史马上开启遗忘模式。
如果不爱读历史,很少有人知道一百多年前有个中国商人叫王炽,生意遍布欧美各国;也不会有人记得美国有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今天我们遍布全国的协和医院最早就是他捐资创办的。
一个艺术家可能生前无比地穷困潦倒,但是死后却被世代铭记。比如梵高,活着的时候一幅画都买不出去,最后郁闷的发疯,给自己肚子上来一枪,死了。然后,就开始大红大紫,被尊为印象派大师,作品也迅速蹿红,前几年一幅画居然卖到上亿美金。
如果能把文学也算成艺术的话,曹雪芹也是典型代表。活着的时候穷到全家喝稀粥,连唯一的儿子都被饿死了。死后不到一百年,红学居然成为显学,研究《红缕梦》的半吊子都能当大师。穷困潦倒的曹先生恐怕也没想到,他的一部小说就能养活这么多人。
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一个死了还被记住的商人,不是当过官,就是造过反。如范蠡,如吕不韦,如黄巢,当然还有胡雪岩。他们都做过跟商人无关的事儿,商人只有跟權力勾兑过,才能留名青史,如果单单只是经商,被人记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们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權大于钱,如果纯粹只是有钱,古人称作素封,就是虽然无权无势,但是富比王侯。这一类人通常下场都不会太好,如明朝的沈万三,一不小心露了富,被朱元璋抄没家产,全家流放。估计朱元璋私下也在嘀咕“无权无势,侬要这许多钱干什么?”
艺术是天生排斥权力的,很多生前被奉为大师的艺术家,基本上是对他当世的權贵无限阿谀奉承。阿谀奉承,其言外之意就是要从中捞取好处。
那个写出“史大林是我亲爷爷”的才子张三,那个饿殍遍野的时候歌颂美好新生活的牛人李四,还有那个画了一辈子”伟光正”的大师王五,你问我张三李四王五是谁?其实我也不知道,隐隐约约只是记得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大隐隐于朝,在他们死后,便只如少了一只蚂蚁。
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商人、艺术家,还是什么别的七七八八,这个社会90%以上的人,都是崇拜向往權力的,三百六十行,一起向它看齐。不管多么牛X的人物,一碰到權力,马上膝盖软的发酥,情不自禁就跪了下去。
根本的原因,还是恐惧,苁林射回里,權力是保身保命的工具,也是打劫他人的利器。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说明白了就是抢劫,不管你想当商人艺术家,还是想为xx服务,大差不差,都是想尽一切可能从别人身上捞点抢点。要是没有这种意识,很快就会被人吃光抹尽,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荒诞,摇尾献媚,昧着良心欺骗百姓的成了砖家,不学无术,剽窃成性的成了名学者,不要脸蔚然成风,又蠢又坏的狗东西越来越多。眼看着它像三期梅毒一样,一烂到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