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的排序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前些日子,有报刊报道,北京京剧院举办“十三杰争奇斗艳”经典剧目荟萃展演,展示新一代精英力量。哪十三杰?这自然是广大戏迷最关心的。名单如下:谭正岩、杨少彭、张建峰、张馨月、窦晓璇、姜亦珊(已故)、郭玮、常秋月、方旭、包飞、康静、翟墨、詹磊。记得十年前,北京京剧院推出了“九大头牌”,哪九位?即谭孝曾、赵葆秀、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董圆圆、陈俊杰。

十年之间两份名单,后浪推前浪,展示了梨园界新人辈出的景象。谭氏父子在两份名单中独占鳌头,实属不易。两份名单确定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排名先后的确定,内部自有道理,外人不得而知。不过使人想起五六十年代,一些剧团和演出的演员名单的排列是颇有讲究的。

1955年底,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与裘盛戎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建北京京剧团,马谭裘自然是三大头牌,但谁先谁后则有斟酌和考量。这三位均是富连成出科,马是连字科、谭是富字科、裘是盛自科,连、富、盛这已确定了三人的前后辈分,更何况马连良挑班和成名最早,谭富英次之,都在30年代初或之前,因此裘忝列末席毫无二话。马谭裘的排列,不仅当事者心服口服,而且观众也一致认可。
1956年,张君秋的市京剧二团加入北京京剧团,张也列入头牌之列,但排名第几也需思量。裘盛戎表态说,“和马先生、谭先生相比,我是个小辈,我理应排在他们后面,君秋挑班时间长,让他排第三位比较合适”。在工资上他向领导表示,“要求比君秋少一点,我得让他这块牌”。于是形成了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格局。
到了1960年,赵燕侠率燕鸣京剧团加入北京京剧团,考虑到赵虽然年纪最轻,但挑班时间不短,而且自出道后始终挑班,没有当过班底,因此,上级曾提出马谭张赵裘的排名,即把赵列在裘之前,但是赵燕侠很低调,说裘先生是北京京剧团创始人,现在已形成裘派,自己初来乍到甘愿“垫底”。于是北京京剧团最鼎盛期出现了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排列。剧团演出无论哪出戏基本上是按这个排列而定。如《秦香莲》中张君秋、裘盛戎是第一第二主演,马连良和谭富英是配演,但广告上依然是马谭张裘,次序不能乱。
这是走名角制路线北京京剧团的状况,五大头牌成了强大的宣传招牌。中国京剧院则不同,走剧目路线,强调剧目创新,不突出演员声望地位,因此中京院各团没有几大头牌之说。像1958年后重组的中京院,一团是李袁叶杜、二团是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三团是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也只是民间之说,非官方定论,演员排名还是以具体剧目中角色的重要性而定,因此演员排名经常变化。

应当说,京剧演员排名是一个敏感话题,事关名声谁能愿意迁就。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群英会》,演员名单排列采取出场先后为序的办法,于是形成了叶盛兰(周瑜)、谭富英(鲁肃)、马连良(孔明)、肖长华(蒋干)、裘盛戎(黄盖)、袁世海(曹操)、孙毓堃(赵云)的名单。
可是到了1959年,中京院和北京京剧团联合排演国庆献礼剧目,以《群英会》为原型的《赤壁之战》,广告刊登的主演名单次序却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广告上九位主演的先后顺序是马连良、李少春、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李和曾、叶盛兰、孙盛武、景荣庆。在电影《群英会》中名列第一的叶盛兰竟然退居到第七位,甚至排在次要人物张昭(新编戏中增添的人物)之后,而周瑜在戏中的份量不减。这如何解释?这里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孔明(马连良)和鲁肃(李少春)的用意,也有尊重北京京剧团同志(谭富英和裘盛戎)的用意,但政治因素不能否认。1957年和1959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发生了反右运动,而叶盛兰曾被打成右派,一度禁演。落实政策后,叶重登舞台,能扮演周瑜这个重要角色当属不易,又复何求?
袁世海后来回忆说,当年一团去上海巡回演出,打炮戏是李少春袁世海的《响马传》和杜近芳叶盛兰的《白蛇传》 但是叶盛兰的名字不能见报,于是演员表中许仙的扮演者成为“本团演员”。但是观众不买账,谢幕时舞台上见不到叶盛兰,纷纷高呼“叶盛兰,叶盛兰!”,领导没辙,只好让正在清扫后台的叶盛兰走上舞台,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这一状况也出现在李万春那里。1957年,李万春被打成右派后,虽然还允许唱戏,但名字不能刊登戏报广告。广告中有配角演员,却不见主演的名字,这种“影子主演”在京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怪事。戏的主演不能登广告,但观众对李万春的热情不减,戏结束时他出来谢幕观众总是围在台口掌声不断。当年年底,市一团与明来京剧团合并,组建了新华京剧团。李万春的名字也允许见报了,当时以七大头牌做广告宣传,即徐东明、徐东来、李小春、李庆春、李砚秀、关韵华和李万春。以资历而论,李万春占据首位当之无愧,但戴了右派帽子,他只能屈居尾席了。
这种事发生在文革前,也许见怪不怪。但是政治因素干扰现象后来依然继续发生在一些剧团。1982年袁世海应邀去武汉,辅导当地演员。一次,他和湖北省京剧团合作演出《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演出前,剧团干事给袁世海看即将见报的演员广告,袁世海的名字单独放在上面,而且横排,这个无可争议,主办者尊重前辈艺术家么。但是,看到其他演员的排列,袁世海不满意了。他当场直率地指出,《群英会》看的是周瑜,《借东风》看的是孔明,《华容道》看的是关老爷。把扮周瑜的演员放在扮蒋干演员的后面不合适。剧团来人解释说,“扮孔明鲁肃的是剧团主演,扮黄盖的是剧团副团长,周瑜虽然戏重,但扮演者不是剧团重点演员,所以在宣传上……”。袁世海很不高兴地回答:“你们团里的事我不管,你们可以决定谁演什么角色,但不管谁演周瑜,都要排第一位。看看电影《群英会》《借东风》上下两集,片头都是周瑜排第一位。难道马连良先生和肖长华老先生的身份地位驾不过叶盛兰?这是规矩,谁也不能不遵守!”碍于袁老的情面,剧团最后只得按袁世海的意见改了。可以看出,行政干扰梨园规矩的现象还不少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