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也曾贾樟柯

宁浩也曾贾樟柯

文/赵忠宇

作为导演宁浩的第一部作品,《香火》的成功使得宁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得到大家的赏识与称赞,每个人看完《香火》都会觉得这个小伙有点东西,也会表达情绪与情感,这也为他今后以疯狂系列电影火爆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浩在电影里非常喜欢用方言,黄金大劫案用的东北话,疯狂的石头用的重庆话,从他的首部作品《香火》就可以看出端倪,作为山西人,刚开始没听出这是哪的话,只觉得全程能听懂,看到半程恍然大悟,原来是山西大同话,怪不得如此熟悉,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种用自己家乡方言拍的电影,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反正我的感觉亲切的同时也有些恍然感,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假的,可这电影不管是语言还是环境就是我自己周围生存的环境,真实的一匹,电影表现的越真,我越害怕,真中是假,假中是真,真与假,虚拟与现实,到底是电影在拍我还是我在看电影,恍然如梦。

影片整个的基调很压抑,色调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黄土高原的黄色、白雪皑皑的白色、天空茫茫的灰色,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没病也得整出病。

电影讲述了一个村里小庙的和尚因为佛像坍塌而四处筹款塑佛像的故事,整部电影里的人都在佛性、人性、兽性三者之间徘徊,具有非常讽刺的现实意义。

南小寨的人们全村以宰羊为生,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庙里有一个和尚,和尚的生活过得清贫,全靠庙里的香火钱过活,穿的衣服鞋子破旧,正值寒冬腊月,庙里的和尚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支架的布抽了出来用来补鞋子,鞋子倒是补好了,失去支撑的佛像却塌了,没了佛像,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这一年可怎么活。失去生活保障的和尚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重塑佛像。

有问题找政府。和尚第一站就去了宗教科,宗教科里的科员正在打牌,科长正在打电话反映给宗教科发的福利少了,科长全程都在推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但在此谈话期间,教堂的人前来送礼,科长接待的很热情,还许诺了年后批专款来修教堂,原是没有送礼的原因。之后和尚来到文物科,文物科小安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保单位,连县保单位都不是,不归文物科管,不仅不帮忙筹钱修庙,还打起了庙里古代窗框的主意,让和尚把庙里的窗框拆下来拿来领赏,认定为明清的窗框,小安打了2000块钱的白条就打发了和尚。回去的路上,和尚顺路去了表哥开的发廊,听别人说他表哥发廊里有小姐挺挣钱,修佛像的钱没要到,表哥看着和尚一身的破衣烂衫,只给了一身衣服钱的资助。

和尚无奈,只好去找住在县里大庙里的大师兄,大师兄的庙香火鼎盛,这不刚买了辆摩托车,就在庙口仔仔细细地擦拭,有钱买摩托却没钱接济和尚修佛像,这是一个失去信仰的佛教徒,因为听说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香火钱更多,过了年就去投奔五台山了,让他入股县里的这个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表哥也跑路了。

和尚看到路边有乞丐乞讨,便想着到处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1350块钱,可见信佛的人真多啊。和尚从信用社零钱换了整的,看到这我欣慰一笑,懂的都懂哈。刚出银行就被警察给抓了,警察以为和尚是骗子,一直在问和尚的来处和度牒。三无人员和尚被关在一个昏暗逼仄的屋子里,同屋里有三个站街女,堆放着裸露的人形模特,电视里播放着性病危害的宣传……尴尬的和尚关小了声音,聊天过程中得知和尚想修庙,她们相信“因果报应”,并且同情和尚的遭遇,站街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拒绝了这份帮助。后来检查调查和尚的真实身份后,释放了和尚,由于政府不让和尚出来化缘,1350块钱被没收。

路上碰到一个要结婚的小伙子,花一百块让他当托,骗信佛的女朋友说他俩面相很合,结婚会白头到老。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20块钱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说吉利话谁不会啊,所以和尚的生意不错,一天下来卷摊走人,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快过年了,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县城里火树银花,秧歌耍活,热闹非凡,而和尚一脸凄惶地回望,不知他心中如何凄楚。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一大早和尚又扛着那辆修不好的自行车踏着雪路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徒要送他回村,司机在车上说和尚都有法力的,B超说是怀着女孩,和尚却说是男孩,结果还真的生出了男孩。他邻居老婆中了邪,问和尚能不能去看看,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就可以去。和尚冒充了风水大师,说地基下有阴宅,拿出了他花20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昧着良心卖了3000块钱的天价。

兜兜转转和尚终于有钱了,可以把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举行了仪式,他一脸喜气,全村的人都来捧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和尚虔诚地跪下诵经磕头,想着十五可以收到香火钱,和尚笑了,起身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正好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和尚折腾来折腾去,终究是一场空。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和尚的眼神投向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整部剧情顺下来,感悟颇深。我们逐步分析影片中暗藏的东西:

一、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和尚,他只是个信佛的。和尚修佛像的动机并不是因为信佛礼佛,和尚的逻辑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杀羊为生,杀孽很重,需要和尚念经镇压,自己是个和尚,有和尚就得有庙,有庙就得有佛像,有佛像就有香火,有香火自己就可以活,而没了佛像,自己就没得活,为了活,就得筹钱修佛像,这是和尚的生存逻辑,无关信仰,只关乎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和尚只是一个职业,跟开发廊做买卖一样,他的借口——“附近都是杀生的,需要庙”,我并不觉得村里认为需要有座庙,需要庙的明明就是和尚自己,仅仅为了不从事生产劳动而遁空出世,由信徒供养。

身处大庙香火旺盛的大师兄,他比和尚来的更加世俗,追名逐利,哪里有名利就往哪里挤,毫不避讳自己已经把佛门当成一个上班单位,把升迁当成是发财渠道的想法。

二、暗藏的情感。世上男人的所有追求不外乎财权色三样,按照教义来说,和尚往往是戒色的,但电影中和尚把自己的情感掩饰的非常到位,开着黄腔说还俗了就娶屠夫的妹妹女老师,在屠夫家里,看着女老师的照片说是分不清是哥哥还是妹妹,就为了多看女教师两眼。当和尚和站街女被关在派出所以后,和尚也时不时瞟向电视,站街女一句话说出了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男人”,人之初,性本色也。

三、和尚的懦弱。和尚这个演员把小人物的懦弱演的惟妙惟肖,不管是找人办事和尚跟人说话,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尤其显得无能,在派出所,站街女就说一个大老爷们,一点也不坚决。

四、资本侵蚀,人心不古。电影上映的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腾飞,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人心的沦丧,一切向前看,有钱就是大爷;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与新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碰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动摇了人们的思想。这是以和尚为代表的人群,信仰发生变化产生的背景。由此,和尚被世俗的异化完成,他终于丢弃了曾经坚守的信念。庙里的和尚都已经染上了一身的世俗气,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就连念经都用念经机,和尚都不会念经了。现在旅游去寺庙,每当看到功德箱上贴的二维码,我就想笑。

五、信仰丢失,世俗异化。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

六、众生困顿,麻木而行。表哥开发廊赚钱的原因是组织卖淫;街上的小混混欺负弱小无人主持公道;假装盲人算卦的男子对欺骗别人驾轻就熟;各家各户重男轻女,愚昧无知,生男生女都要求佛;得病不去医院而是求佛祖菩萨。以上的种种弊端残酷的描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基层民众生态。

影片以和尚为第一视角,带着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善与恶,用和尚的足迹告诉我们,人生不易,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中坎坷前行,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变了初心。从坚持心中信念,到欺骗无知群众,我们见证了一个和尚的堕落史。

影片的最后,和尚依靠欺骗得到的一切随着拆迁二字而宣告破灭,这是宁浩传达的价值观,不当得利不能给人带来安慰,礼佛不是跪在佛前磕多少头就是信奉,敬佛不是功德箱里捐多少香火钱就是心诚,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虔诚是发自内心的善良,那一撮佛前的香火,代表的不是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不忘的善良初心。

END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