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
《赠药山高僧惟俨》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李翱题赠给药山惟俨禅师的一组七言绝句。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惟俨禅师深厚的佛学修养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全唐诗》
七言绝句
作者
李翱
赠药山高僧惟俨
【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创作背景
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湖南澧州刺史,药山唯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唯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他也是不顾。李翱性急,见了很不了然,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就出。这时唯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唯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唯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了这首诗赠唯俨禅师
作品鉴赏
惟俨俗姓寒,年十七出家,初事惠照禅师,后谒石头希迁,密证心法,得其衣钵,住澧州药山,大畅禅风。当时李翱任朗州刺史,仰慕其名,乃入山谒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他们的这次会见:“(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又据《五灯会元》卷五,惟俨示法的方法大致上是这样的:“问:'学人有疑,请师决。’师曰:'待上堂时来,与阇黎决疑。’至晚,上堂众集,师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甚么处’”其僧出众而立。师下禅床,把住曰:'大众,这僧有疑。’便与一推,却归方丈。”竟以不言为言,正可作“我来问道无余说”的注脚。但在李翱的询问下,他还是说了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使李翱顿悟,其因在于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这就是李翱从惟俨那里得到的启示。
该诗的首句描述禅师居住在幽静偏僻的地方,非常有迥离尘世的情趣。也就是第一首诗中提到的“千株松下”。“终年无送亦无迎”一方面是表示所居住之处人迹罕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禅师“心无挂碍”的体现。毕竟不肯终年无访者。大彻大悟如药山禅师者,当有许多人前去参访问道。诗人自己也是其中一位,但禅师已证《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是心中没有“送迎”。后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有时”体现了禅师的“随缘任性”,无所用心。“直上”既是写禅师率性登顶的飘飘风度,也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风体现。对于自己的本来面目,要当下承担,不杂疑虑,不受人惑。“孤峰顶”即是最高处,直上孤峰顶,就是直达最高处,就是直契真如实相,不与万法为侣。身临最高处,忽见云开月来,清光洒露,于是与天地为一体的药山禅师,和唱一声,长啸万里。这一啸有什么含义,这一啸没什么意思,啸就啸了,并不容得分别思虑。只是如此,方才会得几分“笑傲浮华”意。
作者简介
李翱像
李翱(772--841)唐古文家。字习之,赵郡(今河北邯郸西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积极参加古文运动,文学主张与韩愈相近,时称“韩李”。有《李文公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