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话兰州名桥“身世”

穿城而过的黄河,使兰州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北的渡口要塞,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宋元明清驿道皆渡河而过,近现代甘新、甘青公路以及铁路也渡黄河而过,兰州遂成为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因此孙中山将兰州称为“陆都”,与“海都”南京相提并论。在这座城里遗留下了许多文物、遗址,它们记录着兰州的变迁,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一座桥,一段史。本期我们翻开历史,沿着时间的长河聊聊兰州桥梁与津关背后的历史故事。
造型独特的握桥

握桥

兰州城北依黄河,为天然护城河,河南为南山护持下的平川,广袤百余里,沃野可耕,城东的称东川,城西的称西川。城西一里,发源于马衔山的阿干河蜿蜒北注黄河,为西川第一渡口,名为西津,取道西固,溯湟水可到西宁;西南过上下园,越尖山子,可至河州。阿干河水丰枯无常,每逢连阴雨或暴雨,河水猛涨,深可数丈,奔涌翻腾,行人视为畏途。而天旱干燥时,水浅不盈尺。河床沙厚,不能筑桥墩。唐代兰州人因地制宜建成握桥,也称卧桥。
握桥是鲜卑族吐谷浑发明的,鲜卑语称为河厉。北魏时,吐谷浑率先在黄河小积石峡(在今青海循化)上用木头搭建桥梁,实际上是无墩虹梁木拱桥。吐谷浑居国洮河以西至今青海广大地区,一度占领过金城,其建握桥的技术传到兰州是自然而然的事。
用巨木搭建成大跨度巨拱握桥,便于泄洪。先在西津两岸,用糯米汁石灰浆粘接大石条,砌成石坝,中嵌数十根巨木,伸向河心。纵木之上置横木,其上再置纵木前伸,纵横交错,依次共叠压五层,逐层前伸,至相隔三丈左右时,用木板接通,使桥如飞虹,跨越两岸。桥长十二丈,高三丈。兰州工匠创造性地在质朴的河厉之上,加以舒适化和美化,使之成为艺术品。桥上建廊十一楹,两旁各设雕栏。两岸各建神阁,阁高三丈,飞檐翘角,高低错落。行人可避风雨,遮艳阳,也能凭栏歇息。东神阁悬匾曰:“空中鳌背”“彩虹”;西神阁悬匾曰:“云际虹梁”(后改为“天上慈航”)“新月”。全桥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令人赏心悦目。
特大洪灾曾数次冲毁握桥,明永乐、嘉靖、天启间重修过。清康熙元年(1662年),副使张某倡捐重修,并致书庄浪卫(治今永登县)鲁土司,求得连城林区巨木百数十株,编筏顺流而下,作为建桥材料,于康熙三年(1664年)竣工。其后,嘉庆、道光间又重修过。后拆除。千年佳构,今在绘画、照片及微缩模型中可领略其神韵。
桥头堡——金城关
金城关是津关,就是拱卫津渡或桥梁的关城,称其为桥头堡,或许更确切些。关址随着金城县治所及其津桥的迁移而迁移。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金城关本汉置,并引阚骃《十三州记》:“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两汉金城郡治在允吾(今青海民和),金城县在今西固城附近,其渡口叫金城津,或在钟家河、新城一带,那么金城关当在黄河北沙井驿或河口一带。隋唐时治所移皋兰山下,其渡口在中山铁桥附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在渡口北岸建金城关。唐代宗广德间,吐蕃占领兰州,关遂废。宋神宗元丰间,李宪收复兰州,宋军与西夏隔黄河对峙。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将钟传率步兵两万、骑兵三千,出其不意,用了短短六天时间,搭建黄河浮桥,并于桥北岸筑金城关。由于时间仓促,关很简陋,桥亦低矮,故西夏军往往将满载柴草的木船点燃后,自上游放流,欲烧毁浮桥。此后数月,在兰州任职的苗履又展筑兰州北城,再造浮桥,桥加高,西夏火船顺流冲过,浮桥无恙;展筑金城关,使之坚固高大,戍以重兵,与兰州城南北呼应,有效遏制了西夏的进攻。桥址、关址在今中山铁桥稍东。元一统天下,金城关废。

金城关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守御指挥杨廉,建镇远浮桥,在桥北首古之金城关旧址重建金城关,次年均建成。关城根据山势,连绵二百丈,从东、北、西三面围定桥首,东西城墙开城门,门上筑戍楼,城中还建有汉寿亭侯祠,祀奉武圣关公。至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城墙颓圮,戍楼坍塌。此时,蒙古瓦剌、鞑靼部先后南下,饮马黄河,大肆侵扰。朝廷命镇守陕西右都御使陈镒,巡抚沿边兵备。陈到兰州巡视后,认为这里地通蒙古,为西陲重镇,遂上奏朝廷,建议派大员守备,于是朝廷派山东都指挥佥事李进为钦差把总守备。李进一到兰州,先看金城关,认为关是“西州要塞”,于是劝工募款,重修金城关。
李进先拓展关城,用砖石包砌城墙,城上再建戍楼及女墙。然后在关城东西门外筑瓮城,加强防御。最后在城内正北筑台,高丈余,上建真武殿。工程从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十一至次年三月初三完成。又经过百年风雨侵袭,金城关门大半崩坏,仅剩数根椽梁斜覆其上。兵备佥事张栋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金城关,所用石料就地取材,木料用税收置办。构筑砖石城墙、戍台,延至黄河堤坝之下,使与河流相接。城门之上,设置注孔,用来倾水,防御火攻。靠山城墙,地势高,设置炮台,居高临下,便于炮轰。城上建楼三楹,以备兵士抛石射箭,使敌军百步之内,无法靠近城墙。此后又在白塔山烧盐沟口筑凤林关(实为一座城门楼),镇远桥西金汤钓下、白马浪北筑关(亦为一座城门楼),加强了防御空间。

旧时金城关与黄河铁桥

清朝又是大一统帝国,兰州深居帝国中心,金城关的军事作用丧失,镇远桥北首的关城渐次倾圮,遂将白马浪北的城门洞指认为金城关。
镇远浮桥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取道兰县西征,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搭建简易浮桥,供军队渡过黄河天险。冯胜班师凯旋后,撤去浮桥。洪武八年(1375年),卫国公邓愈率军在兰县城西十里处建浮桥,过黄河,平定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设立了西凉、西宁、庄浪等卫所。这座浮桥保障了军队的往来、粮饷辎重的运输,因此保留未撤,命名为镇远桥。但是这里波浪汹涌,水流湍急,水浪冲刷,沙土河岸常常崩坍,危及桥的安全。

镇远浮桥

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只得重觅桥址,其标准是离城近,易于防守,堤岸坚固的地方。最后选定兰县城北黄河水稍缓处(今中山桥稍东),兰县长老皆说这是最佳桥址,为“古之金城关”所在地。这里位于兰县城北门之外,河水平缓,河面不宽,两岸皆为石质,还能利用白塔山作为天然屏障。
于是绘制地图,经陕西都指挥使司转奏朝廷,获批准后,于是年夏六月筹备,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后施工。造木船二十八艘,常用二十五艘,河涨水宽时加三艘。每船相距一丈五尺,在上游用二十八个石鳖(石锚)锚定木船。南北两岸各有二根铁柱,直径一尺五寸,长一丈八尺,表面铸有洪武年号及监造者衔名,监造者为明初征西的将军邓愈和冯胜,故人称将军柱。铁柱斜栽入地三分之二,并各栽木柱六根,系铁缆两条、芨芨绳数条,俱长一百二十丈,贯穿木船,连为一体。船上铺设木板,两侧装有栏杆。浮桥随波升降,平如坦途。又在桥南离城八十步处,筑一小城,绵延数丈,中开大门,设吏,盘查行旅,防止走私茶马。城上建楼,桥门西侧,建河神祠。桥北头因山为城,重建金城关,以拱卫浮桥。
后船有减增。明万历时北岸邓愈所铸铁柱沉入河底,用大木桩代替。至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陕甘总督布彦泰补铸一根。将军柱及铁缆皆由白塔山麓王家炉院铸造。芨芨草由兰州四乡每年上缴,所编之绳,浸水愈韧。浮桥的不便之处,在于冬十一月黄河将结冰时须撤除。冰桥结成,车马行人畅通无阻。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时重搭。届时由兰州同知坐镇,令数百人搭桥,有的在岸上,有的划木船,有的乘羊皮筏子。工头指挥,用巨绳系船,从上游缓缓放流,船上装四五个大筐笼,装满石头(此为石鳖),待船划至恰到好处,则将筐笼投入河中,待船稍定,用绳缆纵横捆绑,一一将船连接,再用大铁缆串联,铺板设栏,桥即搭成。
镇远浮桥是中原茶叶输往青海、换回战马的通道。明代桥边设巡检司、专门稽查私茶。明太祖时茶法极严,凡走私茶的,罪当死。私茶出境,守关隘的巡检不查问的,与走私者同定死罪。洪武末年,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多次派心腹之人贩茶出境,所到之处引起骚动,虽大官不敢过问。他的家奴周保尤为横暴,经常命令官吏向民间征用车辆,有时达数十辆。周保率车队运私茶,过镇远浮桥巡检司时,任意打骂司吏。司吏不堪忍受,只得上报。明太祖到底是开国雄主,龙颜震怒,将欧阳伦赐死,周保等恶奴斩首。私茶之风受到了有效遏制。西亚、中亚的外国使团亦过镇远浮桥去中原。
中山铁桥
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拟建黄河铁桥,因外商索银三百万两而作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令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谈判建桥事宜,谈判意向经升允同意,上奏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二百五十米,宽八米,保固期八十年。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送到兰州。有铁道的地方,火车运;没有的用骡马大车运,费时十七个月,运回建材一百五十万斤。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十日开工,于次年七月初四竣工。耗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
工程司(师)美国人满宝本、德罗掌管建桥的工程技术,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六十九名洋工华匠为主,带领着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并以它的优等质量名垂史册。
竣工后的铁桥油为橘红色。为了使它中国化,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洽,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1928年,国民军驻甘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改题为“中山桥”,中山桥一名遂延续至今。
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为了保护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桥,将橘红色桥梁改油为铁灰色。空中有中苏战机保卫,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击落妄图轰炸铁桥的日本飞机,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确保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驰过铁桥,通往抗日前线。
1954年,在梯形桥架上,置五架拱形钢梁,不仅增强了桥的强度和负荷,而且使中山桥有如五道彩虹凌波而过,显得更为雄壮美丽。

来源丨甘肃日报(文/邓明)

编辑丨甘小博
(0)

相关推荐

  •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二季:第八十九站,甘肃兰州。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早餐后,决定前往塔尔寺一游,兵分两路,各走各的,一路省道101前往,一路高速急行. 抵达塔尔寺,停车场车位紧张,路边停车,一字排开. 塔尔寺,著名的景点. 塔尔寺位于青海 ...

  • 兰州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

    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最初叫"黄河铁桥",它位于甘肃省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滨河路中段北侧.中山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一座 ...

  • 看懂一座桥,认识一座城,说兰州铁桥是创举,看完这四点你就懂了

    几乎所有到兰州市旅行的朋友都会去一个地方,这就是兰州中山桥.无论是跟团还是自助游为什么要带着大家看一座老铁桥?很多游客并不知晓为什么.因为,你如果能看懂这座桥,你就认识了兰州城. 空中鸟瞰兰州中山桥/ ...

  • 为何一座黄河铁桥成了兰州的标志?背后的“秘密”知道的人不多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世界. 到甘肃兰州旅游,"中山桥"是游客必打卡之地.这座黄河铁桥是兰州黄河风情线的中心,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这里白 ...

  • 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5日(1)

    ★旅游地点:甘肃兰州之中山桥 办好入住手续的时候,已近黄昏.当然,这个所谓的黄昏是从江南的时间段来看的,其实四点半的大西北还是风华正茂的下午时分. 因为时间不那么够,我们到白塔山打了转就下山了,直奔我 ...

  • 细话甘肃兰州名桥“身世”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甘肃学习平台2021-08-19订阅作者:邓 明穿城而过的黄河,使兰州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北的渡口要塞,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宋元明清驿道皆渡河而过,近现代甘新.甘青公路以及铁路也渡黄河 ...

  • 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赵州桥

    原创边凡2021-04-25 11:17:56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 ...

  • 世界名桥文化墙

    文化墙全貌. 文化墙展示. 鹦鹉洲长江大桥全貌. 武汉,地处万里长江的中下游,被誉为"江城"!确也名不虚传.的确,长江确把武汉市的地域一分为二,分成为南.北两个部分.自古以来,生活 ...

  •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四大名楼、四大名亭、四大名塔,分别是什么

    中华悠悠千年历史长河里,总会涌现闻名天下的"历史四大", 比如,四大名桥.四大名楼.四大名亭和四大名塔,这些四大建筑能够保留世间也有很深的历史意义. 人间仙境,四大名楼 上至真命天 ...

  • 说桥|看,历史名桥,赏,桥的文学意象

    我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许多平凡的东西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文化,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桥. 桥,被称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我国,则被誉为"桥"的故乡.从石桥 ...

  • “万古名桥出越州”,寻迹绍兴千年水乡风韵

    绍兴,古称越州,是春秋时期越国都城之所在.作为一座文明古城,它有着2500年的建城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境内江河纵横.水道密布,自古"水.桥相依",因而 ...

  • 重访绍兴历史名桥,巧遇影视剧组和写生团,再现写意江南水乡美景

    现在的旅游区,但凡有一点名气的,只要被人重视,就会被无限制地开发,直到面目全非.所以,遇到一个保持原始风貌的风景,大家就会觉得很亲切,绍兴八字桥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为什么要在八字桥前面加上" ...

  • 兰州冰桥记

    今日翻看<续修四库全书>,偶然见到一篇清代人(定远人方濬颐)写的<兰州冰桥记>,叙述了百年前兰州以冰为桥之故实,给后人展示了旧时兰州一些独特的风貌.兹誊录并标点如下,以飨读者. ...

  • 细数香港艺人悲惨身世,影帝不知生父是谁,著名男星后悔将弟弟送人

    多数人都会觉得艺人十分风光之余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勇敢追梦,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然而随着近日有关TVB艺人林颖彤多年前的一片采访片段流出,林颖彤的悲惨过去再度被网友关注. 林颖彤自小和妈妈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