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真正强大的人,提升自我的10个好习惯(建议收藏)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说过:“做什么事情最容易?向别人提意见最容易;做什么事情最难?管理好自己最难。”生活在这个充满着诱惑的世界里,面对着物欲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都习惯于在一潭死水中自甘放弃。但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也会如何对待你。想要越活越好,请养成下面几个提升自我的好习惯。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活法》、《心与活法》、《活法贰:成功激情》、《京瓷哲学》、《心法肆: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阅读后能对您有所裨益:
真正强大的人,提升自我的10个好习惯.mp300:0015:57
我不太欣赏才子,因为才子往往忽视“今天”。
才子自恃才高,凭着对前景似是而非的理解,就厌烦像乌龟那样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总想如兔子般寻找最短距离。
但过于急功近利,就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
迄今为止,不少优秀聪明的人投奔到京瓷的门下,但偏偏就是这些人,据说因为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辞职。
结果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
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我看过好多这样的例子。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从平凡变为非凡的呢?
是不厌其烦、默默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力量,是拼命过好“今天”的力量,是将“今天”不断持续的力量。换言之,将平凡变为非凡的就是这个“持续”。
不选择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工作,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凡人。
但是,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
“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
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这样的钻研创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
可能因为我是技术出身,养成了一种习性,总是不断地自问自答:“这样做真的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用这种眼光去审视,哪怕干一件杂差也有无限的改进空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扫地,过去一直用扫帚,这次用拖把试试怎样,或者向上司提议花点钱买吸尘器用用如何。
从各种角度考虑如何打扫得更快、更干净。还可以改进打扫的步骤和方法。这样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无论做什么事,动脑筋改进的人与漫不经心的人相比,时间一长两者之间就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以打扫卫生为例,每天琢磨改进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开起保洁公司,当上老板,承接大楼清洁工作。而不肯动脑筋,只求完成任务的人,只能永远当清扫工,天天扫地。
在昨天努力的基础上再下工夫改进,今天比昨天稍稍前进一步。想把事情越做越好,这种态度持之以恒,就能产生巨大的进步。
不走老路,这就是走近成功的秘诀。
我相信:我们心中所想的事物,会由现象呈现出来。
但是我刚踏入社会时,丝毫没有这种想法。当时我到处碰壁,做的每件事都不顺利。
但即使在那种处境之下,我也没有失去希望,没有失去开朗的心境。就靠这一点,成就了今日的我。
当时我住二楼一间地板翘裂的破旧宿舍,面积不足十平方米,榻榻米也破旧不堪,连席草都露了出来。我搬来煤炉和锅,自己做饭。
公司的研究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也不和谐。宿舍背后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排樱花树。黄昏时分,我常常独坐河畔,吟唱童谣《故乡》。
我的心伤痕累累,隐隐作痛。我不知道怎样缓解这种痛苦,借着放声高歌,打起精神。直唱到有足够勇气投入明天的工作,我才回到宿舍。
我们决不可能完全摆脱痛苦和烦恼。但是,即使处于最低潮,我们仍然可以努力,不失去对明日的希望。一个人只有能很好的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
人有“本能之心”和“理性之心”。
所谓“本能之心”就是斗争欲、食欲、性欲、嫉妒心等,是用来维持自己肉体和生命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以这个“本能之心”作为判断基准,并对事情做出判断的。但是,这样的话,就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而且还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我们有必要抑制本能之心。当本能之心被抑制时,人的心中就会产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就会产生对事物进行逻辑推理的理性之心。
这个理性之心在一个人的心中占多大比例,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抑制本能之心是非常困难的事,这是因为人缺少本能之心就无法生存。因此,不是说要消除本能之心。
而是说,本能之心不可过度使用,需要做出努力,把本能之心抑制到最小限度。
为了抑制本能之心,最好的方法是,在利己的欲望刚冒头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不可胡思乱想!不可随心所欲!”要不断地告诫自己。
若是养成了抑制本能之心的习惯,就能够让理性之心活跃,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以为倒霉,结果却是幸运,人生常有这样的事。我初次就职的单位是京都的一家小企业。当时经营状况很糟糕,工资迟发,奖金没有,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我曾认真考虑过辞职。但哥哥批评并阻止了我。一是新工作不好找,二是家里经济困难,需要我的薪水补贴家用。在这种情形下除了继续留在公司外,我别无选择。唯一可以选择的是改变我自己,就是改变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从工作中寻得乐趣,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我静下心来,埋首于研究开发不久,竟有了可喜的成果。因为整脚的小公司缺乏优秀的人才,我就显得相当突出。上司表彰我,我工作就更来劲,上司就更称赞我。这种良性循环使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机。假如一开始我就很幸运,既有满意的工作,又有舒服的环境,那么,恐怕就没有今日的我,没有我今日这样的成就了。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一味地怨天尤人,就会不知不觉将心灵封闭,看不到甚至放弃了人生中潜藏的良机。
一旦当上领导人,工作就会很忙。但仍然要花工夫磨砺自己。
全力投入工作当然很好。但光靠这一点,人格也好,技能也好,往往只会停留在职场的水准上,很难与整个社会接轨。
因为缺乏见识,缺乏正确观察社会的眼光,不理解“有了对方才有自己”的道理,人就容易迷失自我。
人只有在与别人的相处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形成独断的性格。
不是说只要拼命工作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人。领导人应该在人格、技能和见识方面都出类拔萃。
休息日逛逛书店,只要看一看书名,就会发现自己该读的书。一个月读两三本书,提升自我,塑造自己优秀的人格。
提升和磨炼自己,也是领导人应该用心去做的工作之一。
广中平佑先生(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译者注)曾获得过被称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费尔兹奖。
他曾用增加“一元”的方法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广中先生说:“所谓复杂现象,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例如,假设有一个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没有信号灯,有车辆从四面同时开来,就难免发生多次撞车事故。
但是,当增加“一元”,就是提高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立体交叉口,车辆就能畅行无阻。
如果从交叉口的正上方向下俯视,看起来仍然是二元的平面交叉,从各方快速开来的车在交叉点似乎马上就会碰撞,但实际上,因为是立体高架,所以不会冲突,车辆顺利通过。
人生也好,人类社会也好,真是多姿多彩、复杂纷纭。职场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往往让人觉得复杂烦人。
但实际上,这种看来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所谓单纯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心。企业的领域也罢,科学的领域也罢,其实都一样:
因为没能提高“一元”,即一个层级来观察,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复杂怪异的现象。许多人都陷于这样的苦境。
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性提高一个层次,以高层次的心态观察事物。
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识地将意识注入”,“将意识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
与此相对应,听到背后的声响,条件反射式地回头,这样运用意识的方式称为“无意注意”。一般人大体上都是“无意注意”,漫不经心地生活。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度过一个不平凡的人生,那么无论何时,无论何种环境下,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那是什么啊?”自觉地将意识朝向这一事物,在这里将意识聚焦,这一条很重要。
开始时做到这一点也许很困难。但只要从平时起,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有意注意”就会变成习惯。
如果能这样,那么在任何状况下,全神贯注于某一现象,这种基本能力就能够被我们掌握,因而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能立即抓住其核心,很快地予以解决。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养成对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认真注意的习惯。
在做某种决定的时候,如果优先考虑对自己有利,那么判断就会失误,结果走向错误的方向。
人往往偏向考虑自身的利益,忘却对对方的同情,突出一个“我”字,这样就不可能得到周围人们的协助,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某位哲学家说过:在人的内心中,同居着“善良之心”和“邪恶之心”。
所谓“善良之心”,就是充满同情和爱,是一颗关爱客户、伙伴、他人的“利他之心”;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充满自私的“利己之心”。
我们必须做出努力,增加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心”,减少“邪恶之心”。
不仅要考虑对自己有利,还要考虑对周围的人有利。做出努力,让自己拥有充满同情和爱的美好心灵,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
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有正确认识。但拥有这个"正确认识"却极其困难。
因为事实虽然只有一个,但现象却因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事实”。
观察现象的人,是通过自己心中的“过滤器”认识事物的,所以,认识是被主观左右的。
事实只有一个,但却既可以解释为善,也可以解释为恶。这是我们日常经历的事。
例如,有一位拼命工作的人。如果认为此人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努力加倍于人,拼命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善”的。
但他不顾家庭,不顾自己的健康,也不会娱乐,只是一味干活,是个“工作狂”,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可认为他是“恶”的。
很难判定哪种评价是正确的,或许两者都是错的。我认为,既然人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意识的左右,就应该养成从善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习惯。
对事物持否定的看法,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但是,基于高层次的心灵、对照正确基准得来的认识和判断,就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在那些我们觉得“真了不起、真伟大”的人中,有的人会随着年龄的老去,变回凡夫俗子。
随着企业经营者人格的下降,其所在的企业也会随之没落,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这是因为没有经常摄取能量和营养的缘故。
这个营养指的是心灵的营养,也就是“反省”这种营养。因为没有摄取营养,所以心灵逐渐衰弱。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宗教界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些曾经优秀的大僧正或法师,年轻时努力修行,获得了卓越的见识,但随着年龄的老去,却逐渐不再拥有这样的人格。
他们确实经历了非同一般的修行,甚至达到过开悟的境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心性,塑造了人格。
但是,要维持这种心性和人格,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反复修行。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能否经常进行反省,是人向上成长的关键。
作者 |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