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
内功得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在平时做各类发力动作时,肩井下陷,肩催肘则周身力厚。如拳谱有三窝之说,即肩肘腕处的三点。
但“井”也可以解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之后两筋陷中,有肱三头肌,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肌支。“天井”穴和“曲池”穴上下对称相应,坠肘之力更加纯厚。上下阴阳互动则产生阴阳互济,处处势势要有肘沉之意,否则劲浮也,此为李旭洲祖师所强调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的出为“井”。从四肢未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但《内功经》原并非单指针灸之说,虑其在肢之论,故“井池”很可能指“天井”发劲。但不排除肩井之学说,毕竟先辈多有见论矣。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四经》之中内涵千变万化,不离其本。本乃原也,也即“一”也。变化不外乎阴阳,故博大深奥妙不可言。妙泛指奇巧,是指《内功经》独具奇特之处也。内功之法,玄妙之极,故日无垠。无垠乃学海无涯也。告知后辈学子。内功本乎阴阳自然之气,但需抓住不放,旷久锻炼方能悟其本之真性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乃督脉长强穴也。谷道轻提忍恭,长强斜前上方提,内气沿循行线上达入脑内。故云:“龟尾升气”。“丹田者”,一般指三丹的下丹田。俗称关元穴处。丹田二字源自《甲己经》,称“中极”,又名“丹田”。丹田者乃任脉、冲脉、带脉之交际处中。“中脉者,起于气冲穴,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之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圈,因本经如同束带一样,围腰一周,且丹田与督脉的命门穴前后对应,并在女子胞宫所在。丹者聚处也。
冲、任二脉同途之点。冲有“聚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说。就如平日所论。“练气而聚于丹田”。丹田鼓荡,元神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守神”。佛家的“脐问聚气”,道家的“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及“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等论,充分阐明“丹田”是人体内气的收发之源。
“丹田练神”不排除“上丹”之学说,暂举“泥丸宫”为例,将“上丹田”之不同说法,各略述之。
“泥宫丸”古泛指“顶门”,又叫“脑囟门”。人出生后,在幼儿时期,此处随呼吸上下而动,至1至2岁才闭合。佛家所谓“顶聚三光”、“三花聚顶”之处也。修炼气功者定为“泥宫丸”,又称之为“人之原神处”也。
另一说乃所指印堂为上“丹田”,古书称之“双树内间丹田聚,会同气血辉天心”,所以有印堂为丹田之说。当人思维汇聚在印堂丹田处时,眼神可放可收,有神气外射,可收发内敛刚劲之威。此之谓瞳劲,化劲之用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气下于海”,气海穴位于脐下1寸5分处。人体原动力乃元气也。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以其禀受先天,是先天之精所化。元气发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即气海穴处。也称聚丹之所。武林贤达,修炼丹道智者所云:“鼓鼓荡荡,无处不弹簧”。“怀胎之所”及“胎息之炉”之所在也。
“光聚天心”,天心者,额也。天庭者,印堂也。先人云:“天庭色泽身无病”,“印堂光闪心里美”,“无病天庭泽”。观天庭之法在道家修养和中医的望诊有所独崇,并有诸多种类校注,暂不多述。额上正中及印堂为天心。在下少腹正中气海。故气充于内,上下互参而形呈现于外。额部红光闪闪,既不浮泽,又不枯稿,天心处呈现光泽是内在心脏健康表现于外也。如《内经》云“心为君”,“主光跃于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内经》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腹,外络于肢节”。经有干线,络如罗网维路,无处不至。脉者,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者,以十五经络为主体。明者,知也。修炼内功,需明了人体经脉络网的运行轨迹,知其“脉络”满布周身,起到灌渗气血,濡养四肢百骸的作用。
“次观格式”,格式者,初学入门一定之规也,法也。法有变化之意,故勿冒进,需渐动而进且守法,从初步起渐升中级、高级,反之逆理而行则殆矣。
此句另有它义,不单指入门之老规矩,也含有做人的规范。古云:“艺不可不传,不可轻传,艺不能不传,不可亡传,授与孬人损寿年。先观德性后观质体。当以任、义、礼、智、信为准则。尊天、地、君、臣、师为基本。人字从阴阳也。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合一为人字,并含有再观之义,教诲弟子体能渐进而趋上秉。人品为先,有教学子。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函而闭,脊平而正
“头正而起”者,正头竖项,虚领顶意,下颌内敛,头枕骨斜上方提领。百会穴虚领顶意,头若悬磬之态。故能壮面神顺,颌微收矣。且含有用百会及督脉之大椎穴处提领,挑顶竖项,产生龙探身式及玉树桂宝衣之意也。
“肩平而顺”者,双肩不耸不斜,尚需中正四平,间架排列须妥当。正则神威而气顺。《礼记》曰:“若夫坐如尸”。《大学》日:“定而后能静”。肩须松,肘益垂,腕宜挺,上肢内涵之劲力全,上肢运用灵活则力顺也。
“胸函而闭”者,指胸中央两乳之间,《难经》“埴中者,主一身之气机”。有称为“中丹田者”也,丹田之说诸多不同。按多数所述,定为“中丹田”。内藏五脏,外固胸廓,以护君主心也。及相率之官肺脏,均系人身之枢纽也。故胸需虚空。虚空肩井则下坠,空胸下气即含有含胸拔背状态矣。双肩则有前扣之形。如是谓之关也,也谓之闭。
“背平而正”者,后背肩胛骨底点平行中线处第七胸椎下“至阳穴”。第六胸椎下“灵台穴”督脉之点乃是心脏压疼点。主宰心脏有患无也,也是心脏放射区域。所以当以熊背、猴脊为其基样,而不能以虎鹤之状。“平”是指站,坐均应保持“牌位之状”,腰脊如竖碑状,头要中正,双肩互担阴阳。头乃六阳之首。肩要平,肩平舟自行。胸腔藏粟,背平开则力拨脊,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坚而稳”,是讲身立如磐石状。当指桩法也。有云:“身无桩法如竿立,相击易洗一身空。”所以足踏地如树生根,在活动时,步步鸡形,步步生根,步步为桩。
膝曲而伸,是说鸡形步的特征。“曲膝”是指膝关节部位如鸡形。“伸”是指委中穴部位的大筋挑起而竖,包括挑起经筋而上下拉伸之意。动步时,膝关节需变换角度而移动,膝关节必然屈伸有度,足趾抓地。例如三体式,后腿似曲非曲,肩胯之合而足心空悬。当足心空则把脚腕部腓骨长肌,长屈肌、趾长屈肌拉伸挑起。比目肌向下与强大的跟腱拉伸展伸,委中穴后大筋伸如柱。前腿足指抓地,膝斜向上提顶。斜上45角有顶意,然后双膝宜扣合,双膝扣则裆开而吊。此时,双膝的扣、合产生二挣力和四面六方劲。这样则足坚而稳,也就是步步如桩、势势如柱。古云:“下部不固,任凭手上功夫到家,终不足以应大敌也。成如秋叶之易落,非质有殊也。”“裆深而藏”,由开裆扣膝表现出来。裆撑、膝曲、足趾抓地,双膝扣合而分。则裆有开提之感也。脚要虚实,裆须松,裆须合,裆要扣,所以说拧腰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须合,不合则浮,合裆乃蓄劲也。凡姿势成定势时裆合其义在主静,作虚领劲,预蓄之义。
另论,“裆深而藏”是缩阴法。当单指男性,是指揉肾法。两外肾(睾丸)做八字状旋转,久而再练习上提,以炸肋之劲,吞气之法,可将外阴部提纳入少腹中深藏。此系缩阴法,男子练丹宝鉴中的一种“内气提升法”也。“肋开而张”,当指腋下两侧肋骨到髋骨上缘处。也就是平常所说练拳时“两肘护两肋”。护肫,肫字在人身上是较软弱之处。软肋部及少腹两侧,也是人体软为难练之处。肫字为胃,也是在中。所以肋字含有人体之软弱之点,当着重锻炼。人体以腰椎承担支撑上部的重量。故而注重下丹田,丹田鼓荡则可使两肋处膨胀。每当发劲时,两肋向四周同时开张,混元气劲到手。此法也以养丹为用。
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指呼吸要缓慢而行,稳心静意。呼吸于拳势、站桩、打坐时,均任自然,心态神静则气血流畅而不滞。此时呼吸最忌有声。尤其在练套路时急急如牛,外观艳,但已先闭其气矣。故须调息以养神意,否则自伤矣。因此需细斟自己天籁之机。此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肺金不清必先调息,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吸则气贴脊而行。呼气时胸剑突直达会阴意。意紧随气行,此乃形意拳的内三合之一也。形松而意紧,是指姿势间架归宗后神意内敛,外松内蓄之瞳劲也。松紧往返,气血流畅,也可调息心肺,养神怯病而延寿矣。
劲松而紧是讲劲力的操练法之一。松劲是蓄积,内含虚领之意,并非外表的松紧。松非纯松而散。故先贤云:“体用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也即劲松而紧之意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此是指吃气法和纳气法。此二法源于道家心法入门锻炼法。
舌顶上腭而不顶实。口似合似开任自然。不可着急于呼吸。吸气时贴背而行,两胁同时开张,引气上行。呼气时气沉至下丹田,配合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然后呼吸以丹田为基,也即“练精化气”也。
着重于丹田内之呼吸,而不以四肢调动配合呼吸,此乃胎息法,也即“炼气化神”也。
呼吸若有若无,勿忘勿助,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无声无臭,即一气贯之之理,自有化无之道也。也即“练神还虚”之法也。
先提是指吸气时,沿脊上行至达颠顶百会穴。后下指呼气时由胸剑突下达丹田。
伏者乃指胸,腹腔鼓荡之意,也即腰要如束带之状,此时丹田发热,周身气血荡荡之意也。然后渐渐放松。内含蓄意如蜇龙潜底,虎卧平岗,蓄意待发之状,如遇冲击则可爆发混元抖擞之劲。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下收谷道”即提肛法,尾骨斜向前上方位,如《内家心法》中“两股收其夹”之意,谷道会阴处均轻微内敛,一防泄气劲散,二有虚领之意含蓄,以备发之为用也。
提者指虚领顶意,挑起经筋,竖颈立项。平常所论。前印堂后紫金关,也即玉楼。双耳后高骨当指玉枕穴也。此是熊形的修炼点之一。
“或坐或立”即行动坐卧时不可忽略呼吸法。吸气时于喉部有吞咽之感,也即吃气法、咽津法也。呼吸由喉部慢压徐缓纳入肺。以相辅之官纳气是以养心脉。心肺两者气血相佐以为用。肺气在人则生,气为血之帅。因以肺摄心而生矣。气虽归于丹田,仍需气纳百骸,下达人的三心之一,足心涌泉穴也,此为返老还童之法。故前辈云“存想气沉至底方妙”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