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1 时间为啥被称作“光阴”,还能以长度单位“寸”来衡量?

平时在表达珍惜时间时,经常会说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为什么称作“光阴”,为什么时间能以“寸”论?——圭表
其实,这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仪器就叫做——圭表。
1965年在江苏仪征石碑村1号东汉墓出土(便携式)
在我国古代,最早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来十分粗略地计算时间。但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人民就发明了计时仪器“圭表”。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影子长度来记录时间的变化,其实质仍然是通过太阳方位来计时。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表在圭上遮光成阴,记录时间,故将时间也叫做“光阴”。而时间的测量是通过圭上表影刻度读出,刻度以“寸”为单位,故常说“一寸光阴”。
图中景符为元代郭守敬改进时增加,目的是利用小孔成像,形成细如发丝的横梁像,增加测量精度。
当然圭表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观测一天的时间。根据表影的长度可以测定节气,推算历法等。比如可以通过测量两次正午时(12点整)表影长度最长时刻(冬至点)的时间间隔(两个冬至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一年的长度。通过测量正午表影长度确定冬至、夏至,进而推算回归年长度。
但圭表一般发生形变或者被碰到以后,影子的长度和方位都会发生改变,所测量的时间也会发生改变。这时候,圭表的兄弟“日晷”应运而生了。
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但是无论是圭表还是日晷,共同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都需要依赖于阳光,在黑天以及阴雨天是无法使用的。由此,聪明的我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其余一些计时仪器,今天就来重点介绍一种。
一刻钟为啥表示15分钟?——漏刻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也经常会提到这种“滴水计时”仪器——漏壶或叫漏刻。古人很早就发现,当水量较多时,水流速度较快,滴水速度较快,水量少时反之。这样会严重影响计时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故现在我们把15分钟叫做一刻钟。
相较于日晷,漏刻的优点是明显的,例如实现了夜间、阴雨天计时,方便移动。但漏刻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如壶容量有限,需要不断加水;水的流速与压力有关,“满则速,浅则迟”,增加了计时误差。另外,水的清洁程度也影响流速,而且在冬天可能还会冻结。
当然,我们生活中或影视剧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中国特色的时间表达。例如:
一盏茶的时间:我们一般认为一盏茶的时间,是茶从开水状态到可以引用状态所用的时间,大约为10到15分钟。
一炷香的时间:古时明确有一个时辰(2小时)为四炷香的说法,也就意味着一炷香的时间大概就是半个小时的时间。
当然这些口头表述的时间标度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描述也就十分粗略了。
声明:文中图片均源于网络。图片仅用于传递信息而非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予以更改或删除,以保证您的权利不受侵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