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饮食:绍兴的河埠头|饭醉党
河埠头的室外餐桌
2017年11月8日,在阔别绍兴近二十年后,我重游绍兴。
此时,我对绍兴所有的印象,已经基本上只剩下鲁迅笔下的那如今也几乎已经不再的点点滴滴了。
作为饕餮之徒,我对饮食向来有自己的偏好,偏爱街巷里的苍蝇小馆。当年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要一碟茴香豆的咸亨酒店肯定是不能去了,如今太有名太高大上了,是旅游景点了,完全失却了鲁迅笔下的旧绍兴味道。
向阿啃老师咨询绍兴特色风味的小馆,阿老师推荐了两家,其中一家越味道,就在我住的酒店边上,当晚我就在那里买醉了。
第二家,是我在绍兴的公事忙完之后,阿老师和绍兴的几位朋友一起带我去的,叫河埠头。
河埠头,这名字在我听来就十分的耳顺,因为这词我太熟悉了。我故乡常州乡下,河边用青石条块搭建的淘米洗菜洗衣服的台阶,就叫河埠头,换做书面标准描述,叫码头。
河埠头是水乡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饭馆名字取名河埠头,其亲和之意昭昭。
绍兴西小路居民区
绍兴的这家河埠头小馆子,坐落在绍兴的西小路上。西小路是绍兴老味道保存相对完整的两处之一,河道蜿蜒而过,民房逐水而建,没有喧嚣的旅行团——旅行团基本都去了鲁迅书圣故里之类,所以,尽管王阳明的旧居隐匿于这里的普通居民区中,这里还是落得清静,成为绍兴“土著”——绍兴的朋友为方便介绍使用了这个词——其实就是普通的老绍兴人安逸生活之所,俯仰之间,还都有着老绍兴的风范。
河埠头就坐落在这样一条街上,是路口沿河而建的一座两层小楼。阿老师说,这是一家传统的绍兴菜馆,味道很地道,是老绍兴喜欢来的地方。
我们到达时正是饭点,饭店人满为患,室外的埠头上及屋檐下,甚至树下,都摆着小桌子,是一桌桌的食客。
哇,生意这么好啊。阿老师他们也很吃惊,没想到如今这么多人。大概是因为网上有了推荐吧。阿老师说。
我的直觉是,这种游客很少的地方,这么多人,一定味道很地道。这不,吃完饭走的姑娘,是骑电动车走的,大概都是老绍兴人家的孩子吧。
排队等了十来分钟,轮到我们时,室外那些各处零散摆着的桌子还没有撤走,还有换台的。
屋里其实不大,楼下楼上没多少张桌子。不过我们到二楼上时,二楼上都是客满的,喧嚷的很。
河埠头下的河道
我习惯性地观察周边环境,嗯,靠河一侧的窗口,如果天气好,要一坛黄酒,剥一只螃蟹,和好友三五人,低声细语漫聊,听河水呜咽而去,当是好去处。若是细雨绵绵,独自一人,据窗而坐,温一壶黄酒,要一碟茴香豆,看窗外雨打树叶,看对岸积水从瓦楞光里流下,那是另一种感觉。可惜,这些,只能在想象中,如今物质丰盈,稍微好一点的餐馆,都是人满为患。人一多,什么情趣都烟消云散了。
菜品都是家常之味,比如酱鸭,比如带鱼,比如河虾,嗯,还有豆腐,不错,不过,香肠似乎是广式的。要说有多特别,到也没觉得,大概如阿老师所言,是老绍兴的味道,是市民的口味,所以老绍兴喜欢。不过我也最喜欢家常菜啊。
从菜色口味和饭馆所处周边环境以及一起吃饭的朋友来说——这是吃饭享受的要素,对于我算是来对了地方。只是,这个河埠头目前太火爆了,太火爆以至于吃饭就像打仗行军一样赶,最不济也像吃大食堂一样,太过匆促,以至于无法享受吃饭品味的乐趣——随时担心没菜没饭了,不仅无心赏风景,连吃饭都被无形中催赶着。这个感觉对于老饕来说,不是很好。
太火爆了,说明菜品亲和力好。但太火爆的另一面,也会让服务和饭菜质量跟不上——我们的米饭,是李青老师下楼自己“抢”来的,对,一点不错,是“抢”来的,而且还有些夹生。这或许是其隐患吧。
不过,这家河埠头的地利之便,对于我这样想开一家人民的饮食店的人而言,实在是可求而不可得了。如今再想在河边开这样一家店,恐怕因环保问题是不能如愿的了。如果有机会再游绍兴,我倒是依然有兴趣再去坐坐,看能不能享受到天晴人少,或者雨雪天时,临窗而饮的味道。这得看自己的造化了。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