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会日志】风雨人生唯雅聚,浮沉岁月可攻书
风雨人生唯雅聚,浮沉岁月可攻书
——仪征红迷/学会2019年6月读书交流会日志
6月27日晚,仪征红迷/学会于阅古轩举行6月线下读书交流会,时虽正值初夏,却有风送晚凉,正是读书好时光。一杯香茗、一本红楼、三五知己,斋含书卷气,何惧暑热天,品茶聊天,研读红楼,不亦乐乎。本期读书会拟开读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似菊花题。红迷们循例轮流朗读后就文本中感兴趣的情节内容展开了交流探讨。
本回开篇就是探春和贾芸分别写与宝玉的《结诗社帖》和《送白海棠帖》,这两篇帖子分别出自探春与贾芸之手,且曹公又特意的将其安排在一起写,是颇有艺术性的,红迷们首先就这两篇帖子进行了一番交流。探春的请帖是一篇骈体散文,文笔干净利落,措辞明丽多彩,读来令人如沐春风。虽不过二百余字却涵盖方方面面,首先说了自己因贪赏夜景遭“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的得病经过,接着写了宝玉作为哥哥深情抚慰“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然后逐渐说到了结社,想着“或坚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一路写来引古论今有景有情,云淡风轻从容不迫,与贾芸那俗不可耐似通不通的帖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效果上相得益彰。分析贾芸的这张帖子,其实倒并不是他愚钝,而只是单纯因为文化水平低的原故想找些词来妆点一二,以为不如此就不够斯文,什么话都从“因”“前因”开头,还有“竟认得许多花儿匠”等等,直百般扭捏令人发笑,但也就从这篇令人发笑的帖子里,也不难发现贾芸心思玲珑、伶俐乖觉的性格特点,这两盆白海棠可算是送到了点儿上,公子小姐们俱都喜欢,大观园于是乎也就有了“海棠诗社”。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贾芸想着法的巴结宝玉凤姐等,其实与他“假充斯文”写这篇帖子的出发点一样,都可以看出他处于社会下层地位而受着上层阶级左右奴役所留下的鲜明烙印,读来令人深省。
亦有心思缜密的红迷从探春这结社帖中的一条线索分析起了探春的书法家形象。从这帖子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得知,贾宝玉送了一卷“真卿墨迹”给探春。真卿又是谁呢?毫无疑问,当是唐代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浑厚强劲、大气磅礴,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颇具盛唐气象,被尊为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行书则是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更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直追《兰亭序》。
不难想像,“真卿墨迹”该是何等的难得何等的贵重?而贾宝玉就这么送给了探春,除了表达了宝玉探春二人间的兄妹深情外亦证明了探春爱好书法精于书法。
细读红楼,探春爱好书法的线索至少有三处,其一:元春两次命探春抄录诗稿。第一次是在元春省亲过程中,宝玉将自己的诗交与元春,元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四首之冠,遂将 “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又命探春将方才十数首诗另以锦笺誊出,令太监传与外厢。第二处是在元妃游幸大观园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抄录妥协,自己编次优劣,又令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
这两次抄录誊写诗稿的工作,元春都是委托探春来完成,并没有让她一直关心疼爱的弟弟宝玉来负责,这其中又有何缘故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探春的书法造诣比之宝玉等诸兄弟姐妹更为精深,由她来抄写誉录是最为合适的。第二处线索便是本回中宝玉将颜真卿的真迹送给了探春。探春生病后,宝玉送了两样东西,就是新鲜的荔枝和颜真卿的真迹。新鲜的荔枝自不必多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足以说明它的珍贵,而对于探春而言,再多的荔枝怕也无法与真卿墨迹相比,那是一种宛若天下第一剑客得到一把绝世好剑的欣喜,对整个贾府来说,亦只有探春这样深谙书法之道的人才值得拥有。其三是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陪同贾母游玩大观园时对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的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我们可以看到探春房间中还有一副米芾的真迹,而这副颜鲁公对联当就是先前由宝玉所赠。通过对探春房间的描写不难发现,她不仅喜欢欣赏收藏历代名家法帖真迹,自己还喜欢挥毫泼墨,对于书法是由衷的热爱。
其实曹公在为贾府四位小姐安排丫鬟时便已设下伏笔,如元春的丫鬟叫抱琴,可知元春善于抚琴;迎春的丫鬟叫司棋,迎春则长于对弈;探春的丫鬟叫侍书,探春则精于书法;惜春的丫鬟叫入画,惜春又工于绘画。而曹公对于探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偏爱,连探春的生日都安排在三月三日----天一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创作纪念日,谁又敢说这是曹公的无心之笔?
那么曹公为何要花费笔墨明里暗里的刻画探春这个书法家形象呢?其实曹公是非常喜欢这位三姑娘的,他时时刻刻在为探春的才情作着铺垫。探春将三间屋子连为一体,虽容易流于空旷,但是诸多名人的墨迹却与这阔朗的房间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探春讲究自然而不落俗套的品味。于是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整部《红楼梦》中最为高雅别致的诗社活动的发起者是她了。
黛玉才情第一却孤标傲世,宝钗是事不关己一问摇头三不知,而宝玉永远只是个爱凑热闹的主,湘云虽然豪爽却难有诸多束缚,李纨寡言、迎春懦弱、惜春自娱自乐,唯有她心底里装着的是雍容与大气,能够组织一干人等奏响大观园里典雅的乐章。探春才气虽不能与林、薛比肩,但书中几处细节亦可见其才情也是天赋异秉:元春省亲之作,评曰出于诸姊妹之上;咏白海棠,交卷第一人是她;菊花诗中,她的《簪菊》仅次于黛玉的三首,“知鬓冷沾三径露,葛中香染九秋霜。”这是何等的大气清雅。
曹公从来就擅长通过零星逗漏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特性,在而对于探春的这些描写就是想表明探春的书法造诣属红楼女儿之首、才情气质亦是上上之选。再结合其房间里的布局陈设和颜真卿米芾的墨迹以及她的诗作等等,就更加地突出了探春性格里的刚劲、洒脱和从容,可谓用心良苦。
本回中另一重头戏《咏白海棠诗》,红迷们自然也进行了一番赏析。诗社,是诗人定期聚会做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一般认为兴起于中晚唐,繁荣于宋代,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同题分韵和限韵联句等等不拘一格。比如今天所要赏析的海棠诗,其不仅限定韵脚,连用韵的顺序也加以确定。海棠诗社的建立在《红楼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在元春省亲时宝玉黛玉等人也写了很多应制诗,但是如何更好的展示红楼女儿们的才华呢?
在这里,曹公选择了诗社这样一种方式,也可以看出曹公独特非凡的才学。红楼梦中的诗作亦有可能是曹公本人在参与诗社活动时所创作的。而咏物诗是古代诗体中一个很重要的体裁。红楼梦中海棠诗、咏菊诗以及后来的咏絮词等,都属于咏物诗。曹公就是一位写咏物诗的高手,我们从海棠诗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仅把这些诗写得出彩、有诗味、还要符合格律,同时还要符合书中人物的个性风格、按头制帽,以及在诗中安插人物命运的暗示,实在难能可贵。
红迷们又针对个人的作品作了探讨,宝钗的诗与其本身特质最为吻合,“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就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贵族千金小姐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颌联似又有对其命运的暗喻,透出些许哀愁之味。“淡极始知花更艳”,则意在说明宝钗所以罕言少语随便分从时,能得人心,受到阖家上下的夸奖。“愁多焉得玉无痕”似乎又令人觉得诗中带刺,有对宝黛二人的讥讽。
而探春的诗,于首联营造了一种环境,秋天的傍晚,斜阳夕照,重重门外,微雨之后花盆上铺上了苍翠的苔藓。颌联是这首诗最精彩之处,用了苏轼梅花诗的典故。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又韵》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而探春为何要借用梅花的典故呢,因为梅花是最具有风韵的,代表一种玉洁冰清的高贵的精神。颌联把玉和雪作为一个喻题来表示白海棠,句法上独特精到,强调了喻题玉和雪的本身。颈联是描写花的形态,看到了在叶子的衬托之下弱小的花朵的娇柔之态,半夜三更中月光洒在叶子上的倩影。此句既为写花,亦可视为写人,一语双关。尾联是总结,把白海棠喻为身穿白前的仙女,意思是不要说仙女会羽化登仙,她会伴我在黄昏下多情的吟咏。全诗表达了一种高贵洁净的白海棠形象,后二联以花喻人,情感炽热丰富,亦从侧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宝玉是唯一见到白海棠花实物后写诗的,所以,他比黛玉宝钗等人更多了些对于白海棠花本身的描摩。首联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秋意,第二句则是描绘了海棠花的茎像竹节一样攒开,每一节都开放着似雪一样的花朵,是一种纯形态上的描写。颌联则直接把白海棠比喻作杨贵妃和西施了,把杨贵妃比喻作海棠,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如秦可卿卧室中的海棠春睡图。捧心西子,典出西施心痛时捧心而蹙。此联所描写是雨后白海棠花的形态,以出浴的杨贵妃和捧心捧心而蹙的西施喻之,描写极为细腻,亦可以看出其对薛、林二人的评价和态度。颈联写的是雨后早晨,晓风无法吹散叶子上的凝着忧愁的雨滴,半夜的宿雨还在叶子上增添了似泪一般的痕迹,非常符合海棠花的形态,从花到叶,谨然有序。尼联的意思是你看它孤独地倚着栏杆好象在深沉地思考着什么,只见那凄凉的砧声和哀怨的笛声在慢慢地送走了黄昏,有几许哀愁的味道,但就整首诗而言收得平平,没有出彩的地方。是处脂批有云:宝玉再细心作,只怕还有好的。只是一心挂着黛玉,故平妥不警也。
如果说宝钗的诗是追求工稳以期符合她大家闺秀的形象,那黛玉的诗则恰好相反,她的诗则是力求清奇。首联以“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湘帘”是指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以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一句,黛玉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不是瓷器不是瓦罐,不是寻常之物,而是选用“冰玉”,从环境上渲染了花的品质极其的高贵,显得别具风采。颌联,偷来和借得这种表达方式很是令人耳目一新,前人所用也很少,一下子就把这句诗写得非常生动。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对这两句诗,脂批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中隐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债之意。此联构建了一种立体的意象,非常巧妙,格局宏大。咏物诗的写作既不能脱离实物太远,又不能太过贴近,要在物与情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这方面,黛玉其他人更优秀。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此句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全诗正如李纨所言,风流别致。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涵,要求重新评定优劣。
最后湘云这两首诗,首先要赞赏她的押韵堪称是诸人中最为工稳的。尤其是前两句的门盆韵,比其他人都稳。那么何为押韵稳?这是写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我们经常写格律诗的人当是知道韵有“凑韵”“趁韵”“挤韵”等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押韵不稳。通俗的说,就是押韵的韵字不是很自然,能看到比较生硬的痕迹。尤其是有些人写诗时找不到合适的字,会从韵表里硬找出一个生僻字,而又不甚贴切,这种凑韵的毛病就越发明显。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一:“古诗尤忌凑韵,有一句凑韵,即是懈处,通篇格律都减。第一首,首联说明了海棠花的来源,想象力尤其丰富。颌联,把白海棠比喻作了霜雪女神,偏爱在幽冷的秋天来开放,表达了特别孤洁的一个仙女之形象,实际上也是史湘云自我形象的一个描述和定位。这一句出自唐代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非关”句——出自唐代陈玄祐《离魂记》传奇。故事说:张镒的幼女倩娘与王宙相爱,张镒将她另许他家,王宙愤恨而诀别远行,途中倩娘忽然追至,两人就一起遁去。他们在外地共居五年,回家看父母,家人都惊讶不已。这时,从房中跑出倩娘,与回家的倩娘相抱,合成一体。原来当时倩娘怨忿成病,卧床数年不起,跟王宙外逃的只不过是她的魂魄。这是一个不满包办婚姻的幻想故事,这句诗也隐含了诗人的性格和命运。颈联和尾联,与贾宝玉诗非常相似,意思是深秋时节从什么地方捧来的白雪?昨夜的秋雨抹下了淡淡的迹痕。值得高兴的是诗人不知疲倦地吟咏,怎么能让它寂寞从清晨度到黄昏?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态。
第二首首联就点明了史湘云本身的性格,随遇而安,很是豁达,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总是内心平静,但是,这与表面上追求极简的薛宝钗却又大不相同,二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颌联道出了诗人因为执着于自己的高洁的个性不愿意苟且,而难以寻觅到配偶而终致孤独余生。脂批评史湘云:因自爱所误,从此句诗中可看一斑。这里很直入的表达了她命运的节点,下句人为悲秋易断魂也指出了结局,在因为坚持自己的个性没有寻找到配偶,也会因为调零悲伤的秋天在魂断神伤,间接道出了史湘云悲剧的结局。颈联用了两个比喻,白海棠好似玉烛燃烧后的烛泪,又被水晶帘影隔断的明月似乎也出现了细微的泪痕这两个比喻很形象,寄托了很哀伤的情感。尾联的意思是我想要把内心的深情向那月宫里的嫦娥倾诉,怎奈那空旷的太空夜色已经黑暗昏沉。湘云与嫦娥,天上一人,人间一人,谁也解不了谁的忧愁,谁也给不了谁以慰藉,营造了寂寥忧伤的氛围。这首诗写的非常完整,意脉贯通,情绪起伏感人,通过对诗人自身性格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即写出了白海棠的神韵,又暗示了诗人的命运结局,实是咏物诗之佳作。
赏析完了海棠诗的红迷们纷纷对曹公高深的诗词造诣和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控由衷的赞叹。读书环节后,红迷们又对即将于七月初举办的“品读红楼,寻踪江南”的游学活动诸多细节进行了仔细的商讨,纷纷表示此次机会难得,将尽最大努力支持活动的进行,将仪征红学会的精神风貌得以完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