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慎之与《三国志集解》
金梁在天津极力推举卢慎之、胡宗懋两位才俊,认为他们“皆有功经史,为不朽盛业,并足千秋者也”。其中卢慎之以《三国志集解》、《湖北先正丛书》著称。金梁《赠卢慎之序》中称“慎之学问文章,皆有过人不可及处,同识中实无其比”。
卢弼(1876—1967)字慎之,号慎园。他的出生地湖北沔阳是三国时代的古战场,在长兄卢木斋的指导下,关心乡邦的舆地历史,卢氏兄弟曾刻印《湖北先正丛书》、《沔阳丛书》和《慎始基斋丛书》。他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后退居天津专心致力《三国志》和《水经注》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政协和文史馆工作。
陈寿的《三国志》内容简洁,而裴松之的注,采择魏晋所传各编,注解较为详细。但裴注亦有偶误,间存商榷,清人王葵园《两汉注解》时,有意对三国志进行补注,但未能成愿。卢慎之阅读《两汉注解》后,却立志踵前规撰成《三国志集解》。
卢慎之在《三国志》研究上,以明毛氏汲古阁本和近代金陵局覆刻毛本为底本,参照宋本、元本、冯梦桢本、吴氏西爽堂本。特别得到曹锡龄藏清何义门的《三国志》评校本,该书朱书细字,多为《义门读书记》所缺憾,便以此为宗,参照杨惺吾藏无名氏批校本、顾千里校本、卢抱经校本、李越缦校本、朱邦衡校本、刘家立校本、沈均玱校本,以及明清以至民国有关《三国志》的研究,虽有“只义片辞,苟有采获”,仍依颜注《汉书》之例,悉举诸家姓字。卢慎之著《三国志集解》极其认真仔细,为防止“后学乘瑕抵隙”,首先他力戒考订家之四弊:“一曰成书之速;二曰不检原书,沿讹袭误;三曰不察当时情势,详稽年月;四曰不审地望,究用兵行。”他反复审定考证,纠正了许多原书之误,甚至推翻了晚近学者一些新的见解。其二,不耻下问。他每成几册便求教友人审订,其中胡绥之为他审订许多。他在复胡绥之信中言:“衷所欲求教于大君子者在摘我谬误,免贻讥评。对此不敢遽为定本,尚拟广搜旧闻,籍补疏陋。”其三,不囿于流俗。王葵园撰《两汉注解》推崇官本,卢慎之认为官本多有朝廷顾忌之流痕。他的《三国志集解》以通行的金陵局翻刻本为底本。他认为局本多有后人校改之善。卢慎之的《三国志集解》成书后,金梁认为该书“实集陈志注解之大成,为古今绝业”。友人胡绥之评价“精深浩博,在长沙王氏两汉书注解之上”。迄今为止该书仍为关于《三国志》的最详注本,为史学家必备之书,多次翻印,影响很大。《三国志集解》写成于1935年,卢慎之那时在北京。抗战前夕移居天津大理道,并在此定稿。最初送商务印书馆出版,已打成纸型,因抗战爆发,无力顾及而中辍,延至新中国成立,1957年由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卢慎之除《集解》外,本打算为《水经注》作疏,由于家中经济上原因五次卖掉藏书,作疏的打算只好作罢。他的晚年,仍作文吟诗以自娱,如《慎园文选》、《慎园诗选》、《慎园笔记》、《慎园启事》、《慎园丛集》、《慎园吟草》等,基本都是私刻的油印本。其中《慎园吟草》收录他50岁至80岁间所作的各体诗737首,这部诗集中,所言及津门旧事尤多,读来让人感到亲切。(曲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