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杨学会/魅力古镇和顺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魅 力 古 镇 和 顺

文/杨学会(四川隆昌)

2017年的国庆,和友人相邀来到云南的腾冲,只为亲近心心念念的顺古镇。

在出发前,我了解了一下保山市腾冲县的和顺古镇,在全国魅力名镇评选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入闱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随后又一举拿下2005年度魅力小镇名号。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年度魅力名镇小镇,从某种意义上说:2005年的和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名镇。一个深藏中国西南边陲腹地、从前不甚出名的小镇,怎么会突然焕发出如此的魅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真想探探究竟。

走过古镇之后,和顺古镇给我的感觉是:我找不到一个能准确形容和顺的语词。宁静、古朴、优美、沧桑、深厚、笃远……

我也找不到一个能准确概括自己心境的语词。感动、兴奋、淡泊、幸运、舒展、欣慰……

和顺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的地方。

沿著西南丝绸古道,翻越高黎贡山,走进与缅甸接壤的腾冲,就到了极边古镇和顺这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它藏在云南西北滇缅边境的丛林深处,在腾冲火山热海的温热怀抱里,在青山绿水的抚慰与关爱之间,它站在那里,整整站了600年,很平静,也很高贵;很典雅,也很坦然。

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一部厚重的传奇。

在云南,你的确很少能找到类似和顺这样地道和传统的小镇。从腾冲县城西南出城4公里,穿过一片稻田,踏着笔直的青石板大道一路前行,就到了和顺乡。耸立的牌坊正是和顺的入口,“和顺顺和”四个大字用最直接的古典意韵引领你走进它。

和顺镇,古称“河上屯”、“阳温暾”。因境内由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更名“河顺乡”。后取“士和民顺”之意,康熙四十一年改称“和顺乡”,其含义是“和睦顺畅”,表现着“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意境。2001年11月改为“和顺镇”。目前,全镇辖3个村委会,14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85人。

2500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在这条古道上,有着传统的经商习惯和便利。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站,它的原著民佤族,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

和顺与缅甸相邻,面向南亚、东南亚,和顺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闯荡,成就一番事业。大马帮成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走夷方”成为和顺人的生存方式,人、财、物在这个地方聚散、流动,使这个乡村出现了云南最早的跨国商贸热潮和很大的家族商号。

明朝洪武年间,来自中原的戍边军屯将士进驻和顺的同时,把先进的汉文化引入这个西南小镇。战争平息之后,戍边将士的后代大兴儒学,诗书礼仪、教化风气,浓浓的书香蕴育出400多名举人和秀才,其中不少儒士“儒夷皆通”,他们走出西南一隅,在明朝中央政府中世代垄断着“鸿胪寺叙班”的职务――这些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不断扩充并丰富着和顺的文化气息,成为和顺历史上的第一批栋梁。

此后,内陆移民到和顺的人数增多,他们与缅甸往来频繁,互通语言。遇到军事、外交、商业等公务,和顺人常被聘为翻译和向导,也因此产生了为中缅两国文化、外交做出贡献的寸玉、李瓒等翻译奇才。

由于一些和顺人到缅甸做工开矿,经商贸贾,有的甚至在缅甸政府供职,旅缅华侨日益增多。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部分华侨在异国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出现了一批批雄商巨贾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士,这其中包括被为缅王设计和督修皇城的缅甸四朝国师尹蓉。

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和顺一直处在开放和发展的前沿。它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上的一颗明珠。它的开放与发达,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大商人……

和顺文化的精髓是“和顺”两个字。和为贵,万事顺意,和顺人家等等,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和国人美好的愿望与追求。走进和顺,人们能领略她古朴优雅“亦农、亦商、亦儒”的乡间生活、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

由于大量的财富和文化的积累,和顺从人类社区大环境到民居的建筑都独具风格,乡村里至今还保存着8万多平方米明清建筑群和民国时代的民居,它是和顺数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坚,渐次递升,连续两三公里,整体民居顺势而建,无不体现出和顺的包容与胸怀。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合河绕村而过,两旁垂柳拂岸,一座座古刹、房舍、祠堂、林园疏疏落落围绕着和顺坝子,依山伴水的让人心思恍惚。

站在一座被命名为“双虹桥”的石拱桥上,耳听潺潺的溪流,看着夕阳下的荷塘、河边垂钓的老人、村中古老的建筑,村妇捣衣之声和不远处一群鸭鹅的鸣叫声时断时续,透出了乡村的安详、纯朴和宁静。这里满溢着中原遗风,充满了江南之气,这是一个荷塘传芳、茂林修竹的桃花源,与颇为现代的腾冲县城赫然拉开距离——整整600年。

穿过双虹桥,来到和顺镇的水碓村。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

青石板路、参天树木仿佛把那些高大的白墙青瓦掩映为不太真实的布景,或者说,和顺随处荡漾的古典气息似乎遗世孤立而不近人间烟火;知识与学养滋润下的和顺人,举手投足间都颇具风度。在青石板路上的村妇、农夫赶着快乐的猪群,随手把猪粪拣拾到竹蓝里。他们怡然故我,如果你是外地人,他们会主动跟你打个招呼: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八个宗祠、七个寺庙、洗衣亭、大月台、照壁、巷道总大门等一些十分有特色甚至是全国唯一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与乡间民居浑然一体,构成了西南边地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难怪有建筑学专家考察了和顺之后,发出了“大雅和顺”的赞叹。

三合河沿着古镇由东向西,由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这是“走夷方”发财回来的男人,心疼在家守望的女人们,为她们修建的最温柔最具特点的公益建筑。100多年来,和顺的女人们在洗衣亭下,荡涤着衣物,不用怕风吹日晒,可以家长里短的开心聊天,难怪有人说“有了洗衣亭的和顺女人是幸福的”。

洗衣亭之上的青石板尽头是满眼徽派的粉墙黛瓦,洗衣亭之侧又是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走进深宅大院又是云南民居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当然,这里不乏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随处可见的歌特式门楼、花园与雕梁画柱彼此和谐。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相安无事。事事和顺、处处和顺,形成和顺特有的人文面貌。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和顺乡图书馆,让人惊讶的是,这居然是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乡村级图书馆,书藏8万多册,其中国内珍本、孤本和古籍善本1万多册。

轻轻推开大门,国学大师胡适先生题写的“和顺图书馆”的大匾映入眼前,不由觉得书卷之气扑面而来。院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盎然,两侧的丛竹青葱滴翠,满地蓬生的韭兰,都在同心同德地美饰着图书馆。

寸云广,这位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的“掌门人”,正在为前来借书的乡村老汉办理着外借手续。“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这里的藏书90%来自民间个人的捐赠。”

“这里的书架乃至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桌钟以及二门上的铁栏杆,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物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也是在70多年前,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通过肩挑马驮运到这里的。”这里的管理人员热情地给我免费讲解。

寸云广清淡的说着,言语中尽量措辞平和,可是我们知道,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普通农民在书香中抬头微笑:“我们没事就会过来读读书……”这里流传着一句“三年不读书,就成一窝猪”的说法。这里,天天可以看到田间休息的农民、下课的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和顺人追求知识和文化的传统从不曾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对这里的人,我油然心生敬!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刘氏宗祠、李氏宗祠便是和顺厚重历史的见证者,宽阔的门庭沉浸在历史深处,聆听门外荷塘的雨声蛙鸣,富丽的祠堂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依旧梦想着在祖居故土上耀祖光宗。

腾冲曾经是滇西抗战最惨烈的战场,尽管县城内已经有一个著名的国殇墓园,但是和顺人决意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历史,他们在和顺西头自建了一个滇西抗战博物馆。这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古建筑。原来为土主庙,始建于明成化16年,光绪20年重修。1944年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腾冲的时候,这里是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的司令部。

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投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有包括远征军、美英盟军、日军、抗日民众的很多珍品、绝品。布满弹坑的钢盔,生锈的马刀、左轮手枪,大量详实的手稿……沉甸甸的和顺因此凸显出最冷硬的质地,它们不是风调雨顺的花前月下,更不是和气顺畅的前恭后鞠,而是让人摒住呼吸的阳刚,是和顺人、腾冲人、云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壮血性。

和顺,洗衣亭旁边那棵200岁高龄的大榕树或许是它的缩影,它在历史中隐忍,也在历史中守望。而在她边上建立起来的桔子户外婚纱摄影工作室,却像是处于时代最前沿飞速发展中的雨后春笋,时间终于要给怡然故我的和顺一个新的证明。

如果和顺只有中国传统古镇的幽深静寂就太落寞了,如果和顺只有历史的兴衰荣辱也会不堪重负。

不,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和顺。

和顺的老人很愿意在洗衣亭下给你细数和顺:和顺有一个被中国思想界一度认为是“哲学大众化第一人”的艾思奇。李生萱——这个被毛泽东评价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就出生在和顺,家里为当地望族,父亲李曰垓是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曾被章太炎称为“滇南一枝笔”。李生萱很小就走出腾冲,他辗转漂泊,青年时代两次东渡日本求学,最终在25岁上以一本《大众哲学》奠定了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并从此更名艾思奇。

和顺的老人很愿意在大月台上给你细数和顺:和顺诞生过被乡人称为“桥头老爷”寸玉,这位老先生从京城“鸿胪寺”告老还乡后,他仿效“黄河九曲”在和顺坝子中开凿大盈江河道,使千倾粮田得以灌溉,又修筑了沿村的这条小河,专为村民生活服务,也因此得到明武宗的圣旨褒扬。

和顺的老人很愿意在总大门前给你细数和顺:被英国女皇授予金质奖章的翡翠大王张宝廷。民国初年在缅甸,一座座翡翠山由张宝庭向英国殖民当局承包开挖翡翠。他的商号开到了上海、广州、香港、印度、英国,达官贵人以得到张宝庭的翡翠为荣,英皇颁发给他金质奖章。民国代总理李根源赋诗称他为“翡翠大王”。张宝庭之后,和顺人中被世人称为翡翠大王的,还有孙中山称其为华侨领袖的寸如东、张宝庭的弟弟张兰庭。

此外,就在这区区17平方公里面积上,还出现了讨袁檄文的文胆,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和民族光辉的辛亥元老寸尊福,出现了北京大学教授任校长、南开“五虎将”等一批名师任教的益群中学,出现了云南大学副校长教育家寸树声、华侨领袖寸如东等知名人士……

目前,和顺是云南最大最著名的侨乡,和顺的归侨和侨眷占全镇人口的70%,散居海外的15000多和顺人数是小镇居民数量的两倍多,这些到海外谋生、外出求学、经商置业者的足迹遍及缅甸、泰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等13个国家和地区。

“在外面的人太多了,他们回来了,又走了。靠种田是不行的,和顺男人必须往外走,他们漂洋过海……很多人到缅甸、泰国、印度闯世界,很多人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很多人的命运改变了,变成富翁,变成很有魅力的人……”

当年那些赶着马帮在外闯荡的和顺男人背着钱袋回到家乡修房建屋的同时,也弄回了美国的压面机、印度的托盘、伦敦的牛皮箱、意大利罗马挂钟、俄罗斯茶壶、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灯罩、德国的缝纫机,东南亚的洋碗、梳妆盒、照相机、礼帽……

如果你偶然在和顺人家发现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西式古董,你不必感到惊讶。一个面色优柔的女人站在天井里给你讲述那段辉煌的历史:上辈人走出和顺之后,在很多国家流连辗转,受了很多苦,遭了不少罪,但也挣回很多钱,并迎娶了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你说和顺人的人生多精彩!”她缓缓擦去梳妆盒上细细的灰尘。

你不用怀疑和顺人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他们在外面闯荡以久,回到和顺之后热衷于埋头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富于冒险,又眷顾传统;他们尊师重道,又勤勉奋发,他们对异域文化说,拿来!——这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达观与融通,文化的参差在和顺碰撞出动人的光辉。

腾冲栖居着20多个少数民族,和顺是一个美丽的缩影,他们在这个战国时期就是中国通往域外“蜀身毒道”的要隘和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如果你在和顺任意推开一道虚掩的房门,你将被主人热情地迎接进屋,在洒满树阴的院落里聆听远处的鸟鸣,喝着普洱茶,听主人聊聊仍然远在海外做生意的亲戚,聊一聊最近的和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没有芥蒂,没有隔阂,和顺在用自己的方式自然地诉说和顺的要义——和气平顺,和谐顺畅……

包容、宽广、谦逊和隐忍,和顺站在“向东一步就到亚欧大陆,向西一步就到印巴大陆”的历史与地理坐标的极地边城的要害,眺望未来,反躬自省,平静接受来自各方的审视和打量,随后它继续转身,默默维系它顺应天意、和气畅通的独特面貌。

       

   

  作家简介:

  杨学会,隆昌市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偶有文章发表于省内外刊物,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抒写心情。

—END—
(0)

相关推荐

  • 中缅边境有座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在云南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5个县市.在这25个边境县市中,腾冲是最为特别的一个.腾冲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5.99万人,但汉族却占总人口的9 ...

  • 被时光遗忘的地方: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一部<北京爱情故事>,让无数观众们记住了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这个夏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被时光遗忘的和顺古镇,感受和顺古镇的古朴与清静.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20 ...

  • 云南腾冲 和顺古镇

    云南腾冲 和顺古镇(2018.1.2) 和顺古镇早有耳闻. 上大学时在阅览室看画报,就知道云南有个和顺小镇,人文荟萃,古色古香.后来上哲学课,用的是大哲学家艾思奇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

  • 忘情于 和顺古镇

    珠圆玉润 2018-12-08 阅读 81 关注 和顺古镇 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民国代总理 李根源有诗赞曰 我们慕名而至 揭 ...

  • 彩云之南 | 和顺顺和

    雷声视角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地形容她:宁静.古朴.优美.沧桑.深厚.笃远--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地概括自己的心境:感动.兴奋.淡泊.幸运.舒展.欣慰-- 彩云之南,绝色山水比比皆是,她算不上最美: ...

  • 【西南作家•散文】杨学会/康桥情结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学会/西江千户苗寨偶遇“活路头”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学会/夏日感怀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夏 日 感 怀 文/杨学会(四川隆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似乎没有感觉到春的到来,更没有感觉春的离去,只是不知不觉中,怎么又 ...

  • 【西南作家•散文】杨学会/夏夜记忆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夏    夜    记    忆 杨学会(四川隆昌) 夜已经悄悄降临,但高温仍然覆盖着城市.暴热的天气,踩在地面的鞋底都能感受到 ...

  • 【西南作家•散文】杨钰珍/后厨打杂工记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盛龙/黄姚的时代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 华/不烟火,不中秋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盛龙/我家的好日子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西南作家•散文】杨 华/偶 像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