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拜师学京剧的四种方式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旧时,拜师学艺有4种方式:即科班学艺、手把徒弟、以大带小和票友学艺等。
科班学艺,学员入科后,必须按科班排名顺序,另起新名,并以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标志,显示科班的特点或学艺的先后。学员多是贫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学习技艺,以谋衣食。凡进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续,立“关书”(即学员家长与科班订的契约字据)。学艺时间多是7年,有的还外加帮助科班1或2年。科班负责学员的吃穿,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不与班社相干”。若学生逃走或半路退学,家长与中保人还要赔偿科班7年的损失。
科班里教学时采用“打戏”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在科班中,学员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错,全体挨打)。由于挨打时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员都自称“啃板凳出身”。老艺人常将学员的7年学艺称为“7年大狱”。
在戏曲界有句俗语,“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由此说明,学戏一般都在北京。天津由于京沪两地的京剧名角长期轮流来津演出,占领天津舞台。历史的原因,造成天津早期的京剧演员中有名的不多,故而,天津自己的京剧班社很少见。致使天津演员也只能搭外地来津演出的班社演戏。
天津最有名的科班是稽古社。该社创建于1936年,创建者叫高渤海,地点在劝业场楼上的天华景戏院,故又名“天华景剧社”。当时的名誉社长是尚和玉。社长是娄廷玉。该剧社初拟八科,教学取北京富连成,中华戏校之长。日场演出传统“老七出”,即老生花脸开锣戏、闹妖小武戏、小丑花旦玩笑戏、短打武生中轴戏、花脸唱功戏、老生青衣正工戏、武生武净大轴戏。夜场演连台本戏。该社因日本占领天津,时局艰难,到民国33年解散。只培养了“华”、“承”两科,共100多名学生。
稽古社与北京戏班相比,虽然从规模和声势上没有北京科班的实力雄厚,但是确也请过不少京剧名家任教。例如:尚和玉、程继先等。就连班社的社长娄廷玉也是尚和玉的徒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后来也是颇负盛名的张春华、徐俊华、蔡宝华、史明华、沈博华等。
该剧社的班规也相当严格,有“十大款”之称。像“演出误点、台上唱错……”,诸类错误,都会遭到严厉的处罚。该社中教授基本功的老师更是异常的严格。其中邢德岳先生,小徒弟在背后称其为“邢阎王”。
由于稽古社的管理严格、经营得当,演出也获得了不少观众,一度出现过比较繁荣的景象。
手把徒弟,即演员在家中收徒进行的个别传艺。作到师徒相传、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均为口传心授。学艺时间、拜师立字据与科班相似。生老病死,老师亦不负责。学艺期间,可任老师打骂。演出收入归师。学艺之余还要帮老师做家务。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还要另拜老师,叫“带道师”,否则,同行不予承认。
手把徒弟一般分为三种:家传、聘师和投师。
家传,一般出现在梨园世家,多为子承父业。
聘师,多为班社的班主,为培养子女,特聘老师教其子女学戏或陪其子女练功。
投师,一般为艺徒自己经人介绍到某演员或某老师门下学艺。
以大带小,即成年人或出师的人带(教、示范)童伶和艺徒。包括:由科班培养出科的艺徒和授课老师,同邀来的角一样。在业务演出时带小艺徒。学生边学边演,所有艺徒即是学生,又是剧社演出时的班底。在这里学戏,演出频繁,实践锻炼的机会多,又亲受名家熏染,见多识广。另一种是演戏为生的业主班社兼带的艺徒,这种班社津城不少,如:
小四喜班,大约在清光绪年间,由程长庚的鼓佬胡秋宝筹组,以下天仙茶园为基地。徒弟多为武清、静海、大城等地招来的贫苦儿童,学习京剧兼梆子、皮簧,边学边演,充当班底,除食宿外,无报酬。参与该班演出的成年演员按月领取包银,该班至宣统年间解散。
永胜和班。清同治四年(1865)成立于宝坻。张国泰任主要教师兼领班人。培养旦角以“灯”为命名,如一盏灯(张云卿)。其他行当以“永”字排名。剧目多为京剧、也演梆子。
隆庆和班。光绪年间,天津西天仙茶园。班底有时以艺徒和另外邀角共同演。另有大管事统管延师、授徒及邀角等事宜。艺徒有80余人。主要学梆子、皮簧和昆腔。该班常往来于市内与郊县之间。武生盖叫天(张英杰)即出此班。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黄月山、张黑等人先后短期搭过此班。该班于民国年间解散。
荣庆社。1937年,由马祥麟、侯永奎在天津法租界慧果里成立。学员有河北高阳和饶阳二县共21人。主要学昆曲。一期以“荣”字排名,二期以“庆”字排名。民国二十八年天津发大水时解散。
荣玉班。1938年成立。在天津京剧老生演员田洪儒家以“玉”字科排名。实行聘师授徒,其子女均为徒。
鸿春社,1940年,由李桂春(小达子)在天津自己组建的一个小科班,请李万春任董事长,聘陈富瑞为师。徒以“鸿”字排名。
聚祥社。1942年在南市聚华戏院建立。成班人朱寿山,聘韩上宝等人为师。徒有50余人,以武戏为主,“祥”字排名。
由于出钱请老师教戏,学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师教授也较仔细。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园人家方能做到。这种学艺与手把徒弟一样,都要借台练艺,即搭科班进行演出练习,早晚仍在家中学戏。
票友学艺,票友的家庭条件一般较好,可出钱请老师教戏。他们若以唱戏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带道师”,否则将受到同行的歧视。
旧时,拜师学艺有一套程序。尤其是拜著名演员为师,拜师仪式更为隆重。拜师要有引荐人,即“引荐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择定吉日,正式拜师。
拜师仪式一般在饭庄举行,学生负责所需费用。仪式开始,学生先向祖师爷磕头,然后分别向师傅、引荐师、师伯、师叔磕头认师。再拜见各位师兄。行礼完毕,设宴款待。宴席结束后,新徒随师回家,拜见师娘、师兄、师嫂等,一一呈上见面礼。师傅也要给徒弟回礼,称为“衣包借牒”。从此,此徒便成了该老师的入室弟子。按传统,这种师徒关系如父子,即“一日为师,终生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