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清代诗人知名度不高?有哪些十分经典的作品
《经典咏流传》新一期节目中,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一起表演了小诗《苔》,孩子们朴质的天籁之声感染了无数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很多诗篇读来别有一番韵味,为什么知名度却不高?
一
清代诗人知名度不高,并不是因为清朝诗人水平都很低,也不能将清朝诗人成就不高,简单地归结于清朝是落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或者认为清朝有文字狱压制了文人,这些都是次要因素,元朝还不是对汉族进行压迫,但是元朝却出现了戏曲的繁荣发展。
我认为清朝诗人不出名主要就是因为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尤其经过唐代灿若星河般诗人的演绎,能描写的事物和意境基本上都有非常鲜明的代表作。举个例子,唐代诗人宋之问写过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描写久不归家游子心境的诗句,千年来无人能够超越,谁再写这种心境无疑是续貂之作。还有个例子就是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就有人评价,此词一出千古中秋词尽废。
写母爱,谁能超越孟郊的《游子吟》,写爱情谁能超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战争之苦谁能超过王昌龄。各种感情、各种人生境遇,都有非常优秀的代表作,甚至连普通动物都有无法超越的经典诗歌。唐之后,两宋、元明依然有诗人写作,留给清代诗人可写的元素少之又少。也就是说诗歌这种体裁已经被演绎到极致,现代人纵然你写再多再好的古体诗,都很难超越前辈,除非你有着千古无人经历的生活体验再加上非凡的文采。清代毕竟是小说的天下了!
纵然清朝不是诗歌的时代,但是清朝依然有几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几位优秀的诗人。其中袁枚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他写过《随园诗话》,这是一部关于诗歌理论的著作,教你怎么写诗。除了袁枚,还有高鼎的《村居》,现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开篇就是这首“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郑板桥的励志诗歌《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这首写为官之道多次被领导人引用的《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赵翼这首霸气侧漏的《论诗》也比较出名“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实我觉得清朝诗写的最好的应该是龚自珍,一首《己亥杂诗》写出了对时代黑暗的抨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尤其是最后两句非常经典,《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题曲《凉凉》就化用了这两句。
清末逢乱世,几首彰显爱国情怀、反抗精神的诗歌也非常激荡人心。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鉴湖女侠秋瑾的“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她还有两句比较出名的词“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豪气冲天!清代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之际写了一首《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读起来依然令人无比伤感惆怅,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的诗歌总体成就不高,具体原因前面已经阐述,有些特色的诗歌主要在清朝末年的乱世之中。乱世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有英雄就有会有壮丽的诗歌,清朝灭亡前2年也就是1910年,未来的大汉奸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被判处死刑后也写出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英雄慷慨歌。
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学背景和文学体裁表现形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至此,中国文学已经把抒情的各种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诗歌这种最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体裁,到了明代,就已经退隐到了二线,被风起云涌、高潮喷薄而出的小说及戏剧文学取代。
清朝时期,诗词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清代诗词作者之多以及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光是乾隆皇帝一人的诗词作品留存下来的就有43000首之多,超过了《全唐诗》的总和,是中国乃至世界生产诗词作品最多的人。但是,清代的诗词质量,虽然在元明两代之上,比起高歌低咏的唐宋来说却差得太远了。那个最喜欢风流雅韵的诗词高产冠军乾隆皇帝,只能算是一个打油诗冠军,竟无一首诗作能登大雅之堂及被后世传诵,也从未进入过任何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史或诗歌史。当然,如果他是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无疑会成为一大“网红”,圈粉无数,风头不会在咪蒙、papi酱、罗辑思维等一众大咖之下。
不过,虽然清代诗词比起唐宋的鼎盛繁荣相去甚远,但挖沙淘金,还是能在黯淡中发现珍珠。也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位诗词作家在诗词创作的困境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光芒。清朝初期,以“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以及同为前朝遗老后来却出仕清朝的最为有名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钱、吴二人是当时总领诗坛的领袖人物,但因身仕明、清二朝,被视为变节,历来为人所不齿。
钱吴之后一段很长的时期,诗坛则无佳作可陈。直至乾隆时期,才出现了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袁枚。袁枚其人天性多情,诗词自工,清新脱俗。他是性灵派的主要开创者。这个春节央视开播的传统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让袁枚和他那首《咏苔》爆屏了。
咏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赵翼也是性灵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一首《论诗》也被广为传诵。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还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燮),是诗书画三绝的全才人物。他的《竹石》诗和《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也很受人传诵。
竹 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人尔东西南北中。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嘉庆、道光以来,张问陶、舒位、孙原湘等人,被视为是追慕袁枚的性灵派的后劲人物。但清朝诗歌已无可挽回地走向了下坡路。直到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登上清末文坛,才打破了沉寂的局面。他对于艰难时局的悲吟,成为清诗一抹血红的晚照。
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晚年辞官南归,写了一首饱含积极昂扬精神、坚信自己理想信念的诗——–《己亥杂诗》之五。
己亥杂诗(之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纵观整个清代诗坛,龚自珍以其杰出的诗歌创作成就清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著名诗人。
清代的词也是一抹绚丽的晚霞,有一位杰出的词人不得不提,他的词得到了广泛的传诵。他就是清代著名词人,被誉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纳兰性德(纳兰容若)。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独具特色。
木 兰 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三
为什么知名度不高?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文学类作品除质量过硬外,还是需要捧的。这个我们现在的书画市场一样,作者知名或不知名,即使其成色差不多,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在清代诗歌并不被重视,当时火的是小说、戏剧、楹联等,这就相当于诗人没人捧,再好的作品也出不来,知名度也提不上去。就说我们现在,如果不是央视这个栏目“捧”,又有多少人知道《苔》和袁枚呢?
二、清朝诗人的人口基数小,难以出现顶尖人才。这个我们的足球一样,为什么出不来,足球人口基数小啊。众所周知,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愚民政策,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被株连九族,让我在那个年代,我反正不会走诗人这条路的。所以文人战战兢兢,只研究四书五经,不敢独立创作,没有写作人口的基数,虽然偶有佳作,但是难以出现名家大家。
三、群众的文化口味。在上面我也说了,清朝大众的文化口味是小说、戏剧等,就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每次改朝换代,都是一次民族的大融合,也是文化的大融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改变,就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声光电文化作品,但这不表示不爱诗歌,是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太过耀眼,使诗歌暂时被夺去了些许光彩。
好了就说到这里,至于经典作品,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推荐大家看看顾炎武的作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望袁枚的这首《苔》会激起大家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我将与君共勉。
四
诗人,在唐朝会有那么高的知名度,究其原因,在唐朝,诗是科举常规考试项目。
身份,不仅仅是诗人
这里普及一些科举知识。
科举考试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和储备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常规考试(常科),和临时考试(制科)。
通常说的考进士,就是常科。博学鸿词科是制科。
宋朝开始,作诗不再是常科考试项。博学鸿词科,则保留了考作诗。
以上,为什么唐朝以后,诗人知名度下降,原因就很清楚了。
在唐朝,除了李白、孟浩然这样的少数异类,大多数诗人,不仅仅是诗人,还是官员的,甚至是政治家,社会地位比较高。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平台上,大V的作品,总要比多数小透明更引人注目。
此外,这些唐诗还会被谱成曲子,可以说,在那一时期,很多歌,是先有诗,再有歌。
到宋朝,科举取消作诗,民间娱乐业逐步发达,并出现了大量曲子,于是,达官贵人们,开始把填词当作是业余爱好。
到了元明清,光听曲子已经审美疲劳了,开始流行起表演和唱歌结合的戏曲。明清小说里,常见,观看折子戏的情节。
可以说,因为主流考试不考,因为娱乐日趋平民化,诗作品流传度,已大大不如词作品。
也因此,诗人知名度大幅下降。
清代诗坛
虽然诗人不再为人瞩目,但出现了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
那就是写诗,日趋平民化、甚至闺阁化。
如果追溯女性教育萌芽,作诗可以算一个。女孩子不能作文章,但明中后期开始,家庭比较富庶的女子,是可以学诗的。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防止她们去学淫词艳曲,《红楼梦》里就有体现这一现象,大观园只有诗社,没有词社。
再来印刷业的发展,私塾的普及,也带来更多的平民受教育机会。虽然不考试,但作诗还是私塾里的必修课。
也因此,清朝诗坛有两大特征
出名的诗人主要是中下级知识分子。
闺阁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谓中下级知识分子,说白话,就是功名在身,官不大,甚至还有主动辞官的。
比起袁枚,更有名的诗人是,清初的赵翼,清末的龚自珍。
这两人的代表作,很多人会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雪心曾闹过笑话,初学格律诗时,很痛苦,因为龚自珍最出名的是杂诗,于是就想,龚自珍不是提倡写杂诗吗?那是不是可以不要学格律诗。
但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雪心,龚自珍姥爷就是声学大家,人家从小写格律诗,写成高手后,才弃格律的。
说起龚自珍最恐怖的地方是,他的父亲家,母亲家都有学霸。
说到袁枚,比他诗还出名的,是他的随园。
在随园中,他写了《随园食谱》和《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中,记录了大量的闺阁诗。
曹雪芹把闺阁诗记在《红楼梦》里,袁枚则是大张旗鼓地为闺阁诗叫好。
而且,袁枚还收了许多女弟子,教她们作诗,他这些举动,惹来相当多的非议。
所以,袁枚不仅是美食家、诗人、还开创了女性教育的先河。
巧合的是,这一次节目上台的老师,也带了许多女童,也教孩子们背诗。
众所周知,在贫困地区,大量女童是没有受教育机会的,最好的机会一定是让给家里的男孩。
总之,虽然由于时代变迁,清代诗人知名度不高,但他们的精神、风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并不少,也不仅仅只会写诗而已。
五
要知道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政权,清朝历史属于落后文明占领先进文明时代,满人还过着骑马狩猎的游牧生活,被当时的汉人视为夷族,就是未开化的民族,诗歌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结晶,满人并不能深刻感悟到诗歌的意境。
清入关后,大量屠杀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践踏汉文化,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断层,大部分有才华的诗人在清入关后死于非命。
清朝实行文字狱政策,进行思想文化压制,使汉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比如有人看到风吹书的情景,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上佳诗句,这句话本是意境幽远的诗句,诗人却因此断送了性命。
经典小说《红楼梦》能流传至今,在清朝也断送不少人的性命,《红楼梦》在清朝被视为反书,凡传阅者,一经发现轻则获罪,重则丧失性命。可见清朝的文字狱多么可怕。
一代“才子”乾隆皇帝曾附庸风雅,写了上万首诗,可是学者认为,乾隆皇帝的诗多无意境,多为打油诗,觉得陈腐不堪,皇帝都如此,可见诗歌在清代的遭遇。
袁枚作为清代少有的诗人,常年过着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没有和清朝社会习气同流合污,可以静心作一些好诗遗留下来,是清朝少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到了清末外国列强入侵,中华大地狼烟四起,诗歌产生的土壤已经被破坏。
综合各种因素,注定很难出现像唐宋时期那种灿烂的中华文化,诗歌很难达到唐诗宋词那种高度。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