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 | 李铁峰:涓滴之水融海洋
山东作家 / 李铁峰
李铁峰,笔名:韶峰,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第六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国电力作协高研班学员,《齐鲁文学》福建文学社散文编辑,著有诗集《与大地一起飞翔》、散文集《孤岛上的清泉》。
涓滴之水融海洋
人生是一条河流,从源头开始只是山岩间涓滴的水珠,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珠汇聚成蜿蜒的溪流,溪流一路顺着山势和千百条溪流跳下山涧形成瀑布,一路激越铿锵汇入大江东流入海。我想父亲和他的战友就是这样从山村走向了人民军队,将激情燃烧的岁月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父亲在的日子,我珍惜相处的时光。大雪飘舞的天气,父子俩对着桌烫上一壶酒慢慢喝着,母亲则坐在一边陪着说话,父亲开心了会给战友打电话一起唱起那首“等待出航”歌曲,那是最幸福的时光。父亲走了的日子,母亲去了济南弟弟家,我不敢再去那个老房子,任凭树木葱茏花开满树,我怕走进去抑制不住内心的流浪感觉。甚至不能听到“父亲”那首歌,心就像一只气球,总在躲避着不经意间出现的一根刺。
1963年秋天,18岁的父亲和战友王方泉作为沂水县征兵入伍的军人,一起在县武装部集结,就这样他们汽车换火车,开拔到北海舰队辽宁旅顺,在那里驻军七年,从那里又去读了大连海军学院,在水面舰艇部队成为一名五好战士。父亲最初和王方泉不认识,随着部队之间交往他们才知道是相距不远的老乡,从此成了最好的战友。
1970年父亲退伍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初中教师,这与他的追求太遥远,终于半年之后去了军工企业。而王方泉则从部队回到故乡,又从故乡漂泊到东北,在那白山黑土天地间,他生存异常艰难。他在给父亲的来信中,字字都是颓废失意,母亲看了那封信也止不住泪流满面,父亲就让母亲代笔回了一封速回的信。王方泉接到信回了故乡,但没有去看父亲,半年后父亲才在工厂开挖山洞的民工中看到他。父亲就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战友拿着去县武装部申请工作安置,到了冬天,父亲接到战友的电话,才知道他被安排到了光明机器厂。父亲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几十里路去看战友,晚上两个人挤在一个床上聊天,战友将他冻僵的双脚紧紧搂在胸前,让父亲永远难忘,就把我的姑姑嫁给了王方泉。后来军工企业搬迁,两个家庭在不同的城市为了生计挣扎、拼搏,聚少离多的日子,相逢一杯酒,两个战友话不多,谈起舰艇上的战友很多已离世,满眼都是泪花。
2000年,父亲再也遏制不住思念北京的战友,去了北京海淀区北岸河村,寻访他三十年前分别的战友徐连宝。当他乘着火车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海淀区,走进当地独特的民居前时,他的心很忐忑,唯恐要见的人不在了。终于他拍响了大门,走出一个小伙子,活脱脱当年的战友模样,一口标准的北京话,问道:“你找谁?”父亲回答:“这是徐连宝的家吗?”得到认可后,那小伙回头喊了一声:“爸,有人找您。”只见他的战友从后院一个圆形窗口探出头看了一眼,不相信似得揉了揉眼睛,接着看到他嚎啕大哭着飞快跑出来,一把拥抱过来紧紧不放,哭着怕打着父亲的肩膀说:“老战友,你还活着啊,太好了。”父亲安慰他好半天,他还抓着手不放。原来他们参军的年代,六十年代国家非常困难,在没有上舰艇前,他们吃在军营,每顿饭只有两碗高粱米饭,生活的清苦没有消磨掉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军校一年半完成了三年的课程,都成为了合格的水手。在海上执行任务时,刺骨冰冷的航海岁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也熔铸了他们最好的战友情。那时他们的共同心愿是建设我们的海防事业,让我们的航母走向深蓝,甲午海战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疼。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强大的海军,我们的海疆就失去了屏障,就不能胜利解放祖国的宝岛台湾。”
父亲一年年走向衰老,从腿脚行动变慢开始,他终于不能亲自下楼颤颤微微打开那个报箱,我只能每天去拿了报纸送上去,起初他还能斜靠着被子读报,后来,只能由我在床边给他读报。病痛折磨的厉害,他只有在我读报时,才出现那份少有的平和、淡定。我一边读报,一边看着夕阳的余晖掠过他斑白的头发、疲惫的神态,我的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嗓子哽咽得厉害,声调也慢下来。他努力睁开眼睛,带着军人的严厉目光,不用他说话,我知道他不喜欢我流泪,他的人生格言就是:“男人流血不流泪。”当他终于听到我国的第一艘航母下海的消息时,睁开沉重的眼皮,看着墙壁上那张地图,久久地盯着蓝色标注海洋的部分,断断续续地哼唱:“银色的月光,映照着无边的海洋,勇敢的水兵,焦急地等待着出航,到那水天相连的远方,去打击敌人保卫国防……”
父亲走了,穿着他最喜欢的绿军装走了,临去世时,不让我们通知他任何战友,我明白他不想把悲伤带给最亲密的战友。
去年夏天,因为学习的机会到泰安去,姑姑住在那里,更因为姑父是父亲的战友。没了父亲的日子心底里把那份对父亲的思念寄托给了他们,学习结束就去看姑姑,当与姑父对酌时,脑海里还是突然回忆起父亲,情绪再也控制不住,姑父一边安慰我一边跟我讲他们的战友情。
姑父陪我到泰山顶上,在那里放眼云海,他缓缓说道:“你一路看到那些泰山挑夫了吧,我们全国人民都是时代的挑夫,正沿着新时代的道路坚强地攀登,留给天空的就是一行铁脊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正是这样构建起了我们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告别了过去,走向了新生。从革命年代爬雪山过草地到建国七十周年,我们都是这样面对离别和新生,都是一样的擦干眼泪继承事业,才有了我们今天强大的祖国。”
我心里理解了父辈的战友情,正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事业基础上,用一生的奋斗去书写了无悔的征程。
备选《齐鲁文学》春之卷
图:作者提供
主持:李铁峰
审核:王永生
《齐鲁文学 · 中国诗歌2020年度精品选集》
2021《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
《齐鲁文学 · 中国诗歌2020年度精品选集》
欢迎您订阅
联系微信:wu318013
点击惊喜: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