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好汉为什么要二斤牛肉,而不是鸡肉、猪肉
我国历朝历代民间或衙门都是禁止屠宰牛的!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农民视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位置,倍加尊重和爱惜。
宋朝刑律有一条:无故杀牛者如杀人同罪。可见牛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街井市坊是没有牛肉出售的,民间也没有吃牛肉的习惯。但《水浒传》描写,发现没有!吃牛肉的人都是要上山做强盗或横行霸道的好汉,作者变相影射,吃牛肉的人都是些无法无天的强悍之徒,杀人越货都视为儿戏,大口吃牛肉是无羁绊的表现。
而正派人物、乡绅官府,酒席菜肴描写的多是:鲜果、鸡鱼、猪羊、鹅兔等肉食,绝对没有牛肉出现!这些人是循规守矩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宋代,猪肉不值钱,还很少有人吃。为什么呢?猪很好养,出肉很多,但古代中国人不怎么吃猪肉。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并没有什么好处,会导致虚胖和体衰。所以猪肉在当年属于低级的肉,所以苏东坡搞出什么东坡肉才这么有名,因为当年没人吃。至于鸡肉、鸭肉,也是宋代常见肉。那个年代鸡鸭基本都不喂养,都是送到田间地头吃虫子和谷物。所以鸡肉和鸭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属于平民食品。但牛羊肉就不同了。
古代的羊一定要放牧,这样肉才好吃。但宋代人口很多,土地有限,不具备放牧的大牧场。所以,宋代几乎每年都从北方进口大量羊肉。那个年代羊肉是高级肉,也是宋代宫廷常见的肉。不过,民间的羊肉很少,老百姓就算有钱也不容易吃到。而且羊肉有膻味,一般中国人也不是很喜欢。那么,说来说去还是牛肉最值钱。北宋初期是不允许杀牛的,因为牛是重要的农业工具,数量很少。谁杀了牛,是要坐牢的。所以,当时牛肉很少有人吃,即便皇宫里面也不吃牛肉。
到了宋徽宗时期因为民间经济发达,牛数量太多,就开放了牛肉的禁令。即便如此,牛肉也是带有专营性质的肉类,价格也比较高昂,属于高级食物。所以水浒好汉动辄吃牛肉,其实就是吃好东西的意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好汉们牛肉伺候是杜撰的,是表达这些好汉们杀人放火都敢作敢为,吃牛肉才更不会当一回事,这就是"恶"。
不容许吃牛,却有牛肉税
编订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条。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伤致残,只要影响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杀死罪对待。就是杀死自家养的牛,则要劳动改造一年半。
整个宋朝时期,赵家对于耕牛的保护都比较严谨,在农耕社会,牛与马一样都是国家战略资源,需要得到保护。但是,宋仁宗时期却出现了牛肉税,即是通过征税的形式可以豁免吃牛肉徒刑,这主要是北方的金朝和辽国年年进贡岁银给逼的,朝廷需要开源。除了牛肉税,北宋还要征收打渔税,山东浑城八百里水泊梁山被政府禁渔了,化为官家资产。渔民们打不了鱼就没有了生计,于是开始学着拦路打劫这个行当。赵家的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杯酒释兵权,宴会上用的就是羊肉,他认为羊肉美味是国宴必备的佳肴,并且下令御厨不得烹饪猪肉,只能做羊肉为国宴大餐。底层人民也想吃羊肉大餐,可是羊肉大部分都是从北方的金国和辽国进口的需要外汇,老百姓无福享用,也交不起什么牛肉税,所以自古以来土生土长的二师兄便是底层百姓的副食品。
宋神宗馋嘴东坡肉
宋仁宗晚上睡不着觉,想吃羊肉,可是他想羊肉太贵了,吃溜了嘴,每天都要吃,于是想到价格低廉的猪肉。(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皇帝为了节约开始吃猪肉了,大臣们自然上行下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来被称为苏公堤。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送给每家每户。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宋徽宗时期,打不了鱼的渔民选择起义了,他们吃不了鱼肉,也没有养猪,于是开始考虑吃宋朝法律禁止吃的牛肉了。民以食为天,物质文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梁山好汉们官逼民反,无非为了求的一个活路。北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重礼守义,老百姓是不会杀牛吃牛肉的。别被小说误导。
一,牛肉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这是基本的常识。武人重身体强壮力气大,牛肉当然比猪肉更适合一些。
二,但在历史上牛是农业的主力军。中国历朝历代无不十分重视农业。并且,几乎所有朝代政府都立有保护耕牛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杀牛和吃牛肉,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性。
三,所以,我认为,水浒小说上的牛肉,很可能就是猪肉的代称。之所以要如此代称,是为了避讳。历朝历代都讲究避皇帝讳。《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明朝的皇帝姓朱。如果小说里成天讲杀猪(朱)吃猪(朱)肉,显然是不行的。
四,另外,字面上,牛肉也比猪肉响亮一些。
五,《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在元末明初,而小说开始创作于元朝,元朝的军队大多是喜爱吃牛羊肉的蒙古人,而蒙古人的体型相对汉人更为魁梧,其饮食方式蛟汉人也更为“不拘谨”,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一个内蒙大汉喝着马奶酒吃着烤牛羊腿,这画面是不是很粗犷。为了体现梁山好汉的那种豪迈,或许施公就沿用了蒙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了(你能想象武松喝着二锅头吃着猪头肉或猪肘子的形象吗…)。
六,牛肉作为下酒菜比猪肉更好吃。
七,我们平时常吃的肉类里,牛最能代表勇猛和力量,而羊一般代表温顺,猪虽全身是宝但更多的是有木讷、愚蠢的含义(吃熊胆、吃老虎的同学请忽略此条),因此还是为了体现好汉的豪迈,就都用大块牛肉来填饱肚子了。
八,老家苏州的施公可能是个回族人也说不定(虽然网上说施耐庵是汉族的)。这个推测是通过小说中作者无数次回避吃猪肉得出的,至于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小学老师说因为猪曾经就过回民的首领,为了表示感谢就全民禁止吃猪肉,也有人说回族的图腾是猪,但我的回族朋友说她们是觉得猪脏才不吃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