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 年/张志军

 熬 年

作者:张志军

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在民间,对年三十格外重视,要洒扫庭除,要吃年夜饭,还要熬年。熬年,熬的是新与旧的交接,熬的是快乐与痛苦的替换,过了这一天,人们就又长了一岁,一个新的世界就又打开了。

年三十又称除夕,熬年又叫守岁。“年”为什么要熬?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这要从“年”说起。

据说,在远古时期,曾经有一种怪兽,叫作“年”。每到除夕的夜晚,它都要出来危害人类。人们为了躲避“年”这个怪兽,都要早早地把大门关上,而且不敢睡觉,生怕受到怪兽的侵害。大年初一早晨,互相拱手问好,庆贺熬走了“年”,守住了“岁”,谁也没被怪兽吃掉。也有的家庭通过贴对联、穿红衣服、燃放爆竹、笼旺火等驱赶怪兽,以保一家平安。长此以往,民间就传下来一些过年的习俗,留下了熬年、守岁的传统。

那些年熬年,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大人们约上几个人一起打扑克,孩子们就按自己的喜好各自活动。而我最热心的是挂灯笼、放鞭炮和笼旺火。

灯笼是自家做的。父亲找出钳子、木板、铁丝,在圆木板上对称着烫两个细孔,把铁丝的两端分别穿进去固定,做成一个提灯笼的提手。圆木板的中间用三颗小钉子钉成一个小三角,用来固定灯盏。再将铁丝截段儿,弯成三个直径略小于提手的高度、大小一致的圆圈,用细铁丝绑定后穿插着套起来,成为一个中空的六棱体。同时再弯两个直径比提手略宽的小圆圈,分别从上、下与六棱体绑在一起,从提手的上端套入,就成了一个灯笼框子。用红纸粘了,再用墨汁点几个西瓜籽一样的点,一盏西瓜灯就算做成了。年三十,将红灯笼挂上房檐,把灯盏点亮,院子里就红彤彤的,从家里也能看见亮光。每过两个钟头,我就踩上凳子,把灯盏取出来,续上一股麻油,这也成了我熬年的职责。因为心里惦记着给灯盏续油,所以也就不敢打瞌睡了。

燃放鞭炮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一进腊月,我就和几个发小惦记着买鞭炮了。先是想办法攒钱,把平时积攒起来的废铜烂铁、麻绳头等等,凡是能卖钱的东西一股脑拿到收购站,一毛一毛地攒。然后就是一次次地到供销社、土产门市部打听鞭炮到货没有,什么价钱。那时的鞭炮都是小包装的,一般是100响,很少有二三百响的长鞭。而我一般只买一挂100响的,得留点钱买几根大炮。大炮就是二踢脚,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有短的,纸的颜色也不同,价钱各有高低。有一种二踢脚又粗又长,红纸皮的,飞得高,声音像炸雷,我们叫“红麻炮”,胆大的孩子才敢买,胆小的怕炸了手。大炮十根一小捆,我们叫一“墩”。谁能买一墩大炮,那就属于小财主了。这100响鞭炮也舍不得一次放完,而是拆开了,揣几根在衣兜里,一根一根地响。有一年买得早,在闲房里放着受了潮,我拿进家放在炉盘上想烤一烤,结果不等转身就炸开了,“噼哩啪啦”响了一顿,家里瞬间充满了火药味。正在包饺子的母亲被吓了一跳,拿起擀面棒就要打我。我一看闯了祸,撩起门帘就跑。

拢旺火是熬年的重头戏,这是“接神”的标志。拢旺火的柴火以作物秸秆为主,最好的是晒干的树枝。我们家一般用胡麻柴。胡麻柴油性大,秸秆较粗且有韧性,烧起来火头旺,火势足,经烧。点胡麻柴也不叫点,而叫“发”。柴谐音财,发柴就是发财,预示着生活富足。听吧,一到凌晨两三点,街上就有耐不住的人家开始响炮了。这时,全家人都要穿戴整齐来到院里,父亲摆弄好那些二踢脚,母亲抱出了我们的新鞋子、新衣服,我和弟弟妹妹围在柴火的四周,一起期待“发”旺火的那一瞬间。只见父亲背着风蹲下来,用火柴小心地引着一点儿胡麻柴,然后伸入大堆,用一截粗木棍挑着柴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胡麻柴瞬间就燃烧起来。大家齐声喊着“旺了,旺了”,“接神了,接神了”,一片喜庆。烤上几分钟火,父亲就开始放二踢脚,我和弟弟放鞭炮,妹妹捂着耳朵躲在我们身后。红红的旺火照亮了夜空,喜庆的炮声一直传到很远。拢旺火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手里的新衣服抖开,在火上烤一下,如果家里有“逢九”的人,母亲就格外地上心,格外地虔诚,一定要将红红的腰带、内衣、袜子多烤上一会儿。据说旺火烤过的衣服能消灾祛病,能带来好运和福报。

自家笼过旺火后,我们就到巷子里其他的人家看热闹。站在院里看哪个方向的火光大,就往哪个方向跑。几个发小一人一个小灯笼,这个院进,那个院出,看人家燃放大炮,鞭炮。尤其是有的人家买了各式礼花,更是吸引了很多人。记得临院家的一个孩子在铁路上工作,刚结了婚,领着新媳妇回来过年。他们家不仅旺火堆子大,花炮的品种也多,礼花弹、钻天猴、转转炮、摔炮等等,有的品种是我们第一次见,一直放了大半个时辰。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熬年的形式更加多样了,内容更加丰富了,但人们勤劳节俭的传统还在,对家庭和睦、合家团圆的追求还在,对时间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还在。

我想,熬年里有我们共同的根,守岁里有我们割不断的乡愁。亲情不断,乡愁不老,怀念和思恋也就不会远去,年年岁岁的祈盼、祝福也一定会绵延不绝……

(0)

相关推荐

  • 饶阳早些年过年放多少回鞭炮,你知道吗?

    而今生活条件好,过年却无滋寡味的,除了两三顿饺子,两三顿肉菜,连个炮也不叫放,烟花也不让燃,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我小时候过年,除了一个正月要吃七八顿饺子,三四顿肉菜,说起鞭炮来,可是无尽无休啊. 你看 ...

  •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 第 1448 期  〓 文|张志晟  编辑|王成海 又快过年了,无意间翻出2014年春节期间写的一篇作文,重新发出来,一起回忆我们过去的岁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又是一年春风吹.今年的冬天沒有下一 ...

  • 夜晚,我去看那些开花的灯盏

    夜晚,我去看那些开花的灯盏 这些灯盏 这些火花银树 被种植在小城的街市 金发的白雪公主穿着蓝绿纱裙 站在她的城堡前微笑 光影讲出的这个童话 有点冰糖的味道 水母,长须的水母 竟然开在脱光叶子的枝干上 ...

  • 想念二踢脚——长河拾萃(十六)

    想念二踢脚 --长河拾萃(十六) 年淡得越来越没味,如同一杯白开水,却不得不喝下去.看着它的身影越来越近,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相对无言,还是擦肩而过,眼里都写满了纠结. 腊月二十三送灶日晚很平 ...

  • (纸刊备选)​小鸟|张志军(浙江)​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121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小鸟 文/张志军(浙江) 一只小鸟停立在我家窗外的晒衣架上.它和鸽子差不多大,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毛,翅膀和尾羽有白色端斑,嘴呈乳黄色. ...

  • (纸刊备选)新娘回来了|张志军(浙江)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201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小小说:新娘回来了 文/张志军(浙江) 窗上贴着嚞字.屋里只亮着一盏灯,暗暗的.灯光下,三个男人抽着烟,默默地围坐在小桌边.桌上的烟缸装满了烟蒂 ...

  • 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一行到亚泰新动力调研

    2021年7月25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一行到亚泰新动力项目调研.亚泰集团宋尚龙董事长.刘树森总裁.党委书记张凤瑛等领导在亚泰新动力项目接待张志军书记一行. 宋尚龙董事长陪同张志军书 ...

  • 口外大皮袄(上)/张志军

    口外大皮袄(上) 张志军    万里长城有上百个关口.以长城为界,人们习惯上将关口之南称为口里,关口之北称为口外.民间又将山西杀虎口及以西一带统称为西口,张家口及以东一带统称为东口.而民间所称的口外, ...

  • 口外大皮袄(中)/张志军

    大皮袄是用经过鞣制的羊皮制成的.羊皮的鞣制技术是怎么来的?这恐怕与张家口"陆路商埠"以及蒙汉.中俄的货物贸易有关. 明中叶,明廷与蒙古俺达汗议和,在张家口设"茶马互市&q ...

  • 口外大皮袄(下)/张志军

    口外大皮袄(下) 张志军   熟好的皮子交到师傅手里.师傅根据穿衣人的高矮胖瘦,用粉饼在皮板上只三五下就划好了线,眼见得一把锋利的半圆形裁刀上下翻飞,左拉右切,瞬间就下好了料,再依料的好赖搭配在不同部 ...

  • 尚义古代故事(三)/张志军

    尚义古代故事(三) 胡服骑射与赵北长城 张志军       尚义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再往南就是华北大平原.在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横亘着一道蜿蜒起伏的沟坎,西起尚义的大青山,经石人背,过张北的野狐岭 ...

  • 大青沟纪事/张志军

    大青沟纪事 张志军   提起大青沟,总想写点什么.但拖了挺长时间,一直理不出头绪,迟迟没有动笔. 大青沟算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大青沟是老县城,也是坝上的交通枢纽.大青沟东接 ...

  • 奶奶教我坝上歌谣/张志军

    奶奶教我的坝上歌谣 张志军 奶奶故去多年了,但奶奶曾经教过我的那些歌谣,我还依稀记得.那是一些跟日常有关的,跟饥饿.跟成长有关的生活启蒙.里面有生活的指望,有岁月的光影,也有饥馑中的盼头. 奶奶是缠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