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治肝炎,可行
小编导读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备受中医人的推崇,在治疗许多近现代认识、发现的疾病时,也可以用这套理论指导治疗。今天是世界肝炎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余秋平老师学习从《伤寒论》中的理论体系出发,如何解决肝炎疾病——
慢性肝脏疾病常见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以乙肝为例: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经由血液感染,以免疫功能低下为主的免疫紊乱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邪毒内伏,正气虚弱,无力祛邪外出,本质属阴证。其核心病邪是湿浊,主要病机是:①脾肾阳气不足,湿浊不化;②湿阻气机,尤以阻滞肝胆气机为主。故其治疗始终围绕祛除湿邪、宣展气机做文章,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
急性肝炎常误用以下几类药:
(1)过用清热解毒药、清热利湿药、抗病毒药,如中药的茵陈、大黄,西药的恩替卡韦等。
(2)长期从少阳论治,如诸柴胡剂等。
(3)使用收敛降酶药如五味子等。
过用第一、二类药,极易伤及自身的阳气,导致免疫力下降,反而使湿邪更难祛除,病情迁延不愈。误用收敛降酶药,短期内指标下降,实际上是将湿毒内敛,闭门留寇,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损伤。
正确治疗应如下:
(1)肝炎初起,正邪斗争剧烈、临床症状明显时,根据有寒湿或湿热的病机,以六经辨证以主,因势利导、给湿邪以出路。具体实施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病机予以不同的祛湿途径:如脾肾阳气不足、湿浊内生,则予以附子汤、真武汤等温阳祛湿;如影响三焦气化,则予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尿祛湿;如湿与热合、阻滞胃肠,发为黄疸,则从胃肠论治,予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内排湿浊。
(2)前医过用清热解毒药、收敛降酶药,导致湿邪久羁、脏腑虚损,由急性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则本着扶正祛邪的原则,根据脾肾肝的阴阳亏虚,采用扶正为主,以求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仍须因势利导,辅以驱邪抗病毒和疏通之药,祛邪外出。
(3)乙肝后期常有湿浊阻滞气机,渐渐发展至血分瘀阻、肝肾阴虚,朝肝硬化、肝癌发展的转归,故慢性乙肝的后期治疗常须兼用养血活血化瘀的方法。
医案:肝炎胁痛
孙某,男,38岁。患慢性乙型肝炎,久治不愈。两胁隐痛,时作时止,劳累操心时加重。伴有长期失眠,眼睛昏花,头颈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偏干结,尿黄。查看前医治疗,乃从阴证论治,用药一派附子干姜,外加艾灸。
脉诊:两脉弦芤滑数。
望诊:舌质偏红,舌苔薄少。
辨证分析:
(1)慢性肝炎,久病不愈,已有肝肾阴虚,且过用辛热药,阳亢更甚。
(2)脉弦芤滑数,口干口苦,长期失眠,劳累操心加重等均为肝肾阴虚,虚火内郁的表现。
拟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生地黄30g,枸杞子15g,当归9g,北沙参9g,麦冬9g,川楝子3g,白芍15g,炙甘草6g,川芎3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结果:服后胁痛消失、睡眠良好,诸症大减。嘱守方7 剂,停药观察。诸症消失。嘱忌口辛辣发物,心情舒畅。半年后再复查乙肝五项指标,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产生。
经方医学重磅图书
通过本文的讲解,你是否对于肝炎的治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更多关于厥阴病的解析,将在《千古疑案厥阴病:余秋平讲<伤寒论>之厥阴病篇》一书中为大家具体呈现。本书既是经方临床大家余秋平教授研究经典的心得体会,更是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奉献,书中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和详细的临床思维过程分析,是余老师平时带教学生的真实体现,务求真传实效。
《千古疑案厥阴病:余秋平讲<伤寒论>之厥阴病篇》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是经方临床家余秋平教授所著“经方原创书系”第二册。余秋平教授以凭脉辨证、中西医理合参为特色,根据内伤外感之异,形成“经纬相合”的辨证体系:外感病,以六经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纬;内伤病,以六经辨证为经,脏腑辨证为纬。本书对六经辨证中最为疑难复杂之“厥阴病”进行越辨越明地阐释,力求直抒仲景原意,融会后世新知,构建完整严谨的厥阴病辨证体系,紧密贴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