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上)

“势”是《孙子兵法》全书最重要的一大范畴,“奇正”与“虚实”等均为其所统领。《势篇》已探究了“奇正”的内涵,此篇则全力揭示“虚实”的意蕴,故以“虚实”二字命题。张预曰:“《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故次《势》。”分别概括了《形篇》、《势篇》、《虚实篇》论述的重心,揭示了孙子依次编撰上述各篇的内在理路。综合孙子本篇所论,所谓“虚实”指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弱优劣状况,以及针对这种状况而巧妙创造战机的作战方法与指导原则。深谙兵家三昧的唐太宗对本篇推崇备至,称颂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矣。”(《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军事将领若想取得对敌斗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孙子在本篇第一段即对此作了精辟的揭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这是使用“虚实”、“奇正”之术所欲达到的最佳状态,即李靖所谓“(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同上)。毛泽东在论及军队的主动权时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阵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打败的危险。”(《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堪称是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理论的最佳诠释。

孙子围绕“虚实”这一范畴在本篇展开的论述,均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目的。为了充分拥有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孙子提出了“避实而击虚”的著名原则。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敌情,准确判断敌人的兵力部署,查明何处为“虚”、何处为“实”,一拳击中软肋,使敌无力招架。在摸清敌情的同时,也要善于隐蔽我方实情,做到“形人而我无形”,以高明的伪装,迷惑、欺骗敌人,这样敌人才更容易暴露出弱点。

敌、我双方的“虚”与“实”,在孙子看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想方设法使敌人由有利转向不利,由强大转向虚弱,由主动转向被动,然后寻找战机,歼灭敌人。当敌众我寡时,“我专而敌分”可谓扭转我军不利态势的良方。“我专为一,敌分为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部分敌人,进而各个击破,彻底歼敌。

军事斗争形态多样,奥妙无穷。孙子在本篇深有感触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此处的“微乎”、“神乎”与《老子》的“惚兮恍兮”,此处的“无形”、“无声”与《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绝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偶然相近,而是在感受并揭示客观规律的复杂性上英雄所见略同,有着精神旨趣上一脉相承的关联。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⑥。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⑦。

【注】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贾林曰:“先处形胜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佚,安逸,闲逸。

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朱军说:“‘先处战地’和‘后处战地’的佚劳问题,孙武讲的是一般规律。……但也有特殊情况。作者亲自参加过的1937年7月‘七七事变’中的南苑作战,当卢沟桥炮声响后,29军驻南苑的军队便投入紧急备战,掘阔围子外壕,加固营苑寨围;并在南营市街外缘挖筑野战工事,部队的精神体力极度疲惫。到7月28日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战4小时,部队突围去固安。29军先占阵地并未见其佚,日军进攻也未见得就劳。这是攻守优劣之势不同,主动权操于日军之手形成的。这种特殊情况的教训值得记取,而且劳并不是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公元263年邓艾攻蜀之战,自阴平起,在没有人走过的700余里地段上,凿山通路,造成阁桥,粮运中断,极为困窘。遇绝崖,邓艾身裹毛毯率先滚下去,将士攀树缘崖而下,直取江油城;蜀将马邈降。邓艾趋战可以说极劳,但劳能制胜。他取胜的原因,是邓艾以优势、攻击、主动、有准备地对马邈的劣势、防守、被动、无准备。可见以有备攻无备者胜,势一个基本规律。”趋战,指敌人急行军之后仓促应战。趋,快走。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吴如嵩说:“这是关于战争中争取主动权的最古老的表述。”郭化若说:“《孙子》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正确主动,摆脱被动;是军事上普遍性的规律。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致人’?怎样才能‘不致于人’?这同将帅的能否多谋善断有极大关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指导战争的主要原则之一。”致人,指调动敌人。

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曹操曰:“诱之以利也。”刘邦骥曰“(此句至‘可使无斗’)论虚虚实实之种种方法,均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要诀,无一而非诡道也。”

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曹操曰:“出其所 必趋,攻其所必救。”张预曰:“孙膑直走大梁,而解邯郸之围是也。”

⑥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李零说:“主动和被动,是不平衡的关系。只有打破平衡,才有我方的主动和敌方的被动。……这里说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就是靠打破平衡,变被动为主动,使整个形势倒转。”

⑦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郭化若说:“这段话分明是讲乘虚而入。”

【译文】孙子说:凡是先到达作战地区而等待敌人的就会安逸,后到达作战地区而仓促应战的就会疲惫。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自动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受到了利益的诱惑;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而无法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担心会有祸害。所以敌人安逸,能使它疲劳;敌人饱食,能使它饥饿;敌人安静,能使它骚动。向敌人急行军也无法到达的地方行进,快速到达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原文】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①;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②。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③。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④。微乎微乎,至于无形⑤;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⑥。

【注】①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出其不意。”杜牧曰:“言不劳者,空虚之地,无敌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劳也。”

②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郭化若说:“《计篇》说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本篇又指出‘攻其所不守’。《管子》指出:‘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都是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导思想。”

③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郭化若说:“我军防守而一定能巩固,是因为守得是敌军所不攻或无力攻下的地方。”

④“故善攻者”四句:杜牧曰:“攻取备御之情不泄也。”郭化若指出,前两句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能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进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防御;后两句是说善于防御的军队能善于配备设防,高垒深沟,使敌人不知如何进攻。

⑤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刘庆说:“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却不露形迹。它是《孙子兵法》诡道用兵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环节。”他总结说:《孙子兵法》认为欲达成这一目的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有:第一,隐蔽企图;第二,以积极的佯动和巧妙的伪装迷惑敌人;第三,用各种方法让敌人的实力、部署和企图充分暴露出来,为我军“因敌制胜”创造条件。做到上述各项,就可以使敌人暴露无遗,而我们亦由此达到“无形”、“无声”的境界,充分保持军事行动的自由权,达成兵家将帅梦寐以求的战场效果。

⑥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何氏曰:“善学兵者,通于虚实之变,遂可以入于神微之奥;不善者,案然寻微穷神,而泥其用兵之迹,不能泯其形声,而至于闻见者,是不知神微之妙固在虚实之变也。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安得无形无声哉?但敌人不能窥听耳。”张预曰:“攻守之术,微妙神密,至于无形之可睹,无声之可闻,故敌人死生之命,皆主于我也。”司命,命运主宰者。

【译文】部队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人空虚薄弱的地区;进攻而必能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防守而必能巩固,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无力攻下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了解它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该如何进攻。微妙啊微妙,到了看不出任何形迹的地步;神秘啊神秘,到了听不见任何声响的境地,所以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0)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作者:陈曦【1】

    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攻伐重谋略!从这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学著作中,学人生智慧.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兵学著作非<孙子兵法>莫属.在传统兵学领域,<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下)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⑤.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虚实篇(中)

    [原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①.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②: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③,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④. [注]①"进而不 ...

  •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篇目提要] 虚实二者迥异,然为兵法所用又归于一:作战必须支配敌人,而不为敌人所支配.行军作战要避实击虚,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兵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取得主动权. &q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军争篇(上)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整体框架中,<军争篇>堪称一道分界线.陈启天曰:"本篇以前,如<计>.<作战>.<谋攻>.<形> ...

  • 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兵法第六虚实篇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 ...

  • 《孙子兵法》• 虚实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故次其篇. ◎杜牧曰: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卒虚实也. ◎王皙曰:凡自守以实,攻敌以虚也. ◎张预曰:<形篇&g ...

  • 孙子兵法·虚实篇6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 ...

  • 大佬为《伍六七之玄武国篇》送上贺图,我怀疑在暗示会疯狂发糖

    一般某部动画作品开播,按照惯例同行啊.作品参与者啥的都会送上贺图,之前小疯映画和啊哈娱乐发过一堆,这其中我留意到,微博昵称为溜冰者斯蒂芬的大佬送上的这张贺图有点不同寻常,似乎在暗示后续发展,而且可能还 ...

  • 孙子兵法 第十一篇 九地篇(上)

    同<地形篇>一样,本篇探究的重心也是军事地形,但两篇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战场作战的角度划分出六种地形,本篇则依据对"人情之理"的深入揣摩,从军队进入敌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