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旁边:拉萨这座最小的寺庙不要门票,供奉着拉萨最大的无量寿佛
跟着河南省滑县登山协会的“霞姐”来到拉萨,自然要先去大昭寺、小昭寺参观游览。
从小昭寺出来,蓦然发现旁边这座不起眼的叫做“次巴拉康”的寺庙。
次巴拉康,位于拉萨市小昭寺路29号的小吉崩居委会内,门前有一座大大的煨桑炉。(王子瑞摄)
次巴拉康十分简朴,据说是拉萨最小的寺庙,且不收门票。(紧邻的小昭寺门票30元,大昭寺门票则高达85元。)
次巴拉康,意思是“长寿佛的宫殿”,里面主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也就是我们汉族人所谓的阿弥陀佛。
次巴拉康寺庙内仅有一座佛堂内供奉无量寿佛,据说是拉萨最灵验的无量寿佛,也是拉萨最大的一尊无量寿佛。
佛堂的墙上是一圈的经筒,每面墙上有16个。
人们通常在佛堂拜过佛出来后,绕着窄窄的巷道转“热廊”据说可保佑平安长寿。转的人多少岁就转多少圈,否则便不灵验。
善男信女不分民族,从小昭寺出来往往就会来到这里。
佛堂内,一名坐着的喇嘛把酥油倒进碗内。
次巴拉康院内,一进门左手边有个半地下房间,里面有数盏百长明的盏酥油灯。
图为工作人员在为酥油灯添油。
寺庙的门口,是“次巴拉康酥油专卖店”。
各位朋友,如果你到了拉萨小昭寺,别忘了来这个迷人的“次巴拉康”看看啊!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无量】阿弥陀,梵语amita,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①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功德。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等一切都无量。②无量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佛,观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成就时,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 《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成就时,能见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圆满,平等不二。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义理。但并不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无量寿】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大乘经说:佛常住涅槃,涅槃并非灰身泯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竺法护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印顺法师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开它。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西藏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
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西藏,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酥油在西藏用途之广,功能之多,如非亲自目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倍受藏族人青睐的酥油是如何制成的呢?每年7、8、9月青藏高原草肥水美,气候宜人,正值膘肥体壮的母畜产奶的旺季,是提炼量多质佳酥油的绝好时机。在那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灿烂的阳光洒满了牧场,肥壮的牛羊悠闲自得地啃食着青草,远远望去,似珍珠玛瑙,星罗棋布;似片片云朵,飘来荡去。好一派安谧、宁静的高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此时妇女们正在家里、帐篷周围,从事提炼酥油等奶制品的劳动。
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工具比较简单:一只酥油桶,一个盛有适量水的大盆。酥油桶是木制的,由三部分组成:(1)木桶,高及人胸,有近五分之一坐入与桶外径相差无几的土坑里。桶身上下等粗,外围上、中、下各部分别用金属箍或竹、藤箍、牛皮箍等箍紧。(2)“甲洛”,一块比木桶内径略小的厚木板,上面掏有三角形或方形的五个孔,其中四孔均匀地分布在木板的各对称部位,中间的方孔上固定着一根一握粗、直、高出桶1尺左右的木棍。一般情况下,“甲洛”总是插在木桶里的。(3)一与桶外径相等的木盖,“甲洛”柄从中央的圆孔中伸出。木盖反面固定着几根木条,使之更稳定地盖于桶上,以保持桶内洁净,酥油桶虽大小不一,但一般都能装60—80斤奶。每逢早、晚,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如发酵差,可加些温水。打酥油通常由一位妇女承担,遇体弱多病或年老体衰者,也有两人同时操作的。打酥油时,两手握住木柄,用腰、臂以至全身力气,压“甲洛” 下沉,触及桶底;旋松手,任凭浮力又将其缓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千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这时,操作者精心、仔细地把酥油捞起,把粘在桶壁上的油点粘出,一并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在凉水中用两手反复捏、攥,直至将酥油团中的杂质——脱脂奶除净为止。人们习惯将酥油拍成扁圆或方形的坨团。夏季一桶奶能打出酥油3—5斤。待酥油坨积多时,男人们将其揣进泡软了的小牛皮或牛羊肚儿中,缝好,以便于保存和运输。
打酥油的劳作虽然单调、枯燥,但却需技巧,费体力。你想想,硬是把80斤的奶水从桶壁与木板间隙及木板的四个孔中挤压出来,得需多大的压力呀!笔者也曾亲自体验,握住木柄,用尽全身的劲儿,才使“甲洛”晃晃悠悠地“逛”至桶底,第二次再触,却将奶泼出许多。要把握好这个“度”还真不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