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道德与信誉

昨晚海边散步回来,已是很晚了,但突然很有兴致吃东西,于是边吃边看记录片。
有一种蜻蜓,中文被翻译成“豆娘”,因为会吞食同类而被称最凶残的生物之一,在动物界名声不好。看到这儿时,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人类战争的画面。如果杀害同类被定义为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上最不德的生物,当属人类。
很多动物,因为兽性而猎食人类,很多微生物因为其隐蔽性会传播给人类各种莫名的不治之疾。但人类自从有文字记录以来,所有的数据都显示了一个事实:
杀害人类最多的生物,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天灾,而是人类本身。
战争,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人类越是走向所谓的文明,越是具备更强的杀伤性。大部分人类高科技及现代化武器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对抗大自然或其他种群,而是针对人类自己。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是进步,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文明。

就拿原子弹来说吧,算不算科技的进步?当然算!但它是不是人类的优秀文明呢?当看到它爆炸时的惨烈,以及对生命的灭绝性杀害,让人不敢深想。虽然,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日本)体味过原子弹的滋味,但其威力和残酷性却让全世界震惊不已。日本之所以被如此威猛的原子弹攻击而几乎没有国际同情,是因为这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无底线杀害,以及失信、失德在先。比如,南京大屠杀,30万无辜的生命---(作为中国人,这大过年的,实在不忍陈述相关历史……行文每至苦难,都会觉得胸闷隐痛,我写作从来不惜文字,请理解此处的略过),戮杀平民与杀降一样让人不耻,甚至更可耻。

然而招惹原子弹到日本本土的导火线,却是珍珠港事件。日本人一边跟美国谈判,一边往美国的太平洋基地飞轰炸机,结果谈判刚结束,轰炸就开始了,这让对日本心智了解不足够多的美国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没有了太平洋海军,美国用原子弹反击,自此,人类社会永久性记住了广岛和长崎这两个吞过原子弹的城市。之后的岁月,日本在美国跟前再也没有抬起过头,直到现在。

杀戮,算不算人类文明?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如果说杀戮不是文明,那么人类所谓的文明时代一直都伴随着各种杀戮。如果承认杀戮是文明,我总是觉得在良知深处,哪里不对劲。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可以防止因大脑缺少活动而可能导致智力下降和老年痴呆之外,对养生似乎也没更多的益处,还是不想了,放下。而对人类核物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因斯坦,到了晚年,却沉到神学中去了。他开始反思科技、道德、哲学与神学。

对于哲学、哲学和神学三者关系的论述,我比较认可罗素的观点,尽管以前的文中有介绍,我仍然愿意再次引述:

哲学,是某种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那就是哲学。(英 罗素 《西方哲学史》)

而我个人,则坚定地相信和重申:如果没有哲学的引领,没伦理道德和良知底线的约束,科学迟早会酿出端!

前面说到战争的杀伤性,这里略举一例: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仅“长平之战”一役,就坑杀赵兵40万人,而且还是用极为不耻的手段和方式---杀降。据史书记载,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战争,阵前死人200多万,仅白起一人手上就占有约75万士卒的血。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最终也被秦昭襄王赐死。而他本人在死前曾觉得冤枉,但最终还是想通了自己的生之大罪—---杀降过多。

对于白起的杀降,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点评,跟您分享一下:

“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汉 杨雄 《杨子法言》)

西汉写《太玄经》的大才子杨雄认为一次杀死这么多人,太不仁道了,比蚩尤之乱还要过份。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三国 诸葛亮)

诸葛亮认为白起这么做不能得人心。(要知道,诸葛亮和刘备是靠打“皇叔牌”和“仁义牌”起家的,他们没有地盘,没有军队,只有一个自称的皇族血统,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历史记载刘胜有120多个儿子,至于多少孙孙、重孙孙等等,不计其数。在当时,刘姓皇亲多得数不过来,也不算什么优势,所以,拢络人心是他们白手起家的第一宗旨,诸葛亮这么说完全可以理解)

“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唐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白起是为在秦国而荡平赵国,最后却被昭襄王所杀,是君之过,而不是臣之过。秦王有领导责任。(他当然这是在告诉大臣:你们只要好好为朕工作,我不会杀有功之臣的。这是智慧的安臣之策)

“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宋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白起杀降是极其没有武德的,不应该享受后世的祭奠。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毛泽东)

毛泽东从军事视角,归类其为“歼灭战”,即,不是以攻取地盘或掠取资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说千年之后,打歼灭战,没人比白起更厉害。

历史评价不一,但在老百姓眼里,杀那么多人是不可原谅的,所以至今山西上党一带,还有一个名小吃,叫“烧白齐”(就是“烤豆腐”),表达人们对白起的无限痛恨。历史不原谅他。因为善良的人们相信“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从军者来说,“马革裹尸而还”几乎是每一位有抱负和血性的男人最豪迈的荣耀。当一名军人不得不投降时,他们就已折尽生之尊严,只求得肉体上的苟活,他们心中的信念已经崩塌,作为一名军人的灵魂已死。没有了战斗意志,没有了军魂,军人已是行尸走肉。他们已是死过一回了,再杀,就属于极大的不德,所以诸葛亮说白起“不可以广众”,而一代雄主赵匡胤指责其为“不武之甚”,太没有武德了。作为武将,没有武德就是没有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这种骂也是极至的,无以复加。古今中外,历史最普遍的观点是:

杀降,最为不耻。

因为,既然降,都是双方有一种契约,罢战与共存。

杀降,就是对契约的公然背弃。背弃契约的人,就是没有诚信的人,没有诚信的人,谈何道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品质和道德,最重要的几个要素就是:

仁、义、礼、智、信。把信放在了最后。但信却是最重要的。没有信誉的人,前面几个要素无从谈起。对个人如此,对一个组织也是一样,无论一家企业或一个政府。契约精神是第一位的。曾看到过很多文章,写的是关于我们如何要学习西方文明的,大多是在科技上如何学习(甚至抄袭)并超越,在我看来,这是学习硬件,而西方最重要的软件工程则是“力量均衡的治理结构 ”和“普遍的社会契约精神”,当然,这种契约精神重要的不是让公民去学习,而是要靠法律去维护一个“正常的契约环境”,也就是法律需要有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这就需要一个力量均衡的治理结构。

社会契约的目标,就是保护缔结条约者。(法 让.雅克.卢梭  《社会契约论》)

没有力量均衡的治理结构,社会契约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遭到破坏,公平正义就不会普遍存在,于是就会出现信任缺失,人们自然地加强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再选择信任和良善,日久引发社会危机。

前天,我发了《养生:即是顺应本性的活着》一文中有句话:

有能力去做的善事,毫不犹豫;有机会帮到别人时,不加思索。

一位极才华的读者黄先生后台留言,说他不同意我的观点,还长篇两大段苦口婆心的跟我讲在当今社会助人和良善的危险性。我非常感动他对我规劝与提醒,渐渐觉得公众号也是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以及灵魂升华的地方。尽管隔屏,尽管我们不曾谋面。这真是“白发如新,隔屏如故”,有些人相处了几十年,都一起熬白了头,还陌生得跟初见面一样;有些人隔着屏幕,看到头像就觉得温暖如知己故人。

人与人的感情深浅,真的不以相处的时间长短或距离远近来衡量。

尽管黄先生举了不止一个真实的例子劝说,我还是固执地回复:

哪怕是伤痕累累,我们依然要选择良善。新年快乐!

为什么我那么固执地要选择尽可能去良善(此非标榜,至少心在),不是没有吃过亏,也不是不长教训,而是信奉道哲学的我觉得良善的心会简单、快乐。有对不住别人的地方就良心不安。然而,翻翻历史看,经常会良心不安的人,多半都不是成功人士,而且基本不会什么大出息。台湾的李宗吾先生说的很典型:

刘备靠脸皮厚成了英雄,曹操靠心黑成了英雄。(李宗吾 《厚黑学》)

他以对三国人物的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他的“厚黑学”理论。如果“厚黑成功学”是真理的话,恐怕我一辈子也成不了英雄。因此,从没有英雄的梦想。哈哈。

回到杀降与信誉的话题。

李鸿章在洋枪的帮助下,围剿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打不过国外的洋枪洋炮,决定投降,英国人戈登居间担保,双方和谈,结束了战争。李鸿章承诺要封太平天国七个首领为官,并承诺会善待他们率领的三万多降兵。但他却在太平天国投降后失信杀降,从而变得臭名昭著,诚信尽失。不但为他作信用担保的英国朋友戈登要追杀他,而且使得英国直接“中止对清政府的全部援助”,不仅如此,世界各国驻沪领事集体表态“无保留地谴责抚台(指李鸿章)最近在苏州的举措,是违背人性的极其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这对整个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大打折扣,直到现在西方人不管表面上怎样客客气气,心里对中国人的诚信多少还是有七上八下的怀疑。因为那个时代是西方刚刚与中国真正接触和交往时期,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百多年过去了,整个民族还是很难树立起信誉过硬的口碑。代价之大,超超语言(这当然不是怪他一个人)。

李鸿章苏州杀降的不良后果是他在刀起人头落时没有想到的。不仅仅是失信于国际,国内也一样。在清政府为生存而挣扎的最后时刻,他想约见孙中山和谈,孙中山怕他约见后不守信而杀了自己,不敢前去见他。从而,在清政府结果了太平天国之后,孙中山呼吁并引领各界力量,结果了清朝(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可见凡事逃不出因果规律。

作为后人,反思一下原因,当初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谈判时,并非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清政府,所以,他反手杀降,毁掉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声誉,更是清政府的信誉。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不是清政府的信用扫地,君主立宪或有可能,而他效忠的王朝命运,不至于后来那么糟糕。

另,李鸿章晚年除了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屈辱的条约之外,其政绩还在于经常穿行于西方列强之间,把中国知识分子兼政客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至,不光游说各国不要灭掉清政府,其外交手段中还夹杂着各种巧妙的挑拨离间(注:此处无贬义),以使正在瓜分中国的列强们多一些“狗咬狗”的争斗,以使清王朝在夹缝中残喘苟活。经营之艰,如风中残烛。他形容大清国就是一个到处漏风渗雨的破房子,他自己就是一个“裱糊匠”,到处补窟窿眼儿。他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得不说,清政府这所破房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维持,李氏是有功的;但那间破房子的倒塌,他也是添了助推力的。因为他毁了一个政权存在最重要的东西---信誉。

失信,不仅会让一个人无立世之根,而且会让一个政权走向垮台。

很喜欢李鸿章的一句诗: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写尽心酸!

脑子里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曾为李鸿章赋过一首诗,但刚才没有检索到。可能是放错文件夹了。一时无法分享。

愿我们都努力做一个信守契约的公民。

因为守信是道德的基础。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

新年快乐!

一首步虚词,送给你:

《人生》

临海信步,春在枝头

情如波涛,身似浮舟

金玉满堂,莫知能守

威威江山,几朝能留

智多如鱼,贪饵吞钩

殷勤止谤,莫若自修

宝兮贝兮,美人迟暮

气兮概兮,英雄踯躅

康兮健兮,一病皆休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

红尘公道,虚中幻求

同命共运,并蒂连头

桥头漫步,月下回舟

水自多情,草自含羞

情若有知,万里温柔

海天明月,一日三秋

他乡故乡,新愁旧愁

花前月下,风动杨柳

闲云倦倦,懒绕林丘

凭栏独立,一袭清悠

风平浪静,忘机神游

素心抱一,道情仙酒

千年幽梦,虚中成就

空心远望,双子塔楼

青山无字,尽得风流

高韵独奏,三尺琴头

此身轻盈,此心自由

清静常在,良知自守

遵道贵德,与天同休

YZ.2021.2.10 于厦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