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泽文: 煮锅米酒过大年
“兴全灌,喝酒一斤半”,“兴全灌,鼎锅煮酒不煮饭”。说的是桂北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人爱喝酒、能喝酒。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每餐一人喝一斤半水酒的,我见过。用小铁锅支在火炉上温酒的,我也见过。往常酒友们三天不见,一照面就问:晩上喝了没?对方即答:喝了的。酒瘾来了?走走走,今晩到我家喝酒去……可见,桂北人爱喝酒不假。
我从小生长在全州农村,我们村的男人也爱喝酒。我高祖父是清朝秀才,秀才难入官,只做个小小的乡炊(现在的农村人大代表),家境不富裕,却爱喝酒,自制水酒,每天喝几杯,没下酒菜,捡几颗河卵石泡在盐水碗里,喝一口酒,用筷子夹一颗石子放嘴唇舔一舔,权当下酒菜。我父亲兄弟、堂兄弟十来人,没有不爱喝酒的。平时各喝各的,逢年过节请来请去一起喝。有尴尬的事 ,有知心的话,一边喝酒一边说,三杯下肚吐真言,越说越交心,越喝越亲近。当然他们喝的全是自制的小锅水酒,他们说街上卖的瓶子酒是政府酒,我们喝不起。
记得那时饮酒最热闹的是每年的春节前后。为了过好年,人们早在月余前,就开始捞操着自酿米酒。先是上山采集草药原料自制酒药,然后是洗灶锅蒸米,洒上酒药,置于大磁缸发酵,计算好时间,待缸内酒米喷出香味,便可上酒灶蒸酒。这蒸酒很讲究,先是插三支香火敬灶王、接酒仙,后才按程序开始蒸酒,待煮到酒筒出酒时,说明酒仙到了。此时人们不准戏闹喧哗,以免得罪酒仙,出不了好酒。煮好酒后,将酒倒入酒缸,用红布封口存入地窖,待到过大年时启封舀酒,置于铁壶加温,全家人除旧迎新,举杯庆贺,男人畅饮,连老奶嫩娃也要嘬上一小口,皆大欢喜。
次日正月初一,自家堂兄族弟,各执一壶米酒,端上一碟腊味,聚到一起,这个说先尝尝我这酒,那个说还是先喝我的吧,争先倒酒,然后大家推杯弄盏,又是一场畅饮。直到元宵节,喝酒的高潮到了,家家请来外戚客人喝酒闹元宵,喝得个天昏地暗,五老爷认不得六老爷……
所以,有人说桂北人性格刚烈,正直不阿认死理,仗义疏财死当生,是不是与他们爱喝酒有些关系。
我做桂林古莲文化街时,“认识”了三个“兴全灌”先贤忠烈。一个是兴安县的唐介,曾官拜宋朝朝廷御史,他三次弹骇皇帝某些欺压百姓的外戚,被皇帝贬放广东春州为吏。同朝为官的包拯(包公)称他为“”真御史也”。无独有偶,明朝御史曹学程更是疾恶如仇,他不顾皇帝的面子,数次弹骇贪官污吏的皇亲国戚,而招至三次陪斩,他仍是不甘,最后被判斩首,当刽子手毒刀砍下时,忽然响起惊雷,刀落于地。监斩官惊呼天地发怒,杀不得,杀不得……清朝慈禧太后割地台湾于日本。台湾巡抚唐景崧(灌阳县人)带领台湾人民奋起抗日,成了台湾的民选“总统”……据查,历朝历代,在朝廷当官的桂北人,多为言官(相当今天的纪委监察官),他们都爱喝酒。这能不能说明他们的刚烈性格的形成,是否真的与爱喝酒有关?
马上就要过年了,昨日乡下堂弟送来一塑料桶家乡水酒(两月前我买了一百斤大米回去,请堂弟代制米酒),他说是掺了高粱米酿制的。我打开盖子,喷香的酒味扑鼻而来。我说,就这味,年味来了。
(宾泽文写于:2021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