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典】探“姓”访“氏”——《百家姓》
春雨教育 2017-09-03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作为一部记录姓氏的启蒙文集,《百家姓》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名师导读
“姓”“氏”
在现代汉语中,“姓氏”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通鉴·外记》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许慎《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姒、妫、姜等。
“氏”是姓的分支,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在从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过程中,由于子孙繁衍、迁居异地等情况,同一姓族的人开始分裂为一些支派,并各取一个特殊的族号以示区别。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可见,“姓”是一个大部落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祖之宗;“氏”从属于“姓”,是较小的、派生的氏族。
因此,当我们读到如“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就可明白,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姓氏起源
《百家姓》是成文于北宋初的一部记录姓氏的特殊文集,虽称“百家姓”,但并非只一百个姓氏。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通篇采用四言体例,虽无文理,但句句押韵,易学好记。
根据不同的渊源或特征,《百家姓》对姓氏进行的排列,可分为若干种不同的姓氏组合。
以封地名、国名为姓。如“苏”,颛顼的后人忿生因功受封于苏地,他的子孙便将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类似的姓氏还有赵、宋、魏、范、柳、郝等。
以职业名、官职名为姓。如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上古时期史官仓颉,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时期。后来他的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类似的姓氏还有田、左、曲、容、关、司马等。
以祖先名字为姓。如“和”,唐尧时,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为姓。类似的姓氏还有乐、皮、咸、连等。
还有以山河名称为姓,如乔、姜;以居地方位为姓,如东郭、西门;以谥号为姓,如汤、穆;为避祸改姓,如洪、桂;等等。
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自古便有祀祖尊宗,寻根问祖的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姓氏文化。《百家姓》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宗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献基础蓝本。在历史的衍化中,《百家姓》是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的重要文本依据。《百家姓》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的显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一起来认姓
纪
那
万俟
澹台
段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