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寒热交替只会用小柴胡汤?其实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经方

寒热往来,通俗来讲是寒与热的交替,从感觉上认识可以理解为一时人感觉体温升高或者是自觉发热,一时自觉畏寒,需盖被取暖,这种可以理解为寒热往来。这种寒热往来可能与体温有关,可能与患者内心的自觉感受有关。

伤寒论里的认识寒热往来并不是单单的半表半里。

《丹溪手镜》:往来寒热者,日至四五天或十天也,皆正邪分争也。可见寒热往来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斗争部位不同,所呈现的寒热往来不同,有半表半里的,有表证的,有里证的。

提起寒热往来,很多人只会想起小柴胡汤。

其实伤寒论里对寒热往来认识更精细,对寒与热的多少,寒热往来的原因,归类出几种不同的寒热往来,其所用的经方各有不同。

本文根据《丹溪手镜》 中寒热往来篇进行解读。半表半里也,寒热宜小柴胡,有里证宜大柴胡 。邪气在表里之间,出不来,进不去,如果用十分来表示寒热的多少,就是有五分畏热就有五分畏寒,这时候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的病症是少阳病,少阳证,由于太阳是恶寒,阳明是恶热。少阳是介于二者之间,一会儿恶寒(正胜则有太阳之恶寒,从太阳出表),一会儿恶热(邪胜则有阳明之恶热,从阳明入里)。

病在筋膜之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偏不亢奋,但又没有病邪入里时的低落。若少阳病未解,渐入阳明,则变成了大柴胡汤证。但这里的寒热往来,从寒热多少来分,可能热偏稍多些,因为有邪入了阳明,阳明是恶热的,所以用了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便是小柴胡的基础上加了小承气汤。

表也,寒热,热多寒少,无里证,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里的寒热,发于表,由于太阳病日久不解,病久正气不足,邪气微弱,邪正相争于表,虽说寒热发作如“疟状”但并不是入了少阳的寒热往来,而是发热恶寒同时发作,而且阵阵发作如疟,这里寒热,热偏明显,但仍有几分恶寒,这是有太阳病日久清邪不彻,邪气闭郁于表导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两方合用,但减少了药量,辛温发汗,发汗轻剂。常把外感后期身体皮肤痒当做辨证要点。

亡阳也,脉微弱,热多寒少,不可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该条文中的“亡阳”,后代医家多有争议,有认为是误笔,历代不少注解伤寒论的医家认为“此无阳也是指亡阳而言。”认为无阳便是阳亡,阳气衰竭。

但笔者更认可柯韵伯谓“此条必有错简。愚按无阳二字,乃谓无阳邪也”的说法。成无己也曾说:“表证罢为无阳。本条文中的亡阳是相对于表邪在表的多少而言,现表邪在表慢慢衰弱,内陷于里。“脉微弱”是相对于外感风寒实证而言,外感实证脉浮紧有力,现表邪罢入里,故脉微弱,只是浮脉力弱。而此处的恶寒发热是轻表邪和里邪郁热导致的,故热多寒少,既要解表又要清里,布阵像是大青龙汤,但桂枝二越婢一汤力量较弱些,既能散表寒,复可清内热。

血少也,尺脉迟涩,热多寒少,宜建中汤加 。

对于这句话,《伤寒百证歌·伤寒歌》一篇中的解释是:尺脉迟者,血少也,宜建中汤,仲景建中证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迟弦虽不同,皆少血之脉也,这里所说的热多寒少是气血亏虚导致的,文中的热考虑是一种虚热,是患体本身的一种个人感觉,更倾向是心烦燥热为主,考虑是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导致的一种心神不安,故用建中汤,此处的建中汤,有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皆是温中补虚,有甘温除热除烦之意。

已汗已下,寒热往来者,桂枝干姜汤 。此处的桂枝干姜汤,当是伤寒中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此处的寒热往来与以上不同,此处的病因是过汗后,过下后,导致的邪未清,邪入少阳与陷里,此处的寒热往来,与大柴胡的寒热往来不同,此处由于邪陷入太阴,故认为寒多些。故柴胡桂枝干姜汤除了解少阳,还当温中健脾生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