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个行为,比打骂更伤孩子
进化妈:不急于贴标签,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用身体力行传授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孩子不是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最近,综艺《不要小看我》引起热议。
里面有个孩子叫黄小桃,在节目中的表现获得了许多赞赏,深受很多家长的喜爱。
会主动帮忙收拾被破坏的现场,会照顾不适应环境的小朋友。
但是当被问道“爸爸妈妈有没有经常批评你”时,孩子却回答:不是批评,是打的。
采访时小桃的妈妈讲述,女儿在前一天晚上记不住歌词而打骂了孩子。
事情过后妈妈认识到错误觉得内疚,向女儿道歉。
然而对于妈妈的道歉,小桃持怀疑态度:因为妈妈曾经说过不再打自己了,却没有说话算话。
很多父母总是一时冲动,忍不住打骂孩子,但孩子并不是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看一看小桃对妈妈的懊悔和做出的承诺明显表现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请问,这样的结果是家长们的初衷吗?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个小女孩,因为作业没写好,就被妈妈拿书打了几下。
刚开始妈妈只是想“教训”一下。不料想,妈妈越打越来劲,最后出手过重,把孩子的眼睛打到受伤。
看到女儿一双肿到不成形的眼睛,妈妈追悔莫及。
她从没有想过要伤害女儿,只是当时情绪上来了,控制不住,造就了如此惨烈的局面。
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虽是一时冲动,但是这样的经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和阴影?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同样,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财和泄愤工具。
父母糟糕的言行里,
藏着孩子的未来
看过一位网友的帖子:
每次只要妈妈特别生气地凶我、骂我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这个世上最糟糕最无药可救的人。
即便父母言之凿凿:都是为孩子好。
但是这些糟糕的言行,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逐渐陷入一个充满负能量的泥潭。
心理咨询师罗伯特用童话的方式,写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
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别人眼中,热情、时尚且爱冒险。
可接触时间长之后,身边的朋友却察觉他越来越不对劲。
面对朋友的疑惑,蛤蟆先生对朋友倾诉:“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为了让自己走出困局,他去做了心理咨询。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忆起童年。
印象中父亲对他说过最多的话是:不准这样做!你看起来太蠢了!回你的房间去,不准出来!
提到父亲,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看似强大的外表之下,是他那颗脆弱敏感的心。
对他而言,父亲的负面情绪和言语,是了提醒着他“你就是个废物,干什么都不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很多时候,伤害孩子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母数十年如一日的“负面和否定”。
《原生家庭》一书中说: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糟糕的教育方式,即便初衷是“为孩子好”,也无法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和引导。
情绪稳定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合格的父母,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成为合格的家长,可以试试朝这三个方向靠近:
1、不给孩子贴标签
人都是在关系中认识和理解自我的。
特别是孩子,受制于自身的认知局限,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会以父母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进而构成一种无形的枷锁和诅咒,慢慢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最终我们越是痛恨的个“标签”,越是担心的那个问题,越是容易在孩子身上变现。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尊严,相信人性的光辉和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而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励和肯定时,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更阳光、自信和笃定的孩子。
2、不控制孩子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书中说:不成熟的父母,总是以角色来定义人,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
或许其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们的智慧并没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
他们期待他人以礼相待,得到特殊的照顾,同时又试图控制、忽视对方。
孩子是一个和自己同样平等、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可以任由自己控制,想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
尊重与信任都是相互的,用自己的认知左右孩子,违背了孩子自尊、自主、独立的需求,而这正是一个健康独立的人格发展最基本的需求。
3、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家庭教育课》中说:
父母应该把家族的荣耀自己背在身上,让孩子过轻松惬意的人生。
教养孩子,但凡让孩子感到恐惧、害怕、绝望的,无一例外都跟负面情绪有关。
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平和的父母,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接纳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用打骂的方式来“镇压”孩子。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点个在看,父母要做的,应该是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港湾,而不是痛苦的来源。
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所说:
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改写孩子的人生,而且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努力自律,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