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上的历史:开元寺塔林追踪

邢台塔林位于邢台市旧城西南隅三里的申家庄村南,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林又称塔坟。邢台塔林是开元寺、天宁寺两寺僧人的墓地。原塔林分南北两处,南塔林为开元寺塔林,占地约三十亩,当地百姓称为大塔坟。北面有天宁寺塔林,占地约十多亩,天宁寺塔林又称为小塔坟。

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而接受着佛教徒及百姓的膜拜。塔俗称“和尚坟”,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骨而修造的。

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古印度时,许多苦行僧在荒山野外修行打坐,最后以“瑜珈”的姿态坐化升天。当人们发现他们时,便将泥土覆盖在他们的遗体上,形成一个圆丘,并在土丘上插把雨伞,以抵御风雨的侵袭,这便是“窣堵波”的原型。后经演变,窣堵波成为一个半圆形坟丘,它下有基座,顶上立有一根长杆,杆上串连着许多圆盘,称为“刹”。塔刹也是塔身上部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刹杆上的圆盘称之为相轮,是表现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标志。相轮,传统俗名又叫“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个,多的可达数十个,但都是奇数的。也有的佛塔是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

邢台塔林,从塔林遗留下来的唐代遗物分析,邢台塔林始建年代为唐代。是开元寺和天宁寺两所古刹僧人敛葬遗骨的墓地。是为有贡献的僧人的建造的墓塔群。按佛教仪轨制度,只有有名望、修行好的僧人、高僧圆寂后,才设建墓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如万松行秀曹洞宗传人至元十六年百泉禹禅师墓塔,至元十八年圆融大师、通悟大师塔、至元二十五年通理大师都提点隐公塔、万寿天宁玉山长老塔、大德二年弘济大师之塔、安慧大师之塔、喜公庄王之塔等等。也有僧人圆寂后不入塔林的,这个例子仅有二人,一位是开元寺的万安禅师,一位是天宁寺的虚照禅师。两位大德圆寂后分别由元始祖忽必烈敕令在开元寺和天宁寺建造七级密檐塔和虚照禅师塔。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一位高僧就是百泉禹禅师,禹禅师(?-公元1279年),邢州开元寺僧人,未见传记。仅从吴立民主编的《禅宗宗派流源》一书所附的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上可以知道,禹禅师为万松行秀的传人,是与雪庭福裕、华严至温、乳峰德仁、李之能居士为同门,是曹洞宗正宗传人。

关于塔林的年代,目前可见的大多为元、明清时的墓塔,从一些较早的石塔分析,塔林应在唐代已经形成;在调查时,发现了唐代的塔幢盖,上有飞天人物,形象生动,动静结合,雕刻精细,线条流畅,体态丰满,为大唐中期风格,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这证明了塔林的形成和开元寺、天宁寺两寺的建设年代基本相符。

据传说,邢台塔林原有塔近千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到五十年代时,南北塔林共有各种墓塔一百二十多座。有上年纪老人说,直到五六年时,邢台塔林的墓塔还保存着近九十多座。

邢台塔林的墓塔多种多样,1935年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到邢台进行古建筑考察,拍摄了大量的写真照片,并写出《河北古建筑调查记》一文,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到《刘敦桢文集》第三集中,1978年由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邢台塔林的墓塔多种多样,从材质上分有石塔和砖塔两种;从形状上分,有单层单檐塔、多层密檐塔、及喇嘛塔等。造型有柱体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椎体圆形等,这些墓塔形式、式样繁多,风格各异,造型古朴,挺拔俊美。据回忆说:“更为绝妙的是,其中有“风动塔”,看似岌岌可危,被风一吹,随风倾斜,摇摇欲坠,然其历数百年风雨不坍。“响灵塔”,风一吹来,呜呜作响,其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簧之动,如笙之鸣。“钟鼓塔”,以掌击之,洞然有声,嗡嗡作响。另外还有“诵经塔”,以耳贴塔细听,则嘤嘤嗡嗡,一片声响,据说有时还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木鱼声和唪经声……”。

由于文革时邢台塔林被破坏,无法进行实物分析研究,仅从遗留下的照片看,邢台塔林的大型墓塔以密檐式为主,塔的层次一般为一至七级,以三层、五层、七层为多,其次为石质的墓塔,石塔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石塔多以一仰式莲花宝座为基,上有石雕束腰式须弥座,塔身就置放在须弥座上,塔身为石柱体,正面有碑文,上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刻出大师的姓名、籍贯、生前的主要业绩、立碑人以及建塔的时间等;塔身上置石质雕刻的塔檐,有塔檐雕刻有简单的砖斗,塔檐之上覆石做瓦檐顶,石塔塔檐有单层,三层、五层、七层之分,顶上为小型石宝珠,作为塔刹。

大型的砖彻墓塔,以仿木结构为主,下部有基座,上部基座有八角形束腰,有的束腰做双扇扇门,门的上部刻图案,周边安设门框。塔檐子做阑额、普柏枋,枋上施用斗,四转角各一朵斗,在建筑构造上多采取冀南地区民用建筑中的门窗、椽檐、斗拱、砖雕等,力图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

在邢台市塔林公园里,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塔林石构件,这些石构件有塔座、塔身、塔刹及塔盖等等,在这些石构件上不仅可以看到大量的与开元寺、天宁寺有关的历史资料,如与开元寺有关的圆融大师、通悟大师之塔、宣公庄王之塔、普化大师之塔、弘济大师之塔、百泉禹禅师之塔、万寿天宁玉山长老塔铭、顺德府莲宗庵住持石函等,还可欣赏书法艺术和精美的石雕造型。塔林是研究邢台佛教、开元天宁两寺乃至中国佛教史的实物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史、雕刻、书法、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在开元寺的西北部,原有万安禅师的墓塔,六十年代初期,古建专家刘慧达对开元寺及万安塔作过调查,对万安恩公塔有着详细的介绍,现录入:

恩公大士塔,塔在寺西垣外西北方的废墟上,平面八角形,七层密檐式,全高约22米,方向北偏东1度,台基自须弥座束腰以下,都被光绪二十年重修的花岗岩基座掩住,但其原状可据稍晚于它的天宁寺虚照塔推测,即须弥座之下应有基台部分。须弥座的束腰八角立间柱,各柱之间雕饰壶门,间柱上承普柏枋和斗拱勾栏所组成的平座。平座斗拱的安排,每面施补间一朵,用重拱计心四铺作并于华拱头出斗口跳的作法,转角铺作除于正侧两面各出斜拱二跳外,与补间同,平座以上用五重大小不等的莲瓣叠成莲座,承托塔身。

第一层塔身的八个角柱,都砌饰成幢式小塔,小塔具备须弥座式的基台、塔身、五重密檐和刹柱等,很像是大塔的简化。这种作法为辽末金元以来河北省西、南部砖塔建筑所常见。为了适应幢式柱的变化,阑额变成一列浮雕的云头垂帐,近似明清建筑上的挂落版。普柏枋出头采用比较古朴的垂直截去式。斗拱结构与平座斗拱同,柱高与斗拱的比例约四比一。这是元代木建筑的一般特征。

塔的四正面辟假券门,设门簪二,门扇是格子门式,下部裙版雕云头装饰,上部作锦纹版棂,四隅面开假芳窗,窗心雕锦纹格与门上相同,南面泉门上有四边嵌云纹的方形砖额,额面阳刻“恩公大士之塔”,撩檐枋以上出檐用木构,木檐椽有卷杀。第二层以上的塔身都非常短,无装饰,普柏枋上置简单的一斗三升,逐层收减,铺作本身无大变化,因为年久,木檐已残朽。

塔的刹柱很高,约占全塔高的四分之一。有刹座、受花、复钵、相轮、仰月、宝珠等各部,保存完好。塔的造型挺拔俊秀,刹柱为之增加风韵不少。

这座塔据顺德府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知是元宪宗元年(1251)世祖皇帝特旨为万安修建的,除清光绪时补修基座外,未经重修,所以仍不失为元初砖建僧塔的佳例。

文革时期,万安塔作为四旧遭到了破坏,该塔用炸药连续炸几次才被炸倒,据说后来一些人打开了塔基地宫,知情人描述说,在地宫里面有一个莲花台,供养石佛一尊,佛前放置檀木盒,盒里面置银函,银函内置金函,金函里面放置雕玉船,船上放置一颗佛牙舍利。

根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在开元寺内的《顺德府大开元寺万安恩公碑记》记载,万安禅师在1243年“癸卯仲冬十有八日,大风昼晦,草木变色,师之示寂也。”万安禅师圆寂后,弟子将万安的全身龛于方丈室内,在百日内显现出祥瑞的景象,天上出现了五彩云,佛殿堂上光明交射,供奉的菩萨佛象庄严慈祥。

公元1250年,元世祖应太师太保刘秉忠的奏请,旨准在方丈室之西二十步有畸的地方建塔。“二十步有畸”换算今尺约32米。并且特命大臣率兵士千人前去营葬,当众僧打开方丈室后发现龛内万安禅师面貌栩栩如生,发甲俱长,周身充满舍利,观者耸动无不感到惊奇。

万安塔(1960年摄.韩老师提供)

塔林明代佛雕像

原石塔上的构件

经幢上的坐佛雕像

元代石塔下的基座

塔林公园的遗构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