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有多少人误解了中药(转帖自杏花岛)

小丽最近身体不舒服,面对医生给开的汤药,她不想继续吃了。都说“是药三分毒”,这样一直吃药是不是会中毒啊?与小丽一样心存疑惑的人不在少数。古代所谓的“毒药”,是对药物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毒药,是用来纠正人体疾病之偏性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狭义之毒药,就是大家平时理解的具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如砒霜、乌头等;还有,如果不对证(证,就是身体的偏性)地吃药,也就不是在纠正偏性,变得对身体不利了。
如何发现药物偏性的呢?在远古时代,人们不断在寻找能填饱肚子的食材时,发现有的植物吃上会便秘,有的会拉肚子……,而有的吃上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他们将那些吃上没有特殊反应的用来食用以维持生命;如果出现腹泻的时候就吃那些曾经使他们便秘的植物,腹泻就好了;如果出现便秘的时候就吃那些曾经使他们泄泻的植物,便秘好了。在漫长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各种动植物不同部位所具有的各种偏性,把这种偏性叫做“毒”;把具有偏性的动植物、矿物质等叫做“毒药”,因为植物药材占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经常把药物叫做草药、本草等,它们就是我们现在的“药物”(中药)。
中药能不能自己配着吃呢?中药在应用时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医生的正确辨证,才可以偏纠偏,以毒攻毒。比如黄连可以清热泻火解毒,如果医生辨证为火热炽盛,为心肝胃大肠经之火,且体质属阳盛,正气不虚者方可用其苦寒之偏性,消除体内之火。如单纯的胃火上攻,出现的牙龈肿痛,开水泡少量黄连即可治愈;如果体寒者,虽牙龈肿痛也不可单用黄连,服后会使体内寒气加重,导致变生百病。黄连的苦寒之性,就是属于它的偏性、药用之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毒性。用药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身体的偏性,一般而言,需要正规的执业中医师才能准确辨别。
小丽吃的汤药是中医师根据她身体现阶段的情况所开,用以纠正其偏性,可以遵医嘱放心喝的,但是不可以不看医生拿着处方多次服用。
平时经常听说煮食红豆薏米水,是不是谁也可以喝?不同的药物其偏性不同,毒性之大小不同,把能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无毒者,就是咱们平时药食同源的许多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如花椒、八角茴,姜、山楂、枣、龙眼肉(桂圆)、百合、赤小豆、黑芝麻、蜂蜜、薏苡仁,等等。这些药食同源之品,偏性较小,即毒性较小。也就产生了我们后来的食疗,食疗就是利用食物之偏性,纠正身体之偏差。比如红豆薏米水,适合脾虚有水气的人;比如睡眠质量差,可以适量吃一些龙眼肉(桂圆)、百合,煲汤或者泡水均可;比如身体怕冷喜暖,可以做菜的时候多放一些生姜、花椒、八角茴,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先留下来宝贵医疗知识。
“是药三分毒”,它不是指所有的药物至少有三分毒的意思,而是具有一定的偏性之意。服用的前提是正确的辨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