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吴蔚: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

我们对自己的方案比较坚持,因为我们坚信自己的专业水准。我们也会“妥协”,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一切。但我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设计理念,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建筑美学。我们寻求的对话最后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会枉费心思。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去争取,这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这个尝试是值得的。

——吴蔚

吴 蔚

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瑞士工程师建筑师协会(SIA)会员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

前两天看到扎哈生前的一段视频,她说:我不喜欢“妥协”这个词……。但在我看来,建筑是一门公共艺术,和绘画、雕塑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和公众,未来还有无数人会进入它、使用它。建筑师的职责就通盘考虑各方的诉求和利益,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所以,“妥协”这个词是每个建筑师的日常,而如何对待“妥协”,每个建筑师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方式。有不少人认为明星建筑师和大牌设计公司轻易不会妥协,这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果大家读一下著名建筑师的自传就会发现,“妥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区别仅仅在于,大家是否接受这个现实,如何在“妥协”时守住自己的底线

在中国做建筑设计,“妥协”这个词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以至于成为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词汇。而“不妥协”则成为建筑师气节的标志。同时,另外一个词汇——“话语权”也被带入关于“妥协”的讨论。事实上话语权是经过无数次妥协和不妥协后积累出来的,也是在妥协时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妥协时据理力争才练就出来的

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基地选择的妥协
22年前gmp在参加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中国项目——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时,便遇到了'妥协”的问题。gmp是竞赛单位中唯一一家把会展中心放在两块用地中那块相对平坦的地上的,因为会展中心的货物运输的便捷性会影响到会展中心的效率,而效率又是会展中心运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再加上造型别致,一举获胜(图1、2)。
▲图1: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竞赛模型 ©gmp

▲图2: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竞赛总平面图 ©gmp

很快建设部城建司到南宁市挂职副市长的王凤武先生约请正在北京出席UIA大会的冯·格康教授在北京会面,商讨方案修改事宜。冯·格康第一次参加中国的竞赛便首战告捷,心情也是大好,专门在酒店订了会议室,听取王市长一行的方案反馈。但会议的气氛在开始十分钟后就进入到紧张状态。王市长带来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意见:建筑要放在山坡上,增加标志效果;现有立面太死板,像监狱,屋冠像教堂……这不同寻常的评价立刻激怒了冯·格康,他腾地站了起来,愤然离席,留下一屋子目瞪口呆的人。半个小时后,冯·格康返回会议室,怒气依然未消,他对要将会展中心放在山坡上的决定表示非常不解,因为这不仅会引起交通运输上的麻烦,同时也会降低会展的效率。另外,这块山坡上如果做建筑,还要花巨资进行护坡的加固。这种舍平地而用山坡的想法,对一个德国建筑师而言是不可思议的。英语流利的王凤武市长是一位规划师,他凭专业直觉认为gmp是家不错的设计公司,所以也想促成一个好方案落地。于是,他耐心地给冯·格康解释中国领导们的思路,说明这个项目的标志性作用甚至要远大于自身的会展功能,当地政府期望这个项目能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南宁琅东地区乃至整个东部的发展。这些话被听进去了,气氛逐渐恢复。到结束时,冯·格康答应做一次新的尝试。

新的一稿方案出来,折板状的屋冠保留下来了,而且放在最前面,形成建筑的最高点和标志,屋冠下面是一个圆形会议厅以及会议区域,后面设置了展厅。展厅改变了原来较为封闭的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使得参观者能远眺南宁的城市景观。并利用地形和道路的不同标高,使得货车可以从两个标高平层进入展厅,巧妙地解决了山地会展的天生不足。而这个12瓣的屋冠由于采用了当时国内少见的膜结构,不仅白天显得洁白亮丽,晚上通过膜内侧的照明形成一个发光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有非常完整的标志性(图3、4)。

▲图3: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方案修改草图 ©gmp

▲图4: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期 ©Jan Siefke
项目建成后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标建筑,无论是宣传资料还是央视的天气预报,均选用了这个建筑作为南宁的标志。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理解了当时领导们的决策有着自己的道理和初衷,于是改变了最初的判断和思路(图5、6)。而令gmp最终“妥协”的最关键原因是,大家意识到一个“类工业建筑”的会展中心由于其大型体量和造型的可塑性,在中国被赋予了更高的城市形象功能。这从选址就能看出来,与德国选址在城郊不同的是,国内的会展中心往往会选在城区或者未来的新城市中心。尽管给后勤运输、交通规划带来很多不便,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也是国内对一个完全“舶来”的建筑类型进行中国式解读的结果。
▲图5: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近照 ©司勇

▲图6: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和东盟商务区 ©司勇

深圳会展中心——屋面遮阳百叶的妥协

2001年2月gmp参加了深圳会展中心国际方案设计竞赛,一举战胜包括老对手赫尔穆特·杨在内的各国著名事务所成功中标。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先后遇到多个难题,交通规划、人员疏散、消防、结构优化,无论是单个展厅30000平方米还是127米的钢梁,在国内都是没有遇到过的。我作为gmp当时在国内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几乎每周都要从北京飞到深圳,参加各种会议、讨论,并通过电话、邮件和汉堡设计团队一起商量对策。好在一路有惊无险,最终解决了一个个技术和审批上的难题。正准备舒一口气的时候,突然遭遇到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深圳工务局(当时隶属于建设局)领导为了控制造价,决定将展厅屋顶的金属百叶全部取消!而这个百叶的设计恰恰是设计的亮点之一,不仅将反射的光线洒入展厅,使得展厅在搭展、拆展时减少人工照明,而且自然光会减轻参观者的疲劳感,另外,这些百叶还对屋面进行第二次的比例划分,形成有序的第五立面,这在高楼林立的福田中心区尤为重要(图7)。

▲图7:深圳会展中心竞赛模型 ©gmp

工务局和gmp都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双方僵持不下,于是问题抛给了市长。在市长来工地调研时,工务局领导首先汇报了关于取消屋面百叶的建议,然后我代表设计方陈述为什么不能取消的理由。这样对立的观点令市长有些惊讶,于是请各委办局领导发言,支持取消的占绝大多数。就在这时,深圳规划局时任局长王芃发言,认为要尊重原创,不应全部取消百叶。市长没有当场拍板,而是指示通过专家会的方式来论证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专家会议上,我和设计小组进行了策略上的协调,最后拿出了保留不同比例百叶的方案比选,并和建筑、结构、照明、造价等各专业专家积极沟通,最后和工务局共同选用了保留23%百叶的方案。虽然不是建筑师最满意的结果,但也是当时情况下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图8、9)。

▲图8:深圳会展中心俯瞰 ©Christian Gahl

▲图9:深圳会展中心展厅内景 ©Christian Gahl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拆留问题的不妥协

2004年春天,gmp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体中标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建筑设计,这是我们迄今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方案保留了大部分老建筑,只是将东立面入口区域和中央大厅拆除,新建筑利用一个大尺度的博物馆室内广场来组织交通和人流,并从空间尺度上将天安门宏大的广场逐步过渡到展厅空间。建筑语言上则是突出新旧对比,用简练的手法烘托出老建筑的形象(图10、11)。

▲图10:国家博物馆改扩建gmp竞赛方案效果图©gmp

▲图11:国家博物馆改扩建gmp竞赛方案模型©gmp

中标后设计工作很快转入方案深化阶段,2004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一同来到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听取gmp和建研院的方案汇报(图12)。

▲图12:冯·格康、吴蔚向中德总理汇报国博方案©gmp

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然后进入到初步设计。2005年10月,初步设计工作也基本完成。但就在此时,受有关部门委托的咨询公司召集了方案审查专家会,对已经获得批准的方案突然提出了质疑,并在2006年1月向国博提出了方案修改意见。虽然要求多方案比较,但其中已经表达了很强烈的信号——最好是把老馆全部拆除,然后按老馆原来的样子重新再建一个。我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反应可想而知,这实际上是推翻了原来中标方案的设计理念!更难以接受的是,一个记载了共和国历史的建筑要被拆掉!当时大家非常沮丧。但业主的态度也非常坚决:要么按照要求做新方案,要么设计单位出局。所以,“是否退出项目”也作为一个选项摆在了我们面前。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我对冯·格康和胥茨(gmp合伙人)说:国家博物馆是展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殿堂,是非常特殊的项目,这样的机会对大家而言很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了……大家最终决定还是做下去,在多个比选方案中我们还是执意做了一个不拆除老馆的方案,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个方案上,这个保留了老馆南西北三翼的方案被称之为“留三面”(图13)。我们这个想法也获得了国博领导的支持。

▲图13:“留三面”方案草图©gmp

在之后的专家会上,尽管也有专家倾向于“落架重建”,但由于设计单位的据理力争,特别是作为评审专家的张锦秋院士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当年参与国博设计的故事后,大家最终选择了“留三面”方案(图14)。
▲图14:国博改扩建工程评估会
这个专家会不允许外方人员到场,于是我作为gmp的唯一代表和合作单位中国建研院的同行们参加了全过程会议,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回头想想,如果我们当时立刻妥协,同意“落架重建”的方案,国博新馆将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图15~17)。
▲图15: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西立面©Christian Gahl
▲图16:中国国家博物馆入口庭院©Christian Gahl

▲图17:中国国家博物馆多功能厅©Christian Gahl

广州恒大足球场——建筑理念的不妥协

2019年5月底,gmp受邀参加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主场的建筑设计竞赛,这个有着八万座的专业足球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能为中国实力最强劲的足球俱乐部设计一座超大型的专业足球场,是每一个设计师都无法拒绝的事情。在设计工作启动后不久,我们便从坊间获悉,此次受邀参赛的团队多达十几家,均为全球最顶尖的体育建筑设计团队,其中不乏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率队,无不摩拳擦掌,都想在这一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建筑竞赛中折桂。

业主在研究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球场后,提出了他们对“极具科技感、时尚感、未来感”的理解,并且明确了设计意向,希望设计师能够按业主提供的方向开展设计工作。在业主提出的设计意向中有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沃克拉体育场、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扎哈方案)、圣地亚哥·伯纳乌新球场、罗马利亚克拉约瓦足球体育场以及美国洛杉矶NFL体育场。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gmp开始探索如何在理性与逻辑的设计理念下,满足业主对科技、时尚与未来的想象。在经过两个月尝试后,最终的成果并未能打动业主的高层领导,据我们了解其他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也未获得业主高层领导首肯。业主的项目团队和我司团队一时间都有些不知所措。

2019年9月初,项目启动三个月后,业主项目团队发生了调整。新的团队进入后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上一轮业主方对设计风格的要求全部取消,不再引导设计师的创作,充分尊重设计师的原创想法,任其自由发挥。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觉得创作的“春天”来了。

我们的设计结合地域特色、俱乐部文化以及项目的功能流线和结构形式展开。期间也曾与业主有过多次交流,大家对设计的进展及过程中的效果均表示满意,翘首期待最终的作品呈现。

为了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在业主并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gmp为每个方案均制作了一个概念模型。模型的制作可谓用心良苦,为了增强变现形式,每个模型都配备了一个IPAD,用来播放项目的多媒体动画;为了方便运输和展示,每个模型都配有精美的包装(图18)。

▲图18:恒大足球场模型配以iPad展示屏©gmp

最终的汇报会安排在2019年11月底,主创设计师有了直接向业主总裁当面汇报的机会。当主创设计师、gmp合伙人胥茨信心满满赶来中国参加汇报时,业主方却临时改变了汇报的城市和会议的时间。恒大用公司专机将各设计公司主创设计师从深圳接到北京,但原计划的当面汇报被取消,而改为当面交流。总裁告诉大家,他对现有的方案均不满意,并耐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对于本项目的美好愿景,希望大家仔细思考后于圣诞节前再提交一版优化方案。

精美的模型在跟随主创奔波上万公里后,又回到了柏林的办公室,业主总裁自始至终能没能看到这几个模型,也令人感到无比遗憾。

2019年12月过得很快,在圣诞节前我们给出了基本构思,并利用圣诞、新年和春节之间的间隙提交了新的优化方案,一座构思新颖的“水晶足球场”呈现在大家面前。水晶的几何构造规整严谨,外观晶莹璀璨。这正是足球场所要展现的效果:建筑结构前卫而富于创新,外观华美夺目,令人过目不忘(图19)。方案在2020年1月20日提交后,获得了业主方非常积极的反馈,只等待最终的结果。

▲图19:水晶足球场方案©gmp

在2020年2月14日情人节,我们收到了业主寄来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座莲花的彩色模型(图20)。其实在临近春节假期时,业主已传达了明确的要求,公司高层希望设计单位能够以莲花为原型,结合现代建筑的语言进行抽象与提炼,再进行一版方案的创作。经过春节期间的酝酿,设计团队在收到莲花模型一周后就拿出了一版抽象的莲花体育场设计的初步构思(图21)。
▲图20:莲花模型©gmp

▲图21:莲花造型足球场方案©gmp

然而,这个对我们而言已经非常“具象”的构思被业主团队很快否定,认为“不够具象”,要求我们对照莲花模型进行写实设计。而此时对我们而言已经到了对话式设计的尽头对自然界生物进行不加抽象提炼的“设计还原”与我们自身的设计理念相悖,我们无法达到业主的要求,在经过慎重思考后,出于尊重业主、尊重自己,gmp最终选择主动退出了此次长达近十个月的设计竞赛

妥协——意味着要对话

上面几个实际项目和竞赛的过程只是我们过往项目的代表,大家可以看到gmp作为一个大型事务所在设计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事件以及自己的应对和思考。坦率地讲,我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项目的,我们会争取,会去寻求对话,会去试图说服对方。但同时我们也悉心听取对方的意见,找出他们诉求背后真实的需求,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给予专业上的回应。通常我们对自己的方案比较坚持,因为我们坚信自己的专业水准。我们也会“妥协”,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一切。但我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设计理念,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建筑美学。我们寻求的对话最后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会枉费心思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去争取,这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这个尝试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

吴蔚,1988-199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建筑系硕士学位 (Diplom) 。现为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瑞士工程师建筑师协会(SIA)会员。参与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深圳会展中心、上海浦东文献中心、上海保利广场等项目设计工作。目前任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创新产业园区规划学术委员会理事,《建筑技艺》《建筑细部》《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编委,并曾担任中国建筑学会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