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神韵」与「筋骨思理」的唐宋家具

“风情神韵”与“筋骨思理”原是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唐诗与宋诗的高度概括,其诗风差异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两种审美格局。

诗歌是文字的节奏,家具是木头的诗歌,唐宋的风格差异同样形成了中国家具史上的两朵奇葩,也再次印证了“风情神韵”与“筋骨思理”的精准概括。

“风情神韵”的唐代家具

唐代家具产生于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垂足而坐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新式高型家具的完整组合。

但是唐代的高型家具并非等同于后世的高型家具,只是区别于此前的席地而坐而已,相较于明式家具的高度,唐代宋代的家具坐面还是相对较矮的。

唐《宫乐图》中的大漆案和腰圆形凳 唐《宫乐图》中的大漆案和腰圆形凳

唐末至五代(907-960)是中国家具形式变革的过渡时期,人们的起居行为并没有因为高型家具的出现而遗忘席地而坐,作为中国家具的过渡阶段,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在这一时期并行不悖。

唐代家具的审美感觉就像是唐诗的“风情神韵”以及唐三彩的“斑斓绚丽”,造型和装饰风格与博大旺盛的大唐国风一脉相承。

唐家具的造型浑圆、丰满,装饰清新、华丽,一改前朝的古朴之风,呈现出一代华贵气派。

唐三彩榻(陕西富平李凤墓出土)

唐代家具在工艺制作和装饰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调,从而使得唐代家具风格摆脱了商周、汉、六朝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的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泽被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代家具传世者无一,欲了解唐人家具陈设情况,基本只能借助绘画、出土壁画等图像资料以及少量出土模型。

日本用正仓院宝物模造品复原的圣武天皇书房陈设

幸运的是,日本正仓院恰好保存了一批时代大约在盛唐的家具,种类包括屏风、几案、床榻、椅子、双陆局、棋局、箱柜等等,几乎囊括了唐代家具的所有种类,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一窥盛唐风貌。

鸟毛立女屏风六扇画面全图

屏风是席居时代最重要的室内陈设之一,正仓院曾入藏的家具中,屏风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经过一千两百余年的星霜,至今只保存四十余扇,完整者仅有三叠十八扇,即著名的鸟毛立女屏风即是其中之一。

屏风结构示意 鸟毛篆书屏风

鸟毛立女屏风六扇画面(局部)

鸟毛立女屏风六扇画面(局部)

唐开元末 陕西西安南里王村韦氏墓壁画六扇屏

“鸟毛立女屏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上的屏风画,相同布局的树下美人屏风画和仕女造型,在开元二十五年的武惠妃敬陵、开元后期西安南里王村韦曲韦氏墓等多处可以看到,尤其是韦氏墓例,造型与之几无二致,是典型开元末天宝初的流行。

此屏风内发现天平胜宝四年(公元752年)文书衬纸,说明其制作时间距唐开元末(公元742年前后)很可能不足十年,流行如此契合,可见当时交流之频繁。

开元二十五年 武惠妃敬陵石椁线刻

正仓院 紫檀木画挟轼

所谓“挟轼”,即古人所称“凭轼”,又可称为夹膝、凭几、隐几、伏几。几面平直,下置二足,盘坐于榻上或席上时,可以放置身前凭靠憩息,或置于身侧随意侧倚,可称得上是席居时代又一类重要家具。

正仓院北仓阶下“南棚”有“紫檀木画挟轼”一件。高33.5厘米,长111.5厘米,宽13.6厘米。以长条形柿木为几面(天板),上贴紫檀薄板,两端贴楠木板。两端各有二足,中段细窄处套以三层象牙圈。足下基座以及四周镶金嵌银,描绘花叶、卷草、蝴蝶,做工细致考究,并附有一条与尺寸相合的白罗褥,是圣武天皇生前喜爱之物。

正仓院 漆挟轼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中的凭几

《北齐校书图》局部 侍女所持凭几

身前放置的几案类家具,除了为方便凭靠的凭几,还有可置物、读书写字的栅足案,如中仓所藏的一件“二十八足几”,案面平直,纵54厘米,横104.5厘米,栅形直足,两侧各十四足,高98.5厘米。放置在床榻或禅椅前方使用,还可充当供台,演变为后世的各种条案类家具。

正仓院 二十八足几和黒漆十八足几

二十八足几上残留的彩绘纹样

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出土栅足案

湖南岳阳桃花山唐墓出土栅足案

黄筌 《勘书图》

胡床和御床

正仓院 御床二张之一

唐人日常起居大多是在各种床榻上进行,床榻是室内最主要的家具。

从敦煌壁画和唐代墓葬壁画中所显示,这种四足矮床在唐代使用十分普遍,除了充当卧具外,也可充当一般坐具,或盘腿、跪坐其上,或垂足坐于其沿,或置于大床(桌)两侧供并排宴会使用。日本后世也继续将其作为天皇的御床、御寝台使用。

敦煌14窟北壁壁画 男女共坐一床

敦煌323窟圣行品 拒卧具供养 充当卧具

敦煌454窟菩萨心地品 拒礼拜医药供养 充当坐具

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充当承具

更为珍贵的是,在南仓中还保存有一把“赤漆欟木胡床”,虽称“胡床”,实为椅子,日本沿用唐代旧习,将一切坐卧具通称为床,并把西方传入的高足椅子称为“胡床”(其概念并非我国一般所指交椅),唐人则称之为“倚床”、“绳床”,即椅子。

“赤漆欟木胡床”靠背高48.5厘米,椅座高42厘米,宽78.4厘米,深70厘米。表面朱漆涂饰,四足及转角、端头处有铜质箔板包角,两侧扶手在前后腿之上各立短柱,柱首宝珠状如勾阑望柱。搭脑平直,两端出头。面屉宽而深,为藤材编成,人坐其上,广可容膝,类似后世所称禅椅。

正仓院 赤漆欟木胡床

当代 黑柿木大禅椅

敦煌莫高窟61窟 佛光寺中坐于禅椅之上的僧人

莫高窟9窟壁画与法隆寺弘法大师像

敦煌138窟壁画中 同时出现了四足床与禅椅数张

“筋骨思理”的宋代家具

造型古雅 / 色彩纯净 / 内敛天真

不事雕琢 / 质朴取胜 / 清淡雅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同时也是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如果说唐代家具将中国人从地上提升到了椅子上,开宋代家具之先河,那么宋代家具则直接成为明清家具之源头。

有宋一代将中国家具的形制全部演化完成,形全式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槐阴消夏图中的榻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的书法、绘画及文人画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影响,同时汉族工艺美术所取得的业绩与地位举世瞩目。

后人由理学可见宋代文人思想之精微内敛,由宋词可见宋代文人思想之简约幽隽,由散文可见宋代文人思想之务实深微,由宋瓷可见宋代文人思想之清逸素雅,由书法可见宋代文人思想之意韵澄澈。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在绘画上,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萧散简远”,欧阳修的“萧条淡泊”、“笔简而意足”所共同营造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追求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北宋中期以后的文人审美思想。有着这种审美情趣的士大夫们在生活器用上潜移默化地贯彻这种审美风格是自然的。

宋代家具的造型古雅、色彩纯净,并且内敛天真,不事雕琢,以质朴取胜,给人清淡雅致之感。

就像宋诗的平白,说理的透彻,“筋骨思理”同样成为宋代家具的显著特点,文人思辨的融入,将中国家具从生活用器脱离开来,上升到了审美的新高度。

中国家具的文人化倾向,实则源于宋。

《蕉荫击球图》中的平头案

据有据可查的资料可见,宋代家具使用的材料有木、竹、藤、草、石等,并以木材为主,其种类繁多,多就地取材,其中有杨木、桐木、杉木、楸木、杏木、榆木、柏木、枣木、楠木、梓木等柴木,乌木、檀香木、花梨木等硬木。硬木的使用说明了宋代早期的家具制作工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同唐代家具一样,宋代家具的传世实物并不多见,目前的研究更多取材于两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古画中。不过宋人的精细将绘画的细节描摹得栩栩如生,宛若实物。

十八学士图 · 观画

在宋代的绘画中,我们会常常见到一种靠背与扶手齐平的座椅,与明清玫瑰椅在形制上相似又有所不同,其特点是靠背高度低矮,多数与扶手齐平,我们可称其为“平齐式扶手椅”,可视为明清玫瑰椅的前身。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所收《资暇录》中有一段记载:

近者绳床(指椅子),皆短其倚衡,曰“折背样”。言高不过背之半,倚必将仰,脊不遑纵。亦由中贵人创意也。盖防至尊(帝王)赐坐,虽居私第,不敢傲逸其体,常习恭敬之仪。士人家不穷其意,往往取样而制,不亦乖乎!

文中“折背样”便是指宋式玫瑰椅。

宋式玫瑰椅(折背样)

当代 黑酸枝黑柿木宋式椅

宋代家具还在整体造型上形成了“有束腰”与“无束腰” 两大体系,虽然此时束腰家具所占比重尚不大,但是一些家具实物与图像的表现已为明式束腰家具的发展作了有力铺垫。

并且家具中对简绰线条美的追求在宋代已较成熟,后以明式家具为高峰。宋代家具的造型充满线的变化,从边抹、枨子和腿足等部位的各式刚柔相济的线脚的有机组合到装饰纹样中各种直线、曲线的使用使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艺术魅力通过家具这一载体反映了出来。

在目前的宋代家具实物中,尽管尚未发现硬木家具的遗存,但是根据记载,再结合一些宋画上描绘的具有劲瘦风格的家具图像来说,可以想象,在当时,一些硬木是得到了一定程度开发的。

宋人对多种优质木材的识别以及在硬木家具上所积累出的经验为明式家具的硬木工艺做出了有益铺垫。

不论是“风情神韵”的唐代家具还是“筋骨思理”的宋代家具,审美风格虽有差异,但是作为中国家具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明式家具的开创或多或少都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唐宋时期人们对于家具形制、用材、工艺、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探究与努力,都不可能出现后来明式家具的巅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