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穷酸考生,殿试时在试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状元就给他了
人们常说“人生有许多出路,但是读书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条,而对于贫寒学子而言,读书更是唯一的出路。”
学生时代,很多人对于长辈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并不在意,等到步入社会之后,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于是他们便开始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周而复始,又是一个循环。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子们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和现在最为公平的高考,都是读书人人生道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如今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最终走出了困住数代人的山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古时候的读书人更是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开启自己的仕途,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更是将其当作改变人生道路的唯一机会。
尤记得中学时期学过一篇《范进中举》的文章,范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中年时期才中了举人,可范进却高兴得疯掉了,让人感到遗憾却也十分无奈。
在清朝也有一位家境贫寒但十分幸运的考生,他曾在殿试答卷上写下8个字,皇帝看过之后极为感动说:状元就给他了。最终这位考生中了状元,此后成为了一位一心为国效力的好官。
一、科举考试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间共经过1200余年时间,可见古代大部分王朝都曾举行过科举考试。
通常情况下,科举考试分为地方的乡试以及中央的省试和殿试,并且都是定期举行。只是因为朝代的不同,其每年举行的次数并不相同。
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中央选拔为官人才,也是古代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更是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为朝廷招纳了大量可用之才。
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不相同,历朝历代的皇帝可以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直到清朝光绪皇帝举行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这项官吏选拔制度才最终落下帷幕。从所学的一些课本之中,我们便可以了解到,科举考试其实并不简单。
前面说到科举制度共存在了1200余年,但是在这一千多年之中,各朝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状元仅仅只有504位。
这些状元都是考生之中的佼佼者,最终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二、骆成骧的科考之路
骆成骧便是清朝年间一位出生贫寒之家的状元,在他7岁那年,母亲便因病去世。骆成骧和父亲相依为命,但是其父并不是一个善于料理生活的人,母亲去世之后,他和父亲的日子愈发艰难。
最终父亲因无力抚养骆成骧,便将他送给了当时一户做红绿纸生意的骆姓人家,骆成骧也因此被冠以养父的姓氏。
因为骆成骧天资聪慧,养父便给他请了老师。1893年,骆成骧参加了乡试,并一次性通过乡试。之后的1895年,他又通过了会试,最后只要通过殿试,他便可以功成名就了。
可是此时的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当朝的光绪皇帝也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没有实权。
这场科举考试,是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由光绪皇帝主持的殿试,当时他刚从慈禧太后手中拿回一点实权。
面对清王朝当下的处境,这位皇帝也十分忧心。他认为此次的科举考试要选拔的是那些真正能抵御外敌,能干实事的人,而并非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人,故而这次殿试考的是时政策论。
这个题目可是难倒了很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很多人都没有丝毫头绪。但骆成骧仅是闭目思索了一会儿,心中便有了答案,提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在结尾的时候,骆成骧看见坐在皇位之上的光绪帝一脸愁容,于是在结尾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
殿试结束后,光绪帝看到骆成骧的答卷,顿时心生感动。当时能理解皇帝处境的人并不多,这样的话无疑触动了光绪帝。
于是他立即宣布骆成骧,便是本届科举考试的状元郎,这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四川籍的状元。
三、骆成骧一生为官清廉
骆成骧成为状元之后便被授予官位,他这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事始终光明磊落,不贪污腐败,在职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他曾写出“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这类名言激励自己,同时也激励了无数后人。
在1926年,这位一生清廉的高官逝世,当地百姓听闻此消息,纷纷出城送行,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结语
骆成骧虽然出生贫寒,但是他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并且在身居高位之后依旧不忘过往的经历,一心为百姓付出。
这样的官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社会需要的官员,也值得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