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总局发展历史简述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成立
1865年年6月苏淞太道丁日昌呈禀李鸿章。海关通事唐国华,曾留学外洋,因事收监。总税务赫德(Robert Hart)为其求情,董事郭德炎与同案革职之张灿,秦吉等,集资四万两,买下一西人所有之虹口铁厂(在虹口地方的美国旗记铁厂,Thos Hunt & Co.),用以赎罪。旗记铁厂由美国人科而(T. J. Falls)所设,因其曾为清军制造大炮之类的军器,为其他外人所排斥,因此他想将该厂出售。
清廷原即有意收购该厂,但洋人开价十万两以上,因此以往没有成交。官价与民价相差如此之大,古今皆然。
在买下后,并已试造十二磅铜制开花炮四尊,开往凤凰山军营试放。该厂可修造大小铁船,开花炮,洋枪等,为上海洋泾滨地区(此即洋泾滨一语的原始发源地,原为一道小河,现已填起,今延安东路一带),外国铁厂最大者。其正式收购时间在1865年6月。
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
历史沿革
1865年9月,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朝廷,成立江南制造局。在其奏折中说:“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至于唐国华一案,“既情有可愿,报效军需赎罪,亦有成案可援。”李鸿章另咨总理衙门缓颊,苏淞太道丁日昌为第一任总办。其奏可的名称是江南制造总局,但一直到清末,都是用江南制造局的名称,上海制造局为其别名。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其经费来自上海海关之厘金。
李鸿章将由丁日昌,韩殿甲所部原苏洲炮局的一部份,曾国藩委托容闳在美国纽约向朴得南公司(Putnam Machine Co.)所购买的100余台机器,全部并入江南制造局。
1867年夏,在上海城南高昌庙,兴建新厂,其原因是原址为美国租界,外人不愿制造局在当地生产军火,同时地又狭小,地租又贵。因此购地七十余亩。建成汽炉厂,机器厂,熟铁厂,洋枪楼,木工厂,铸铜铁厂,火箭厂,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暨中外工匠居住之室。未成者有船坞,储存木料瓦棚,及学馆以利翻译。翻译书有: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
江南制造局虽是清未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但是技术上仍是由外国技师垄断。
1869年增汽锤厂,改建枪厂。11月,江海关道涂宗瀛禀奏南洋大臣将上海城内,于1863年设立,位于旧学宫后之广方言馆,并入局中兼管,因局中开设学堂,译习外国书筱,与广方言馆事属相类,自应归并一处,以期一气贯串。设于机器局西北隅,11月建筑完工,计楼房,平房8座74间。
1869年苏淞太道杜文澜,涂宗瀛为总办。
1872年苏淞太道沈秉成为总办。
1873年设军械所。
1874年设操炮学堂。在龙华购地设黑火药厂。
1874年苏淞太道吴元炳为总办。
1875年改汽炉厂为铁船厂,继又改为锅炉厂。设枪子(子弹)厂于龙华。
1876年建火药库于松江。
1876年李兴锐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改汽锤厂为炮厂。
1877年于炮厂对面购地设置炮弹厂。
1877年苏淞太道刘瑞芬为总办。
1878年改操炮学堂为炮队营。创设水雷厂。
1878年苏淞太道褚兰生为总办。
1879年4月,聂辑槼为江南制造局会办,呈请向德国都田厂购置粟色火药(注3)二百吨,分三次运沪,该厂并充拨派洋匠一名来华教习。聂是曾国藩的女婿。
1879年改军械所为军火处,又于龙华添设栗色药厂。 1878年及1879年两年中,制成29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177万7千5百,前膛枪4000杆。刊行翻译书十种。
1880年及1881年两年中,制成50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41万2千6百,前膛枪3500杆。
1882年苏淞太道邵友濂为总办。制成2600杆后膛洋枪,后膛枪弹115万9千9百,前膛枪7600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