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这些习俗和传说,你知道吗?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狭义上的春节,就是指大年初一那一天。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跨度很长,一般从腊八节或者小年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属于春节。
而除夕,则是春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大年初一,共同构成了春节的主干。说它们是一个节日也好,说它们是两个节日也可以。
因为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很多,所以咱们今天就专门把除夕作为一个节日,了解一下除夕的由来和传说。
除夕,也叫除夜,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就是说旧的一年即将过去;“夕”、“夜”都是指晚上,所以除夕意思就是辞旧迎新的晚上。
但除夕的节日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夜晚的范围,所以这个日子也叫“岁除”。除夕和大年初一,合在一起,就是过年。
除夕最初并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而是与腊月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腊月有击鼓驱疫的习俗,而除夕也有“击鼓驱疫病之鬼”的习俗,称为“逐除”。现在民间流传的除夕习俗,比如贴春联、燃灯守岁、放爆竹等等,都是 从“逐除”而来。
所以说除夕的“除”,还有驱除的意思,除夕是驱鬼除疫的节日,大年初一则主要喜迎新春,这两天相辅相成,一个辞旧,一个迎新,合起来就是“过年”。
除夕具体是为了驱除什么?古书上没说,只说是“疫病之鬼”,概念比较模糊。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明确指出,除夕要驱逐的,是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传说这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这种怪兽一年四季都深居在海底,只有到除夕的这一天,才会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就会洪水泛滥,人们只好躲到高山上去避难。
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都在奔走避难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乞讨的老头,大家劝他赶快躲避“年”兽,老头却执意不肯,还说要撵走这个怪兽。
到了晚上,“年”就闯进到里,见到一户人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灯火通明,屋里有个穿着红袍的老头,手里拿着两把菜刀剁个不停,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年”见此情景,就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回到海底深处了——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刀砧的声音。
后来,人们为了防范“年”的侵扰,就开始在除夕贴对联、张灯结彩、穿红色衣服,还有剁馅包饺子,晚上放爆竹、燃旺火、点明灯等等。这些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