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专业素养”—— 自我成长

在你能够保持稳定的发挥,并对茶品冲泡建立了系统认知后,—— 恭喜你!入门了!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

你猜对了, 接下来你要学会 —— “自我成长”。

这也是你与那些喝喝而已之人拉开差距的重要阶段,—— 如果你的冲泡已暂且保持稳定,如果你也草草搭建起了认知框架,但却决定就此止步 … …

也好,从此茶界又将多了一个略知一二的泛泛之辈,而少了一位可能的精深之人。

倘若你决定就此上路 … …

前方就算荆棘密布,一路坎坷,但也一定会格外精彩!!

自我成长,其实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过程。当年不止一位前辈跟我说过:“茶是一个传统行业。多少年过去了,都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你在其他领域混迹十年可能还一无是处,但在茶行混个十年,就算得上是老人啦!足以点拨后辈了!”

之前的公司老总也说:“IT行业的发展迅速,上个月还在学习的新技术这个月很可能就过时了,一年下来你会发现什么都没能留下,而且稍有懈怠就会感觉自己跟不上它发展的脚步了 … …

而茶不同,它比较慢,你就算翻阅几世纪前的相关资料,也有可能找到值得在今天借鉴的内容。所以在这个行业里待得越久,掌控的那些相对确定的东西也就越多 … …”

我之所以选择踏上这茶学一途,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现实是,你再拿十年前火爆的“湿仓茶”出来,恐怕已经没几个人陪你喝了。你再吆喝什么“千年古树”,恐怕也没谁会太当真了。而且现在你还听得见“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 …”的吆喝声么?

可见,认为茶学一成不变,其实是错误观点,—— 它一直在变!!

能领悟到这一点,就应当明白你所谓的系统认知,其实也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变化的,—— 必须变!

所以不要担心什么茶学已经被前人解读得几近完备,已无多少未知领域留待你去发现。其实恰恰相反,单单一个普洱茶在近几年就已经观点林立,热闹非凡了!

有了自我成长的空间,你下面要做的,就是勇于探索了。

能用业已掌握的“底层逻辑”去思考每一个观点,做到不盲从;

能在已知条件下去探索可能的未知,做到不固守;

勇于在认知迭代后否定从前的自己,做到不妄执。

做到这三点,基本上也就能够逐渐实现自我成长了。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栋建筑的框架早已搭建完成。随之添砖加瓦,一栋完整的建筑便矗立眼前。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时常对其修修补补,重新粉刷墙壁,甚至于改扩建。而无论怎样变化,它就是你逐步成长并完善的系统认知。

当你体会到稳定带给你的自信,当你感受到系统认知让你的交流变得条理清晰,并且发现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成长似乎也水到渠成了。

你是否会因此而欣喜!至少在习茶一途上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自行吸收养分与光合作用的独立生命体。从此在你的茶学一途上能走多远,将只由你自己来主导!

认 知 模 型

与此同时,在系统学习完这三期的内容后,你也获得了我送你的一件小礼物 … …

回想一下那栋建筑,当你对它的结构框架、门窗桌椅,乃至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后,—— 它就成为了只属于你自己的一个“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既是快速高效的认知工具,也是在技术层面想要达到信手拈来,日臻化境的必备条件。

认知模型,也称“心智模型”,指将某种事物或过程的所有细节内化于心后所呈现出的一种高级认知状态。

它与“系统认知”的区别在于,“系统认知”是理论层面,而“认知模型”则已经落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完全可以应用于实践了,有时甚至呈现为一种完美的“无意识”。

“认知模型”搭建的细腻、完备与否,从侧面也反映出你对该领域的认知深度如何。

所以,我日常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家搭建起各类相应的认知模型:叶片析出模型、条索析出模型、条索团析出模型、开汤流程模型、汤感品鉴模型、产区汤感模型、茶质品级汤感模型、陈年转化汤感模型、熟茶发酵度汤感模型 … …

刚才还只是一栋建筑,现在俨然已成为了一个小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你的内心搭建起一座城市,—— 或许是芝加哥,它的夜色像泛着磷光的海藻 … … 里边没准儿还会有阿里法塔,让你去领略云层之上的世界……

回来!回来!这又给扯远了 … …

你看,当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并非是别人眼中的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而是完全能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美在其中的!

之所以称之为“普洱美学”,是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 … 希望你也能!

我在这里等你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