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韵】大堰垱:文化强镇 经贸活镇——全国重点镇、澧县大堰垱镇党委书记伍星访谈录
日前,澧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主持人朱婷就大堰垱镇的发展特色,与大堰垱镇党委书记伍星进行了访谈。本刊现将访谈内容予以登录,以便大家对大堰垱镇的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主持人:伍书记,乡镇区划调整后有部分群众对大堰垱镇还不是十分了解,请您先介绍一下大堰垱镇的基本情况。
伍星:2015年底,全县乡镇区划进行了大幅调整。在此次调整中,原车溪乡南阳、柘茨两个村和原中武乡除关家岭、草堰两个村外,整体成建制划归大堰垱镇。全镇集雨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山林面积2.8万亩,下辖19个村居,总人口6.24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2万人。去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集镇东距二广高速25公里,南距县城22公里,北距澧县火车站9公里,省道S302、S229贯穿其镇,全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澧县区域副中心和后花园。2008年,大堰垱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3年被确定为常德市十大特色集镇,2014年被住建部等国家7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重点镇,是驰名湘西北的商贸重镇、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和文化古镇。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大堰垱镇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久负盛名,下面请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好吗?
伍星:大堰垱因水而兴,扼九澧之北大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东汉末年。三国时,吴将周泰在此筑坝屯田,是虎视荆州的军事要塞。这座军事要塞,就像是一道屏障,横亘在澧阳平原上,让关羽一度不敢南下,留下了“是将不是将,难过大堰垱”的历史传说。明朝初年,乡民聚,航运兴;至明末,渐成一镇,始名大堰垱。数百年航运,繁盛一时。上世纪50年代,乘船从大堰垱出发经澧水入洞庭湖,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
1700多年的历史沉淀,让大堰垱镇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镇内文化活动场所众多、文艺人才辈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以澧州大鼓、澧州渔鼓为代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2种之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千人,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800万元。2001年,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吴向东视察时,亲切地称之为“垱市文化现象”。特别是西街文化大院,建成20多年来,坚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每天接待周边群众300余人,辐射澧县、临澧两县周边九个乡镇近10万群众。2005年,西街文化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大院观众以60岁以上老人居多,年高者超过80岁。2014年,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朱建刚视察后,欣然题词“文化养老”。文化,已经成为大堰垱镇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主持人:刚才听您介绍了大堰垱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大堰垱不愧是文化古镇。下面请您谈谈大堰垱作为湘西北商贸重镇、工业强镇、农业大镇的有关情况。
伍星:作为澧县最大的建制镇,大堰垱镇商贸物流十分发达。镇内拥有好又多、好润佳等单体营业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6家,各类特色餐饮127家,各类商铺3000多家,超5000平方米大型农贸市场1个,学校21所,学生3000多人,二级综合性医院1所,KTV、酒吧3处,驾校1个,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3个,自来水、有线电视、广播实现全覆盖。城镇建设跃居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行列,是全省经济“百强镇”。
农业方面,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产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大镇。全镇栽培花卉苗木5000亩、特色水产1000亩、蔬菜2000亩、有机生态循环农业3000亩、特色水果3500亩,其中欧亚种葡萄2000亩。目前全镇拥有省级知名农业品牌5个,国家级农业合作示范社1个,农产品外贸出口公司1个。
工业方面,全镇现有骨干企业40家,固定资产超5000万元的有6家,安置就业人员4500多人。全镇形成了以膨润土、玻璃建材、光伏发电、有机农产品为主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与广东飞来峰公司合作,建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膨润土深加工基地,带动小型加工厂30多个,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利税500余万元。企业总产值6.2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在湘西北地区稳居上游。
主持人:多年来,大堰垱镇一直是县里的红旗和先进,各项工作都稳居全县上游,近年来都有哪些亮点?
伍星:近几年来,主要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做靓了集镇。大力筹资搞建设,创新机制抓管理,集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方面:筹资30万元完成了《大堰垱镇总规》、《大堰垱镇城区给排水规划》、《大堰垱镇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规划》等三大规划。建设方面:筹资1.5亿元,完成了白云新城、时代广场、和谐家园、文昌阁农贸市场、城区道路改造、棚户区改造、下水道改造、集镇绿化亮化等八大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三大秩序整治。划定交通标线,设置了交通信号,统一了门店招牌,拆除了违章建筑,实现了常态化巡查,率先实现了禁鞭禁炮,交通、经营、卫生三大秩序全面改善。全面实施社会化保洁。购置全套环卫设施,与金得利公司签订环保协议,城区实现24小时机械化清扫,常态化保洁。
二是做美了乡村。完成“点亮大堰垱工程”,在主公路沿线及集中居住区,全镇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1200余盏,既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又亮化了乡村环境。建成5公里“樱花走廊”,沿玉圃、花岭、中武桥、亘山、陈管等S229沿线村居,栽种大红樱花5万株,打造了一条生态景观长廊。建立了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关停了新恒昌等一批高污染企业。
三是做优了农业。平湖区5万亩水稻,山丘区5万亩油菜,2万亩玉米量质齐增,流转土地14000亩,初步形成规模化,建立了一批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葡萄、红心猕猴桃、南美白对虾、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方兴未艾,成效显著。筹资5000万元建设了集餐饮、休闲、立体种养为一体大堰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
四是做响了文化。文化组织建设有着力点,组建了澧县第一个乡镇文联,对全镇文化艺术人才进行了整合。文化活动有亮点,确立了“党委引导、政府牵头、文联统筹、分会落实、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阵地建设有看点,新建了东街、西街、干河三个村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及若干活动广场,新建了20公里文化宣传长廊和机关文化墙。以文化人有落脚点,用文化引导和创新社会治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汇聚了发展正能量,醇化了乡风民风。
五是做实了民生。建成了飞来峰、千里马、金博尔等一批优质项目,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硬化道路200公里,基本实现通组入户;累计投入3000万元,对全镇90%以上村居实施了电力网改;硬化沟渠120公里,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改造危房300户,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山门水库安全饮水对接工程,安全饮水实现无缝覆盖。土地确权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单位,为全县确权工作提供了经验。综合治理创造“3+X”矛调机制,受到省司法厅推广;计生工作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和全市模范乡镇称号;安全生产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完成星星村、长岭岗村、中武桥居委会地质灾害治理,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是做强了组织。完成了镇村合并工作,整合了基层支部力量,壮大了基层支部队伍。夯实了村级服务平台,所有村居都维修或新建了村部。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一批年轻、务实的基层干部充实到了新的村级班子,增添了干部活力。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更加务实。
主持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级一城,四大跨越,五个澧州”的发展目标,具体到咱们大堰垱镇,如何在镇域经济上脱颖而出?
伍星:我们将紧跟县委“新澧州新跨越”战略部署,围绕一址一园一城,一水一山一场,一基地一名片“八个一”做好文章。一址,就是对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博物馆,借船出海;一园,即以千里马为核心,建好现代农业大观园;一城,即建成澧县副中心、湘西北商贸重镇、全国重点镇;一水,即保护和利用好穿城而过的涔水河;一山,即将绵绵起伏的中武山建成澧县的后花园;一场,即建设大堰垱镇建材城,将其打造成湘西北地区最大的商贸综合市场;一基地,即依托飞来峰,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膨润土深加工基地;一名片,即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成一张精致的文化名片。在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商贸活镇、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和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将大堰垱镇打造成湘西北田园宜居商贸小镇。
主持人:为了实现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大堰垱镇具体有哪些工作规划?
伍星:我们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把城镇做精美。着眼布局,重新编制大堰垱镇集镇规划,拉开集镇发展骨架。着眼提质,完成一个新车站、一个新市场、一个绿地公园等三个公益建设项目;改造自来水老管网、新铺设燃气管网、疏浚污水小管网,确保“三网”覆盖通畅;以东西大街为重点,对老城区道路设施全面进行升级改造。着眼精细,促使管理更上水平。在规划期末,力争城区用地规模达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达3万人。
二是把农业做精深。狠抓龙头企业,无缝对接城头山4A级旅游景区;以千里马幸福农庄为核心,打造大堰垱镇现代农业大观园,力争2017实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5年内完成4500亩的农庄总体规划建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狠抓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和红心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以生态喂养和南美白对虾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产业,以丝念粉丝和有机稻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城头山有机食品外贸公司,推动思念粉丝、有机再生稻等特色农副产品走向省外、海外。
三是把基础做精实。以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打造高标准的九旺村综合水利灌溉系统;启动大堰垱镇通用机场和熊家湾跨涔河大桥建设项目;完成大堰垱镇公共汽车站建设项目;完成全市一流的敬老院改扩建项目。
四是把文化做精细。完成西街文化大院整体重建工程,打造西街民俗文化产业园;集产学研于一体,建设澧州大鼓教育传承保护基地;恢复古涔河上下码头及相关历史遗迹,建设人文涔河风光带;组建民俗文化演艺公司;打造三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黄 静
城头山视窗 | 编辑